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探讨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探讨

时间:2023-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探讨邵 楠 王文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论文从绿色信贷本质出发,总结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建议。只有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因企业环保违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带来的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探讨

邵 楠 王文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改变经济发展依靠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向“低碳”转型,推行绿色信贷已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战略选择。论文从绿色信贷本质出发,总结出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赤道原则;低碳经济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是将环保意识纳入绿色金融最强有力的体现。它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1]

一般来说,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在信贷发放过程中以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作为依据,注重对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审慎评估,并将环境审核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原则[2],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项目贷款支持,而对环评不达标或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法律规定的企业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采取控制措施。

二、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体系的必要性

绿色信贷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方向,它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媒介”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促进授信企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因此,发展绿色信贷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建立科学、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绿色信贷体系是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信贷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绿色投资、低碳经济是全世界共同倡导和追求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瓶颈,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绿色产业[3]。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所需大量资金投入,以及重化工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市场、工业污染物减排市场、可再生能源市场、二氧化碳及污染物减排指标交易市场的放开为银行绿色信贷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面临难得的业务机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只有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才能跟上并顺应国家产业转移,保持持续盈利能力,防范经济周期性波动。

(二)发展绿色信贷体系是商业银行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资金中介角色,其经营活动具有杠杆效应并通过资金融通引导着利益传导机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资源环境承担相应责任。发展绿色信贷,反对环保违法,杜绝资源浪费,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同时积极支持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这本身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和体现。

(三)发展绿色信贷体系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放信贷资金直至到期收回这一完整过程来实现盈利。若企业因环保违法或安全生产等因素导致生产经营中断或项目预期效益无法实现,将会影响信贷资金到期偿还。同时,贷款企业的环保违法信息一旦被披露,贷款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受到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只有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因企业环保违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带来的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

三、国内外银行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的探索

(一)国外银行业金融机构

绿色信贷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国际银行业公认的原则中以“赤道原则”最为著名。它要求银行根据高中低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将项目分类,对不同类别项目的借款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进行审慎性审核调查,再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它要求银行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和谐统一,推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新阶段发展[4]

在德国,银行业主动参与“赤道原则”的制定与推广。在项目授信审批时,评估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风险( 包括健康和安全等方面),并提出降低和管理不利影响的方法。同时,政府积极参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德国政府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运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来实施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最大效率地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作用。

在美国,商业银行在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中承担社会责任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是美国最早签署联合国环境声明和履行“赤道原则”的银行之一,并在内部建立了有多方参与的环境事务管理机制等。很多其他金融机构也设立了环保基金和优惠贷款来支持和鼓励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运作。

2003年6月,英国巴克莱银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其凭借自身的优势,制定了一个集社会和环境于一体的信贷指引,该指引涵盖了所有的融资条款和50 多个行业。文件明确了企业环境违法认定标准,划分了环境风险等级,很好地为银行评估和审核贷款提供了支持。在银行内部,巴克莱银行建立了银行内部的环境风险评估人才储备库吸引和留住年轻的专业人才,引进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7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7月中旬,国家环保总局、央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11月,银监会又印发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5],以上政策法规使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进入了我国节能减排的领域。自此,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对绿色信贷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商业银行建立起动态跟踪、监测和分析机制,逐渐将环境安全因素评估延伸落实到信贷资金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各个环节。中国许多商业银行均已实施“环保一票否决”的信贷审批制度,要求对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不给予授信支持。要求工业项目在贷款前就要有可行的环保方案,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注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

(三)中国银行“绿色信贷”实践

中国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展“绿色信贷”、创新“绿色产品”,建设“绿色银行”,并在战略层面努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2010年5月,中国银行在业界率先颁布《支持节能减排信贷指引》,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减排效益高的项目,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银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信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及时清退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信贷项目。加大对绿色、低碳行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产业化程度较高、具备长期发展实力的绿色企业及项目,大力扶持水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工业、交通、电网、建筑、家庭等节能领域和相关设备制造,积极支持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处理等减排效益突出的产业。

2011年末,中行“绿色信贷”余额2494亿元,全年新增“绿色信贷”项目165个。其中,风电、环保、节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信贷余额分别增长16.68%、8.93%、18.67%和11.84%。年末“两高一资”行业信贷占比进一步下降,有力推动了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管理模式探讨

