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

时间:2023-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兼顾三者利益是指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财政收入的取得,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单位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兼顾两级利益是指国家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中央级财政和地方级财政的利益关系。

第二章 财政收入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形式,领会财政收入的结构及规模的界定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述

一、财政收入的概念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政府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财政收入在宏观上直接影响政府各项职能的发挥和各项政策目标的实现,间接改变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总供求的均衡状况;微观上财政收入对企业的利润和经济利益、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产生全面的影响。

财政收入首先应理解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首要阶段,通过这个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形成特定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度量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财政收入就是一定量的货币资金,即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财政收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政收入是指政府取得的全部资金和实物。狭义的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财政收入。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把政府的债务收入列入财政收入。本章所讨论的财政收入是广义的财政收入。

(二)财政收入的功能

财政收入是政府财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具有三方面的功能:

1.它是财政支出的前提条件

财政收入是财政资金循环的起点和前提,财政支出是财政资金循环的重点和归宿。只有先取得财政收入,政府才能进行财政支出,只有实现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目的才能实现。

2.它是政府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的,而财政收入政策是财政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运用税收、公债等手段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

3.它是政府理财的重要环节

政府财政活动包括创造收入源泉、获取财政收入和进行财政支出三个环节。财政收入属于征收的程序环节,但它反过来会对财政收入源泉产生重大影响。财政收入政策设计得好,就可能做到“取财而不伤财”,促进经济发展;若设计不好,违背效率和公平原则,那就只能单纯的“敛财”,会造成经济停滞或倒退。在极度不良的财政政策之下,还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最终导致政府垮台。

(三)财政收入的原则

组织财政收入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遵守以下三条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

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是我国筹集资金的基本原则之一。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财源充裕,增加财政收入。国家取得财政收入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总效益。

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

兼顾三者利益是指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财政收入的取得,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单位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兼顾两级利益是指国家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中央级财政和地方级财政的利益关系。按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我国的国家财政是分别由中央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构成的两级财政。两级财政有各自具体职能,也形成各自的利益关系,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兼顾两级利益关系。

3.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税收中,就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按纳税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它通常采取不同的征税范围、不同的税率、减免税等方式来实现。实行合理负担,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第二节 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

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是指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渠道、比例以及相互关系。它反映通过国家预算集中财政资金的不同来源、规模,即筹集财政资金从哪里筹集、筹集多少。分析财政收入构成,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财政收入来源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它们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以加强财政收入的宏观调控,实现利益的兼顾和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按照财政收入来源于社会产品的不同侧面可区分为: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财政收入的国民经济部门构成、财政收入的社会经济所有制构成和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等。

一、财政收入的社会产品价值构成

社会产品按其价值构成是由C、V、M三部分组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配是由国家、生产单位、生产者按照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通过分配分别形成归生产单位支配使用的货币资金(包括C、V和部分M),生产者所得是V,归国家所得部分形成集中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来自国民收入(V+M)的分配和再分配。

C是生产资料消耗和转移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补偿消耗掉的劳动对象,只要企业的再生产不间断地连续下去,这部分补偿价值就必须不断地用于购买劳动对象,投入再生产,因而这部分不能构成财政资金的来源;另一部分是补偿固定资产的耗费所形成的折旧基金,也不应构成财政资金的来源。作为固定资产价值损耗补偿的折旧基金是补偿基金,是用以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显然财政不能参与其分配。但折旧基金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一部分用作积累。我国曾经过多地片面强调了折旧基金具有积累性的一面,忽略了补偿职能。过去对折旧基金一直是作为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处理,而不是按资本金对待。随着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的改革,从1994年起,国家财政停止了参与基本折旧基金的分配。

V是属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过程消耗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所得V的数量大小,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低来统筹兼顾安排的。我国过去长时期的低工资制度,分配形式又单一化,国家基本上没有直接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进行征税。可是国家征收间接税,通过税负的转嫁而落到劳动者的收入V上,这时的V已是构成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劳动者V的收入,一是通过享用消费品承担税收,二是高收入者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高收入逐渐增多,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缓解社会分配矛盾,防止分配的两级分化,按照公平税负,有必要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使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M是生产领域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马克思曾说:“在任何社会生产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部分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总是用来满足一般的社会需要,而不问这种剩余产品怎样分配,也不问谁执行这种社会需要的代表的职能”。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同剩余产品价值使用没有固定用途的不确定性相吻合。按照社会需要,剩余产品M可以用于积累和消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从整体利益和加强宏观调控出发,有必要通过财政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一部分M,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部分积累和社会消费的大部分的需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收入可以来自C、V、M,但由于这三者各自的性质不同,C、V有明确的用途。C必须用于补偿生产中生产资料价值的损耗;而V直接涉及劳动者的消费和生活的改善,税负要适度;从开辟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来说,主要靠增加M。因此,M即是社会积累的唯一源泉,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财政收入的国民经济构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正常情况下,国民经济各部门为财政提供的收入应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适应,不同部门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从经济部门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把财政收入划分为三类:来自第一产业的财政收入、来自第二产业的财政收入和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

