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不是万能的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自由主义是指自18世纪以后,主要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国家极少干预经济活动的思想和政策。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利己是人类的天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经济活动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

经济自由主义是指自18世纪以后,主要是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主张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国家极少干预经济活动的思想和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经济自由主义、市场万能是正统的,任何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偏离,都被视为幼稚的和错误的。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近200年的时间,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占据统治地位,并形成了若干理论支柱。对此,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曾做过精辟的总结[1]

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支柱是公私利益的协调性。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利己是人类的天性。亚当·斯密曾经充分地阐述过这一思想。18世纪的思想家们为了使伦理学摆脱教会和封建思想家的枷锁,宣称利己主义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进步的因素。斯密把这一思想带进了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思路是这样的:人性中有利己的一面,但又有同情心和利他的一面。在经济行为中,利己是主要的动力,但为了利己,人们不得不同时利他,故在经济行为中,利他不出于同情的一念而仍然出于利己,这当然不排斥在别的行为中人们可以单纯地出于同情心而做了利他的事。但二者的结果是一致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得到协调。在这协调机能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起了作用。因为在“一切都听其自由”的社会里,“人们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这就是说,公私利益具有协调性。

经济的自由主义的第二个理论支柱是市场自动调节性。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里,市场中各方力量会自行调节,自行运转,而无须任何外力,如政府加以干预以自动地达到一个理想的均衡。这个信条的特别重要性在于,它和经济危机可能性存在与否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萨伊定律是最好的论证。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者创造收入,而这些收入要购买相应价值的产品,经济中的总供给总是等于总需求,如果有局部失调,价格能自动调节,因此,普遍过剩和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

经济自由主义的第三个理论支柱是生产的合理性。它论证,在一个完全竞争自由市场中,交换双方力量的竞争终会达于一个均衡,体现为一个均衡的价格。这个价格将会指引不同产品的相对生产数量和生产因素在产品生产中的最适度分配和天然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换言之,即在生产上要求达到社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19世纪上半期这个问题在当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而只是在亚当·斯密的自然价格理论中有了初步的说明。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效益最大化的问题在边际主义理论盛行时才得到充分的重视。

经济自由主义的第四个理论支柱是分配的公平性,即资本家得到利润和工人得到工资是公平合理的,没有剥削和不公平。在19世纪上半叶,古典经济学家没有为这一理论支柱提供任何有利证据。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并没有触及分配问题。斯密和李嘉图都主张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对于这一理论的论证是不利的,因为它不能为地租和利润提供辩解。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为地租利润合理论的辩解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把土地、资本和劳动并列为生产要素,从而成为成本的一部分,于是地租、利润就成为对土地、资本这两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西尼尔节欲论把利润作为资本家牺牲消费以累积资本的报酬。萨伊和西尼尔的观点仍然为一般经济学家所勉强接受,而有的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承认生产方面的经济规律是自然的,而分配方面的规律是人为的。人为的规律是可能有缺点的,但是也是可改变的。对于当时的分配制度,穆勒认为是有缺点的。他主张国家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干预,采取一些改良的、改革的办法,以缓和在分配中各不同社会利益集团间的矛盾。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歇尔也为分配的公平性提出一些补充,如他强调利润是等待的报酬,利润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家才能得的报酬等。

尽管上述几个理论支柱并没都得到充分的论证,但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仍是无可争辩地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

尽管经济自由主义处于统治地位,但市场失灵的观点也被人们广泛认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产品。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另一类是公共物品。简单地讲,私人物品是只能供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装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须付费。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须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2)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方面的干预属于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

(3)外部影响。市场经济活动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例如,甲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务,甲就有权向乙索取补偿。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无论有益还是有害,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这些处于交易关系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视为外部影响,也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须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比如你摆在阳台上的鲜花可能给路过这里的人带来外部经济。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

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3种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