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的产生

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的产生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福利国家的理念来自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它从价值判断的标准出发,来判断经济体系运行究竟是增进了人类的福利,还是减少了人类的福利。其研究目的是通过社会经济福利的研究,改善社会状况,缓和社会矛盾。从历史上看,福利经济学和社会改良主义在西方世界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

福利国家的理念来自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它从价值判断的标准出发,来判断经济体系运行究竟是增进了人类的福利,还是减少了人类的福利。其研究目的是通过社会经济福利的研究,改善社会状况,缓和社会矛盾。

在实践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先德国的“讲坛社会主义者”和英国的“费边社会主义者”都主张社会改良主义,主张由国家来兴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1948年以艾德礼为首相的英国工党政府曾宣称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效尤,纷纷以福利国家标榜自己。最典型的是北欧国家,它们后来甚至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楷模”或“橱窗”。

从历史上看,福利经济学和社会改良主义在西方世界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19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一方面,垄断资本的势力不断扩张,力求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后,不仅已经争取到选举权和工会的合法地位,并且形成了不可压服的社会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1920年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应运而生。作者自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研究“现代社会实际生活中影响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实际则是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某些“干预”,采取各种社会改良政策,进行福利国家建设。

1929—1933年,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致使大量工人失业,生活无以为继。大萧条的痛苦经历,形形色色的福利国家论者各显神通。从后凯恩斯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从制度学派到瑞典学派,从民主社会主义到混合经济论,尽管各树一帜,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推行改良主义经济政策,通过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补贴,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充分就业”,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和经济波动。

大萧条后以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为代表,提出了富有公平价值观色彩的“充分就业目标”,进而制定了一整套国家介入、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法、政策和措施。“罗斯福新政”则是大调整的最初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国有制、计划化、宏观调控、限制垄断、环境保护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卷入了经济社会从表层到深层结构的运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那种不顾一切唯求利润或财富增长的行为动机。政府在实现尽可能充分就业的社会目标下,采用大幅度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行失业救济,建立内容广泛的收入保障制度,推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等办法来落实、体现其逐步注重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的价值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较大范围的福利政策,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2/3,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例如,瑞典福利开支占GDP的38.2%,美国福利开支占GDP的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