(一)农业是财政收入的基础

第一产业主要是指农业,农业是财政收入的源泉。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会受到制约。农业对财政收入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以税收的形式直接为财政提供收入,主要包括农牧业税和农村的其他税收收入。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加之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采取稳定负担和轻税政策,特别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来自农业的这部分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将微乎其微。其次,农业为财政间接提供收入。农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粮食、原材料和能源,是后继产业深度加工的前提和基础。另外,农业还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服务对象。因此,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虽然直接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但其对财政收入的间接贡献却非常大。如在我国,农业是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在轻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占70%—80%。

(二)工业部门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工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来自工业部门的财政收入最多,这是由于与农业相比,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增长速度较快,且我国的工业税收大多数选择在产值环节征收。财政收入能否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而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取决于产业内部各行业如轻重工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等的比例关系,二是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优势互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

(三)商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行业,包括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旅游、服务业等行业。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财政提供收入上,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建筑、旅游、服务业等,在增加财政收入上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产业对其他财政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为第一和第二产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咨询、信息、购销存储、交通运输以及融资服务等。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来自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在总体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迅速上升。据统计,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的财政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已占据首要地位,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50%以上。从发展前景看,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三、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所谓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指的是财政收入作为一个整体,是由不同所有制的经营单位各自上缴的利润和费用等部分构成的。

按所有制不同,财政收入有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集体经济的收入、私营经济的收入、个体经济的收入、外资企业的收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收入和股份制企业的收入等。研究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是国家制定财政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与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财政关系的重要依据,我国财政收入始终是以国有经济为支柱的,历年来,国有经济上缴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一半以上。今后,随着城乡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发展及三资企业的增加和市场经济体制及财税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来自非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适当调整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征管,就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四、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分析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有利于发挥地区优势和预测财政收入的增长状况。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按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我国大陆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东部11个省市的土地面积占全国14. 2%,人口占全国的41. 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以上。中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 3%,人口占全国的41. 9%,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8%。西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1%,人口占全国的11%,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6%。经济发达程度不一,导致积累水平相差悬殊。东部地带技术水平较高,产品质量较好,成本较低,资金积累率较高,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带。因此,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改造沿海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内地工业,把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脱离了沿海工业的利用和改造去孤立地发展内地工业,必然会影响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的经济实力。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经济形式、分类与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经济形式

财政收入的经济形式是指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即政府来自各经济主体的收入通过什么方式交给政府。财政收入的形式是由收入所体现的分配关系和取得的财政收入的目的共同决定的。财政收入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分为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两部分。

(一)预算收入

预算收入是指政府通过预算集中的资金。我国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

1.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政府通过税收这一工具所筹集的资金,是预算收入的主要形式,约占预算收入的90%以上。按征收对象划分,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五种类型。

2.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借款收入。例如,在国内外债券市场发行的公债、国库券等,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等。从发展趋势看,债务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中仅次于税收收入的重要财政收入形式。

3.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也叫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权益转让等形式取得的收益。国有资产收益形式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按其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及分离的程度不同来分,主要有国家直接经营、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国有企业的租赁经营和国有企业的股份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其上缴的收益也不同。在国有企业利改税以前,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是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形式,实行利改税后,上缴利润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很小。

4.专项收入

专项收入是指根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批准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批准设置、征集并纳入预算管理的某些有专项用途的收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以港养港收入、教育附加费收入等。

5.其他收入

是指除了上述主要财政收入以外的其它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公产收入等。其他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大,但包括的项目多、政策性强。

(1)事业收入,是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向国家缴纳的收入。

(2)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政府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商标检验费以及护照费等。政府征收规费的目的除了可以取得一些财政收入外,主要还是为了对某些行为进行管理和统计。

(3)罚没收入,是指工商、税务、海关、公安、司法等国家政府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按规定依法处理的罚款和没收收入,以及各部门、各单位依法处理追回的赃款和赃物变价款收入。

(4)国家资源管理收入,是指各单位经国家批准开采、使用国家矿藏等资源,按规定向国家缴纳的有关费用,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使用费等。

(5)公产收入,是指国有山林等公产的产品收入、政府部门主管的公产和其他公产的租赁收入,以及公产变价收入等。

此外,还有基本建设其他收入、国际组织捐赠收入、对外贷款归还收入等。

(二)预算外资金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这一概念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筹集是一种政府行为,明确了预算外资金具有财政资金的性质。

