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表述已经表明,货币的自由兑换程度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非常重要,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实现了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除了货币的可兑换性,货币的国际地位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尤其对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显而易见。
货币的本质是交易融通的媒介,如果不用兑换也可以起到国际交易融通媒介的作用,即使它完全不能兑换,其国际金融中心也可以形成和发展。例如早在英镑1961年经常项目可兑换前的若干年前,伦敦就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英镑不仅在英联邦国家通用,在联邦外也广被接受和使用。
第二战世界大战刚结束,美国在1946年就实现了美元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早于英镑15年,当欧洲还在战争废墟中艰难发展时,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国际地位自此后便如日中天,全球级的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也冉冉升起。
日本经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迅速增长,1964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1980年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日元的国际地位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而跃升为国际最主要货币之一,全球级的东京国际金融中心也逐渐建立起来。
一种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东道国的国际经济实力、历史地位(例如,英镑)和货币经营管理能力,就经济实力来说,英国衰落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也一度衰落,后借助欧洲美元市场而咸鱼翻身,这是离岸金融的功劳。德国经济超出了英国、法国,德国证券交易所已几次策划购并伦敦证券交易所,货币国际地位代表的经济实力是决定性的力量。按照这一逻辑我们很容易得到推论,曼谷、汉城,乃至香港、新加坡将都会被上海后来者居上,实际上香港、新加坡本来就是离岸金融为主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在岸金融的比重较低,只有20%左右。
按照央行的说法,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它要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而定。但中国经济实力的异军突起已成事实,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兑换后,不会像新加坡元和港元那样无所作为,而会发展成为国际货币,也许人民币国际地位超过日元的时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会超过东京。
对在岸国际金融中心而言,货币的较高国际地位对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我国应该适时而有意识地谋求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顺势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