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本制度演进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度效应的发挥问题
基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会计目标导向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实施效果与基于微观经济主体会计目标导向下的企业会计规范实施效果显然会不同,实施效果差异产生于制度效应的不同利益均衡模式下的激励效应的差异,只有当以保护资本所有者权利实现为核心的会计规则体现为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协调过程中的均衡状态,而不是国有资本出资者利益最优。从资本主体产权平等角度来说,会计规则是现实社会经济中利益相关各方在具体环境中通过比较“制度费用”,通过资源配置的博弈过程及各种公共决策的投票程序,最终形成的可行的会计规则,其特点就在于它是社会博弈的结果而不是任何主体选择的结果,进而也不应该令任何一个主体觉得达到了“最优”,尽管任何范围的博弈规则多少已经含有某种已经设计的机制(规则)。
企业会计行为异化表明企业会计准则运行机制偏离了既有轨道,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数字游戏”。整体性企业会计准则运行机制及其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公司会计管制与公司会计自律之间的关系;二是公共会计服务治理机制((独立审计运行机制);三是企业本质与企业会计理论的关联性,这其中就包括了公共公司会计监管制度;四是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问题,即如何看待会计的制度性与技术性统一;五是企业会计准则信息质量的保障机制,如内部控制与会计准则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六是会计准则生成机制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行政立法型与非行政立法型之间的关系;七是会计准则运行机制的权变性问题?就是要考虑具体的会计准则运行环境,比如会计准则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
资本制度演进对企业会计准则机制提出了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要求,能够准确反映每类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因而较传统会计职能延伸至经济决策、公司治理及市场监管的会计观念,是超越“观念的总结”,而更是“观念的创新”。这种创新性观念存在多个层面,比如,如何协调市场的资本观与财务会计的要素观二者之间的差异问题;基于历史成本的过程确认和计量与基于市场的结果确认与计量的差异问题。新会计准则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关键是将其“嵌入”企业整体的制度安排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应该是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机会。比如,新会计准则允许固定资产按照部件来计算折旧,会计部门可能需要资产管理部门提供协助来合理地划分出某项资产的各个部件。这无疑会加强各部门间的互动与协作,必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提高整体协调性并且带来长期好处。
显然,资本制度演进下资本力量推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具备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真实反映经济业务实质;二是构成了企业充分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认识企业会计准则的内生性很重要。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基本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企业会计准则两层次目标的实现表明了其较高的制度效率。从新会计准则的特性来说,对其管制与职业判断之间的配比程度体现着会计准则的效率程度。
如果我们将全部被终裁的反倾销案进行分组,包括:(1)应诉但失败,被执行严厉的反倾销措施;(2)应诉并起到作用,取得了较初裁有利的反倾销措施;(3)应诉并起到作用,取得了反倾销零税率。很明显,第二组与第三组中的应诉企业很可能通过市场经济地位的取得等方式争取到有利的反倾销措施,而且第三组同时被证明完全没有实施倾销行为。同为应诉反倾销结果却各异,这其中虽然可能存在应诉过程的一系列差异,但我们认为,利用基于企业会计准则而生成的会计信息的沟通机制也是极端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