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和措施,但近几年,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尤其北京,已经建设了目前国内首条金融街,中关村两家科技公司首度获得国家批准进入股份转让报价系统进行股份交易,标志着“三板”市场的重新起航,而“三板”市场将很可能落户北京,北京已经在争取国家的支持,努力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朝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快速前行。
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统计得出,各国国际金融中心有约一半位于所在国首都。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学博士)运用金融地理学和总部经济的研究发现,北京是产生信息最多的地方,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地方,全球和全国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北京明显较多,他的结论是,中国入世后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如此实际上形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都优势论”观点,尽管一直有热门讨论,学者和官员也都莫衷一是。显然,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国家的全力支持,或者国家任由京、沪自由竞争,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如火如荼的全球化时代,不仅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搞不起来,上海的“纽约梦”也会破灭。
对于北京提出要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的一份报告指出,就布局合理性而言,中国同时拥有北京、上海、香港三个国际金融中心是不现实的。看来北京、上海只能二选一。因此,有必要首先为京、沪之争理出一个头绪。
这样,本书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也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各自优势几何?“首都优势论”成立吗?
(2)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完全兑换和外汇管制的既定条件下,能否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先致力建成国内金融中心再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还是也可以国内、国际同时推动?
(3)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具备了一个国内金融中心的雏形。但与香港、新加坡两城市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段相比明显滞后,甚至也落后于马来西亚,那么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以什么作为战略上的突破口,结束目前战略上裹足不前的困局?
(4)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体系中的近期和未来的合理的定位是什么?如何应对全球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以何种路径快捷地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