1.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既然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

(2)预算外资金是按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形成的。收取或提取预算外资金必须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执行。

(3)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预算外资金项目繁多、点多面广,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国家规定和经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安排使用。

2.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资金、附加收入)和凭借政府职权筹集的资金等。

(2)按照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计划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批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和提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3)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审批的项目和标准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募集或以政府信誉建立的具有特定用途的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

(4)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的管理费及其他资金。

(5)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以政府名义获得的各种捐赠资金,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财政专户利息等。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是指预算收入。

二、财政收入的分类

财政收入的分类,是指按照不同标准,对财政收入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归类划分和比较分析。各国财政学者都十分重视对财政收入的分类,形成了不同的财政收入分类方法,本节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

(一)按收入形式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承担着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而筹集财政资金的重任。我国目前的税收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0%以上。非税收入主要包括债务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罚没收入、规费收入、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在地方政府预算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一般在20%—50%之间。

(二)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类

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助于研究财政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选择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并建立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良好运行机制。按财政收入的来源划分,财政收入有两种分类形式: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把财政收入分为八类,即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外商投资企业收入、股份制经济收入、联营企业收入、私营企业收入、个体经济收入和其他企业收入。二是以部门结构为标准分类,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收入等,或第一、二、三产业收入。这种分类,便于了解部门、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时掌握财政收入变化的大趋势,开辟新的财源。

(三)按管理级次划分,财政收入可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中央财政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地方财政收入是按照预算法和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由地方政府集中筹集和支配使用的财政资金。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分析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否合理。世界各国财政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难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矛盾更为突出。通过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为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四)按收入稳定程度划分,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经常性收入是每个财政年度都连续不断、稳定、经常取得的财政收入;临时性收入是在财政年度间不经常或不规律地取得财政收入,如捐赠收入等。

三、财政收入的规模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概念

财政收入的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个财政年度),通过税收、公债等多种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的总水平。财政收入的规模是衡量一国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了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无论哪个国家都把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作为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

(二)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通常采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指标来表示。

1.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的实际数量,通常用财政收入总额作为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的指标。

考察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2)可以反映一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力度和作用的大小。

(3)将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量连续起来考察,可以反映出财政收入规模随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情况和总体趋势。

2.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及其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规模的相对量是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的比例,是体现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指标,通常用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来表示。

财政收入占GNP或GDP的比例称为财政收入负担率。这一指标实质上反映了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在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方面的关系。当GNP或GDP固定不变时,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越高,表明由政府占有和支配的社会资源越多,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力度越大,而市场配置的作用就越小;反之,当财政收入所占GNP或GDP的比例越低时,表明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程度和对资源支配的力度越小,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相对增强。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国家财力和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重要指标。纵观世界各国历史,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始终是各国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但是财政收入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并不只是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它要受到各种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分配体制及价格等。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几个指标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产品越丰富,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越多。一般而言,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多,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较高。当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绝对数还是相对数方面,均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决定财政,经济不发达则财源决不可能丰富。因此,增加财政收入的前提是发展经济。

2.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生产技术水平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分析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社会产品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越快,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就越有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从而增加财政收入。由此看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由于财政收入是用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货币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变动必然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增减变动。一般来讲,价格水平的上涨或下跌会引起财政收入的虚增或虚减,但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现行的财政收入制度即税收制度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时,财政收入名义上增长,实际上也增长,并且实际增长要大于名义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行以累进税率的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纳税人适用的税率会随着因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名义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从而使得财政收入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有所增加;第二种情况是当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在名义上增长,而实际上是下降的。如果采用定额税率制,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税收收入的增长率是低于物价上涨率的,因此,必然导致财政收入在名义上的上升和实际上的下跌;第三种情况是当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相等时,财政收入在名义上增长,而实际上不发生变化。如果实行以比例税率的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当发生通货膨胀时,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物价的上涨是同步的,因此,财政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无实际的增长。

(2)社会产品相对价格关系的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社会产品相对价格关系的变动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企业、部门和个人等经济主体上缴财政的税收比例不同,形成了一定财源分布结构。当社会产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时,会引起货币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发生流动转移,改变了原有的财源结构,从而直接影响到财政收入的规模。

4.政府职能范围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政府的职能范围是决定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因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社会公共需要的直接提供者,是财政活动的主体,政府职能的范围越大,履行的社会职责越多,需要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的规模也就越大。如实行统收统支经济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国家,其财政集中率要高于市场经济国家。

第四节 国有资产收入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草案)》规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捐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国有资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国有资产的来源分类

