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世界性的经济体制,它首先是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上的一种反映,同时,这一变革也给当前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资源的全球配置,全球经济和各国的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和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和重组。跨国公司把生产要素分配到全球各地,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发展中国家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稀缺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组合,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投资、金融、贸易等各个经济领域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又相互制约的整体,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大大促进了全球经济和各国的共同发展。这已为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和多数国家的发展充分证明,这是它的主要效应,是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它之所以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的根本原因。
2.国家间的合作增多,人类的共识增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诸如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生态恶化、国际毒品走私、各种病毒病菌全球传播、跨国刑事犯罪、国际恐怖活动等单独一个国家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全球治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变得更加相互依赖,各种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当今世界,大量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纷纷出现,国际组织间的交往十分频繁,而这些组织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的国家间合作。政府间的合作原本主要是在和平、经济、金融、环境等问题上,现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合作的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许多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保护好生态和环境,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国际合作,而不是对立与冲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敌人,等等。
3.融合与冲突并存,质疑与反对强烈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引起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这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的角色,充当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各种反对的声音。第31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时,数百名示威者高举“世界经济论坛滚出去”的标语,在会场外抗议示威。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缺乏公平性,而且,由几百名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大公司老板关起门来决定世界未来的前途也是不合理的。
那么,谁在反对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两个现象:一是目前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主要是流向发达国家;二是投资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为合适的地方。其结果是受益者大部分是大的跨国公司,造成财富高度集中。由于受益的不均衡,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利益受损群体经常出现的两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另外,还有一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大部分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有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地方,导致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一些对全球化的质疑和反对。
发达国家中就不乏全球化的反对者,如一些理想主义人士、绿党分子、工会组织成员等,他们大多是发达国家的激进分子,这些激进分子认为全球化造成污染,造成南北差距拉大,造成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即越来越穷),因此他们对全球化持强烈的否定态度。应当说,这种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但是也应看到,这些激进分子的态度和行为往往过于极端,他们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和阻止全球化,这在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也不是完全合理的。全面地看,造成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原因实际上有3个:一是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无法从全球化得到好处;二是有些国家自我孤立,不参加全球化进程,也得不到国家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和技术;三是一些国家长期陷于内乱、地区或民族冲突之中,缺乏发展经济所必需的社会稳定,国内的社会经济结构又非常落后,即使参加了全球化,也难以向国际市场提供自己的产品,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
发达国家反对全球化的人当中,还有一些人是得到西方国家默许的。他们以争取本国工人就业权利为名,反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进入本国,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则据此拒绝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只要求发展中国家向自己开放市场,捞取单方面的好处。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或人士也对经济全球化持比较强烈的反对态度,认为这是造成南北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从根本上讲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并不是一味地否定经济全球化,它们一方面顺应甚至是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也不断与经济全球化中种种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作斗争,反对那些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制度规则和一些所谓的国际惯例,努力维护自身的权益。
4.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5.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从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在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明显优势,越来越主要从事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以及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而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则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往往要借助于自己在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相对优势,这就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资源消耗型产品的生产大为发展,其结果是,在发展中付出了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生态与环境严重污染的沉重代价,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损害。
6.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国家主权的权威将受到不同程度削弱。特别是在经济上,各个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与目标,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管理国家经济活动时,往往会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强力制约和影响。全球市场运行规则、贸易规则和多种经济活动规则,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强制性力量,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主权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经济全球化同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清楚地表明这一点。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主权的独立性在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这些最终还是成为现实。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某些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明显的就是跨国公司对一些国家经济主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进行的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力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7.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加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公民的福利是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基本动力。各国在增加国际合作的同时,都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各国拥有经济资源的差异性,必然使国际竞争加剧并伴随着冲突,争夺资源、市场、科技优势和世界经济主导权等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经济竞争的手段多种多样,经济援助、经济渗透、经济制裁、贸易战、贸易保护等等,花样不断翻新。竞争有公开的激烈形式,也大量采取越来越隐蔽的形式。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不占优势,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人士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陷阱,看做对本国民主和福利的威胁,甚至把工资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归罪于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为应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向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断创新,通过研究和开发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新产品,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也在努力改变自己与发达国家竞争中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被动局面,积极改善本国的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比如,在吸引外资方面,14个发展中国家吸收了全球85%的私人投资,而其他近140个发展中国家却只得到了15%的外国直接投资和6%的间接投资[5]。发展中国家竞相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以争取更多的外国投资。
经济全球化还对各国政府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国政府不仅要整顿好国内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要随时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矛盾向国内转移时需要确保自身的政治经济安全程度。
表面上的经济竞争往往包含着暗地里的政治较量,在竞争中经济问题往往被上升到政治利害关系加以考虑,激烈的竞争使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
全球化也影响着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化浪潮从拉美到亚洲,再到非洲,民主化已成为一场席卷世界的潮流。这种民主化进程有着相当复杂的情况,有些国家的民主化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内部改革,有些则明显是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这里面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一些西方政治势力经常借助民主问题插手别国内政,一些国家和国际机构经常把民主化程度作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政治前提。可以说,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政治关系也在发展演变着。
全球化也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国内政治环境。在以往相对封闭的内部环境中,一国政府可以通过灌输或诱导的手段来维持本国民众的政治认同,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间的频繁交流使人们能够对一些政治观念、政治制度,甚至政府领导人的素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更容易做出比较和判断。总之,一国的国内政治较之以往时代更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