(一)将绿色信贷理念纳入银行发展战略,促进信贷结构调整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切实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战略层面,秉持“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倡导并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为推进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通过金融选择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过滤器”作用;通过绿色信贷、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新能源清洁技术开发,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发挥“孵化器”作用;将绿色金融服务从公司金融领域扩展到个人金融领域,积极传播绿色理念,引导消费者树立低碳消费观念,推动“自然经济人”向“环境经济人”转变,发挥“扩散器”作用。

(二)加强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信贷发展

通过建立系统完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以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管理。针对节能减排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信贷策略,优先介入产业规模效应显著、市场技术成熟的行业;积极跟进和研究目前产业环境尚未成熟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产业,重点加大对行业中具有稳健发展综合实力和长期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以及升级改造、产业链整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符合国家节能环保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的设备、产品、技术研发的信贷支持。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标识和统计制度,完善相关信贷管理系统,加强绿色信贷培训,培养和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太强,因此商业银行不仅要大力引进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而且还要倚重对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借鉴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准确完成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评估[6]。并将评估与分类的结果作为其评级、信贷准入、管理和退出的重要依据,并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对存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要求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包括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应对预案,建立充分、有效的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寻求第三方分担环境和社会风险等。

(三)将“绿色信贷”作为关键指标,实施全流程控制

1.授信尽职审查与审批管理 根据客户及其项目所处行业、区域特点,明确环境和社会风险尽职调查的内容,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授信尽职审查,确保客户提交的文件和相关手续的合规有效性。

在审批管理方面,可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差异化授信条件和审批流程。如中国银行实行差别定价机制,对环保达标,节能降耗显著的授信企业执行下浮利率政策,反之,对环保治理工作力度较差的企业则实行利率上浮的政策。对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纳入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的优质项目,以及严格执行环保审批程序、能够节能降耗的加工项目,提高审查审批工作时效。对环境和社会表现不合规的客户,不予授信。通过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必要时通过要求客户提交环境和社会风险报告、订立声明和承诺保证条款来约束客户。

2.资金拨付与贷后管理 将客户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状况作为决定信贷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在已授信项目的设计、准备、施工、竣工、运营、关停等各环节,均应当设置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关卡,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可以中止直至终止信贷资金拨付。

加强贷后管须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对客户经营状况的影响,加强动态分析并及时调整,能够在发生重大环境和相关风险事件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

3.落实监督检查 建立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风险管理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并逐步理顺预警管理流程,从环保信息的收集、分析、核实、预警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里的退出类客户实施系统锁定,加大退出力度。针对绿色信贷管理过程,严格设定调查、审查、决策岗位,对分权限进行控制与管理,形成互相制约的贷款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贷款责任问责制,各岗位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4.加强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 通过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激励约束措施,确保绿色信贷持续有效开展。同时,对涉及重大环境与社会风险影响的授信情况,应当依据法律法规披露相关信息,接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经济转型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和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经济转型。基于低碳经济的碳交易市场,有利于通过市场方式奖优罚劣,鼓励企业自觉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推广碳权质押融资贷款,创新碳金融产品,建立以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体系。积极研究碳金融服务,推出清洁发展机制,CDM现金流贴现、境外买家信用证保证、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国际买家预付款账户监管等业务,支持中资企业参与国际清洁发展机制交易。

(五)提高各类政策协同性,构建宜于绿色信贷的大环境

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银行监管部门,以及国际金融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国内外绿色金融政策走向,借鉴学习国外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

提高微观、宏观政策的协同性,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政策执行,并争取必要的政策支持,引导绿色信贷发展。一是建议政府在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建议政府降低银行在绿色信贷项目中的营业税税率以及相关的所得税税率,允许相关贷款拨备税前列支;并出台绿色信贷的认证规则、机制,为商业银行介入低碳项目提供指导。二是建议监管、环保部门共同建立日常环境信息即时共享平台,逐步将企业环保审批、环保认证、环保事故等信息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实现环保、监管部门和金融部门三方信息对称。三是建议监管部门对绿色信贷贷款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鼓励银行资金投入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项目中。

目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践中存在例如缺乏环境风险评估人才等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之路任重而道远,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共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社会向绿色工业投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苗.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SWOT分析[J].财税金融,2012(7).

[2]刘传岩.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J].税务与经济,2012(1).

[3]胡乃武.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3).

[4]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10(6).

[5]高亚宁.赤道原则及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启示[J].产权导刊,2010(10).

[6]董利.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2(10).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河北分行风险管理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