按国有资产来源分类,可分为法权性资产、投资收益性资产和其他资产。

法权性资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取得和认定的资产,如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依法征收的税收以及依法罚没的资产等。

投资收益性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如国家对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合营企业,以及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或知识产权形式投入的国有资本金,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收益,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投入经费所形成的资产等。

其他资产,是指除了以上两项之外的资产,如接受各种馈赠形成的资产。

(二)按国有资产的形成方式分类

按国有资产的形成方式分类,可分为自然形成资产和人工资产。

自然形成资产,是指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草场、滩涂、水资源等。

人工资产,是指通过人类开发利用、加工形成的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技术、材料等。

(三)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

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经营性资产,是指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具有增值能力的资产,着重于经济效益。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用于行政、事业和公益服务方面的资产,着重于社会效益。

(四)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分类

按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是指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等。

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等。

(五)按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分类

按国有资产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

流动资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一次性改变其形态、转移其全部价值的资产,如货币资金、原材料等。

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两项之外的资产,包括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等。

(六)按国有资产所在地域分类

按国有资产所在地域分类,可分为境内资产和境外资产。

境内资产,是指存在于境内的一切国有资产。

境外资产,是指存在于境外的一切国有资产,如国家驻外机构的资产,国家或国有企业在境外的投资等形成的资产。

二、财政的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其所有者身份获得的超过其所投资的国有资产价值的资本增值,通常是指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收益。财政的国有资产收入,是国有资产收益中上缴财政的部分。在我国,由于政府投资方式不同,经营国有资产经济组织经营方式不同,财政的国有资产收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利润上缴收入

这是财政国有资产收入的传统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它主要适用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国有企业和国家直接经营的企业。

国家直接经营,是指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直接进行国有资产经营活动。这种经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企业领导人由国家任命,产、供、销计划由国家统一安排,经营收益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者对经营结果好坏不负直接责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以此经营方式为主,改革之后,此方式主要适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尖端科技企业,以及提供自来水、电力、煤气等特殊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国有资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国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将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置的权利赋予企业,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的经营方式。

利润上缴的具体方式,主要有利润包干和利润留成。利润上缴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比例,既要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满足财政收入增长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利润是企业资金积累的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加财政收入不能伤及企业,影响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正如财政收入分类中所提到的,国有经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关系重大。

(二)租金收入

这是国家将国有资产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暂时让渡所取得的收入,是国有资产经营者取得国有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所支付的代价。这适用于实行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方式的国有企业。

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是国家作为出租方,将国有资产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支付租金,并依照国有资产租赁合同规定自主经营的方式。

(三)股息红利收入

这是国家作为股东,依据其所享有的股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所取得的收入,适用于实行股份制经营的国有企业,包括股息、红利、股权转让收入和其他收入。

股份制经营,是国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将国有资产集中起来,以投资入股的形式交给企业经营、使用,并按股份比例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股息分红收入占国有资产收入的比重将大大上升,成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四)国有资产使用权转让收入

这是国家通过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拍卖、兼并等方式所形成的收入。随着我国对一些竞争领域的一些小型国有工商企业的转让和拍卖,以及对一些竞争领域的一些大中型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我国必然会形成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所有权转让收入。

国家凭借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取得的收入所采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随着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也相应地多样化。

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  )。

A.税收 B.国有资产收益 C.公债 D.规费

2.财政各收入项目中,国家采取有偿原则获得的是(  )。

A.税收 B.国有资产收益 C.公债 D.规费

3.在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中,(  )是最主要的来源。

A.C B.V C.M D.C+M

4.财政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则(  )。

A.财政收入规模名义增长且实际增长

B.财政收入名义上正增长,实际为负增长

C.财政收入不增也不减

D.财政收入名义上负增长,实际上为正增长

二、多选题

1.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  )。

A.税收 B.意外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 D.公产收入

E.公债

2.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项目主要有(  )。

A.劳动生产率 B.投入产出率

C.剩余产品率 D.财政集中率

E.物价指数

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  )。

A.经济发展水平 B.生产技术水平

C.价格与分配体制 D.政治及社会因素

E.自然条件

4.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方法有(  )。

A.因素分析法 B.回归分析法

C.支出测定法 D.散布图法

E.经验分析法

三、判断题

1.所有的财政收入都是国家通过无偿的和强制的方式取得的。(  )

2.市场经济中,公债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

3.财政收入的相对量指标可以反映出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的数额大小。(  )

4.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

5.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变动。(  )

四、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

2.国有资产收益

3.规费

4.财政收入结构

5.财政收入规模

6.财政集中率

五、简答题

1.财政收入有哪些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增加财政收入,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