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预警指标设计及预警系统构建
(一)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指标设计
预警系统指标设计和选择是建立预警系统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设计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指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出口企业的微观经济情况和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
1.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的宏观指标
(1)中国出口额占进口国进口总额的比率
该指标可反映中国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比率越高,就越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关注,面临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就越大。
(2)中国与进口国的贸易逆顺差额
一般来说,国家之间贸易逆顺差额过大,会引起贸易摩擦。如果中国对某进口国产生大量顺差,就易引起进口国相关产业的不满,进而采取反倾销调查进行贸易保护。
(3)中国外汇汇率变化
由于国家间的汇率瞬息万变,各国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是一种正常的金融市场现象,币值高估或低估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一个国家长期贸易顺差、外汇收支盈余、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会给相关国家造成币值低估而低价倾销的嫌疑。
2.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的微观(企业)指标
(1)企业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通常,如果企业对外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比较大,则有可能受到反倾销调查。这是由于某种行业或产品对外出口越大,越容易引起进口国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注意甚至抱怨,尤其是在进口国该行业或企业开工率下降,工人失业率上升的时候,相关企业就可能联合起末,以构成产业损害为理由而起诉出口国企业。
(2)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价格比率
成本价格比率=出口产品成本/出口产品价格
出口产品成本是国际反倾销法的生产费用、SG&A(销售费用、一般费用、管理费用)、利润、包装费用的总和。如比率小于1,即出口产品成本小于出口产品价格,则说明出口产品在客观上不存在倾销;如比率接近或大于1,即出口产品成本接近或大于出口产品价格,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销售价格相对变化率
价格是一个敏感性较高的因素,如果出口产品价格由于竞争遂渐走低,且将仍然持续,就会有可能给进口国市场的竞争者带来冲击,让其感到恐慌,进而怀疑中国产品存在倾销行为。
(二)出口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构建
构建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是综合财务指标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分解。以产品价格为例的分解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产品价格表达式,即产品价格=f(成本性因素、交易性因素)=f(产品单位成本、预期毛利率、相关产品价格、相关费用、国家政策);二是总体因素的衍生分析,即对产品单位成本、预期毛利率、相关产品价格、相关费用和国家政策按照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规律进行逐层次分解。
1.出口产品价格预警系统
根据WTO《反倾销守则》第2条,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是确认倾销的关键条件之一。从微观角度来看,价格歧视与倾销行为的发生有着较强的对等性,换言之,倾销行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价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化价格因素几乎影响着企业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业采购的交易价格形成生产的成本,而销售产品的交易价格则又形成了企业的收入。而相同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的发生也就是从该种产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不同角度来影响着进口国同种商品的价格。
在对价格指标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依据的是“产品价格=产品成本+预计毛利润”以及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也就是产品价格的成本性与交易性两个视角。这样可以归纳出六个与价格变动关系密切的因素,即第一层因素,分别是:产品单位成本、预期毛利率、相关产品价格、与价格相关的费用、市场总需求状况、国家政策。
其中“产品单位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大致要考虑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企业的情况、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工人的工资水平以及企业的产量。我们可以得到,最底层的影响因素有11个。其中有些因素与倾销有关,而有些因素在倾销行为发生前后的变动情况不是很明显,说明与倾销行为无关或者关系不明显,例如,与原材料采购有关的上游企业的情况,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等。这些因素主要是市场状况及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系统的效率性,因此,它们不会因倾销行为发生而有较多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受倾销行为影响的只有四个,包括预计产量、原材料库存量、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配率。这四个因素中,原材料库存量可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找到,预计产量和分配率通过简单的财务分析后也能得到数据,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就需要国家宏观统计的资料。
(1)产品单位成本
从“产品单位成本”具体的分解情况来看,影响产品单位成本的因素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制造费用分配和废品率。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都是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则需要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产品。另外,企业生产废品的损失也应计算到产品成本中。影响直接材料的因素又可以分为材料单价和单位产品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量是由生产工艺决定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减少耗用量,产品价格自然也下降。而材料单价则与企业的采购行为有关,包括采购地点、采购数量、付款方式和运杂费。其中,采购地点、付款方式和运杂费是提供原材料的上游企业决定的,很显然与倾销无关。企业采购数量的多少则是根据企业原材料的现有存量和对本期生产量的预计:采购量=需要量-现有存量。倾销行为如果发生,研究企业连续几个季度的预计产量和原材料库存量,可以看出产量和原材料库存量的变动趋势。产量的持续下降、材料库存量的增加将减少企业材料的采购数量而造成材料单价的下降,从而影响产品价格。但这方面的影响应该是轻微的,企业改变采购的方式和数量对采购材料的单价并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影响。而预计产量和原材料库存量的变动更直接地反映了企业的产量和销售量受到倾销的影响。
