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3-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地讲,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自身和社会的统一。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幸福负有更大的责任。这些是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世界上一些研究机构每年公布的关于世界人口幸福感国度的调查,排在前几名的永远都不是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2006年全世界178个国家的国民幸福度排行榜中,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二的日本只排在90位。

客观地讲,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自身和社会的统一。幸福体验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具体的、专有的、因人而异的。身处同样的处境,乐观的人看到积极的一面感到幸福,悲观的人看到消极的一面感到痛苦。虽然幸福和个人的性格、感受息息相关,然而幸福并不完全由个人决定。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幸福负有更大的责任。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无疑会增加人们的幸福。

1.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经济的增长、收入的提高可以使人感到更幸福。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与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正相关的。然而,这种相关却是有条件的。正如许多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收入水平高且分配相对公平的国家,国民幸福指数也会相对较高,尤其是当收入水平起点较低时,人们的幸福指数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但是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幸福感与GDP增长的关系逐渐呈弱相关状态。从国外经验看,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收入增长就不一定能够导致幸福感的增长[6]。也就是说,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会随所处物质生活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在“生存型”阶段,人们想要的是温饱。在物质生活缺乏时,人们不可能太多地关注精神世界、去追求和思考幸福。当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追求自身发展,这时人们才有精力和能力追求幸福,奢谈幸福,思考幸福。

2.影响幸福的一般因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7]。除此之外,下列因素对幸福感的大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欲望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效用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获得的满足。其实人的幸福并不是效用或收入的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决定幸福的因素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然而,幸福和欲望成反比确是非常正确的。欲望越多的人,幸福感越差。

心理学家用“成就动机程度”决定人的幸福,和经济学家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2)比较(或称心理参照系)

心理学家认为: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内部比较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8]。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社会,人们更容易了解外面的世界,贫富差距的鸿沟会减少人们的幸福感。

3)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如果说决定幸福的因素部分取决于个人,但也有个人无法控制和改变的社会因素。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人民幸福的社会因素。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包括了人们认同的可以接受的贫富差距和人们认同的社会公平。这些是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社会因素。温家宝总理在网络上与大家交流时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正如学者胡鞍钢所说:国家需要强化有助于人们产生幸福感的条件,不仅包括帮扶弱势群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供完善服务,而且包括更加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利益分配机制安排,并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9]

3.影响幸福的其他因素

综上所述,人民的幸福与经济指标既与GDP增长率等物质因素有关,也与成就和期望等精神因素有关,还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个人的性格特质有关,与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有关。除此之外,跟伦理的状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善有关系。亲密无间的朋友是事业的伙伴,良好的婚姻和家庭的关系,或者身为某个团体的成员,都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用经济的尺度来衡量,无疑高GDP的人比低GDP的人更加优越,高GDP的国家比低GDP的国家更有实力增进人们的物质财富,但从现实世界来看,我们真的无法确定高GDP国家他们的生活就更好或更幸福。世界上一些研究机构每年公布的关于世界人口幸福感国度的调查,排在前几名的永远都不是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2006年全世界178个国家的国民幸福度排行榜中,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二的日本只排在90位。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知名研究咨询公司盖洛普2005—2009年对155个国家的国民进行生活满意度调查显示,以丹麦为首的4个北欧国家,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分列前4,依次为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荷兰位居第5,全球经济最强国美国位居第12位,中国大陆则位列125,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位居第14,我国的香港地区排名81。

我国家庭幸福白皮书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反而较低,而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幸福感先升后降,逐渐表现出其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10]

一个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寻找经济之外的社会因素,建设人们的幸福。政府应该进行文化建设,让更多的人在亲情、友情的温暖中享受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