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早提出贸易中存在资源逆差的是关于“虚拟耕地”的研究。刘燕鹏(2001)使用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研制的“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分析了我国进出口产品中所完全占用的耕地资源,发现我国存在着资源国际贸易逆差。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依靠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的。后来的研究从各个方面都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存在资源环境逆差。李刚(2004)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生态包袱”的概念,研究了1995—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相关指标,发现虽然中国在这些年里对外贸易保持顺差,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中国对外贸易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即存在生态包袱的贸易逆差。只有尽量减少生态包袱大的物质出口,以及降低物质提取过程中生态包袱的产生量,才能在国际生态贸易中取得优势,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改善国内生态环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WTO环境与贸易专家组经过4年的研究,发现我国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贸易顺差背后存在资源环境的逆差(胡涛等,2007)。
一些行业分析的研究也表明贸易顺差背后存在环境逆差。王东等(2007)分析了纺织和电子行业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发现贸易的价值量是顺差,而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却是逆差。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不可持续的贸易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将难以为继。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资源环境逆差的原因,沈晓悦等(2008)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产生资源环境“逆差”。这种不合理体现为“四多”和“四少”,即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高端产品出口少;传统产业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具体来说,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如纺织、皮革及制品、化工、食品、水泥建材、焦炭和钢铁等。“十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约占总出口价值的40%,而化学耗氧量高、中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则占到了总出口价值的44%。二是出口产品的资源环境效率低下,产生资源环境“逆差”。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污染强度都比发达国家要高。我国生产吨钢的平均能耗、水资源消耗量是世界先进水平的5—10倍,而与此同时,我国正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三是出口总量增速快,产生环境“逆差”。在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中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有相当比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7619.53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贸易额为7129.16亿美元,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额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还有从能值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生态利益。结果发现: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存在贸易顺差,但是也存在很大的能值逆差,我国对美国和欧盟输出的生态要素要大于输入的生态要素(王婧,2009)。
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资源环境逆差的事实。Shimoda等(2008)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亚太地区各国的“内涵环境负荷”,结果发现,美国、中国和日本是亚太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前三大国。在1985年的时候,美国和日本不仅是重要的消费地(进口国),也是重要的生产地(出口国)。然而到了2000年的时候,美国和日本作为消费地的地位更加突出,而中国则从过去的进口国成为重要的出口国,为其他国家承担二氧化碳排放负荷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日本对于国外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量相当大,而这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