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币可以参与离岸金融活动,这里称其为参与性可兑换本币。在隔离型离岸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放松管制,通过渐进的过程过渡到渗漏型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允许居民参加在岸、离岸业务交易,境内外市场逐渐渗透,扩大交易币种,允许涉足本币业务。例如新加坡1981年允许ACU获准外币置换新元,开始涉足本币业务,1992年8月新元贷款限额从5 000万新元提高到7 000万新元,后来增加到1亿新元。
渗漏型的另一种发展趋势是,允许本币作为离岸市场交易货币,可以看作在岸、离岸融合和一体化的过渡形式。例如在纽约和东京的离岸市场,和本国货币有关的外汇交易占80%以上,但它们是离岸美元和日元,是离岸国际货币,与传统意义上的本币仍有区别。他们设立离岸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本币回流,巩固各自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事实上他们不仅巩固了而且发展了国际金融中心。可见,主要发达国家离岸市场的交易币种本币化是个趋势。
伦敦是在岸、离岸金融高度融合的国际金融中心,1979年伦敦的银行事实上已开始经营欧洲英镑业务,虽然这种交易仍然只能通过英国的海峡群岛离岸金融中心达成,但完全无差别运营应只是时间问题。当欧元成为英国本币货币时,欧元的在岸、离岸无差别流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在参与性本币的地位对其离岸金融中心的影响方面,本币地位高、国际竞争力强对离岸中心支持的力度大是容易观察的。新加坡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是成功的典范之一,但当东京在1986年12月设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后,到1988年末其市场余额就达到4 142亿美元,远远超过已经营20年的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规模,仅次于伦敦,1994年底,达到7 262亿美元。日元所具有的实力决非新元可比,新加坡外汇市场涉及本土货币的交易不到20%,而日本离岸日元交易占到80%的份额,由此推出,新元的国际地位就决定了新加坡难以发展成为全球级的国际金融中心。
对于那些岛屿型的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如本币属于参与性货币,其本币就是前或现宗主国的货币,情况也完全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