“直接人工”所考虑的是单位产品耗用工时和单位工时工资(假设以计时工资为基础)。同样,单位产品耗用工时也是由生产工艺决定的。工人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家规定的法定工资将影响单位工时工资。至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因素,如果倾销造成企业损失,那么将有更多的人面临失业的危险,迫于失业的压力,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可能会因此而降下来。虽然倾销给企业造成了损害,但就工资水平下降这一点来看,倾销对企业来说却是个好的方面。从工人本身又是可能的消费者来看,因倾销失业而丧失收入与倾销导致国内市场该种产品通行价格水平的下降而导致的收入节约会部分相互抵消。
再来考虑企业的分配率,企业的变动成本都已经直接归到各个产品中去了,固定制造费用则是要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固定制造费用的数额和企业的规模密切相关,短期内不会出现太大变动。如果该种产品的产量减少了,那么分配到每个产品上的费用就会增加,由此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因此,在分析分配率的时候,与产品产量密切相关。如果分配率出现较大变动,很可能是产量变动引起的,这是从传统成本会计核算角度分析的。若从现代成本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来看,成本动因的选择与产品产量的相关性更小了,而是从整个企业范围内确定更为合适的分配基础。而在一定期间内,合适的分配基础可能会受到企业外部倾销行为的冲击,因而从分配率角度也可能为倾销找到一定的证据。
在分析产品的单位成本时,更多地应从比较的角度研究,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产品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假设不受倾销因素的影响,而仅仅是技术问题,分析的主要内容如下:
从企业生产工艺、管理等内部视角借助成本项目分析产品单位成本是一种静态方法。此外,我们还要将这种分析思路进行动态评价,因为产品生产过程中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影响上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而会综合影响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主要包括产品产量、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与劳动生产率四个方面。在实践中,这四个方面都与相同进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判断倾销发生与否提供着证据。
(2)预期毛利率
在考察预期毛利率的时候要注意企业毛利率的历史水平(即以前各期变动情况)和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
企业的历史毛利率是从微观角度分析,整个行业的毛利率水平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这两个指标要结合在一起分析。企业毛利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很多,有企业内部自身管理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当然包括了企业被倾销的状况:如果企业以前各期的预期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同行业的毛利率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同行业毛利率的下降不是由产品生命周期引起,这就很可能是倾销引起的。
从总体上讲,行业整体毛利率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外部宏观环境。比如,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行业的周期性、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供求关系等都会影响到全行业毛利率的走势,但若排除这些不可控因素,则国外相同产品的销售商就存在倾销倾向或动机。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两者应该保持较强的一致性。而两者的不一致性,除了人为因素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国外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造成的。
当然,从两者的一致性角度确定倾销行为并不能下绝对性结论,因为行业运行状况也影响着行业毛利率的变化。行业特征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竞争状况、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政府政策的行业影响等。具体的分析涉及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加入企业的竞争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方的议价能力及供货方的议价能力五个影响因素。在考察了上述五个因素对行业毛利率的影响后,可以初步断定国外进口相同产品的倾销行为存在的程度。
(3)相关产品价格。相关产品是指产品的功能相似、面对的客户群相同的产品。相关产品包括国内同类产品和进口同类产品。通过比较同类产品的价格,尤其是进口产品的价格,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明显低价的进口倾销产品。如果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以及存在功能差异,那么即使存在价格差异也是正常的。
研究相关产品价格的方法可以从国内产品价格的总体走势及影响因素角度来判断受国外相同进口产品的倾销程度,另外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假设国外相同产品的倾销行为存在,这样对于该种产品就存在三种情形:倾销进口产品、非倾销进口产品及国内相同产品。通过相关数据归纳出这三种产品情形的正确界限,检验这三种产品代表性财务数据的相关性,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具备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市场份额的转移)。
(4)销售相关费用。与销售有关的费用主要包括广告费、营销费用等。这与企业的销售策略和产品销售状况相关。当企业的销售状况出现问题时,这方面费用支出的增加有可能使得企业的销售状况转变。这类费用的数额可以间接反映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状况。它是一个辅助性指标,描述了有效的展览费、广告费及业务费用发生后的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收入的变化情况,两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只是费用投入期与产品销售效益产生期并不一致,有一定的时间差,但这种时间差是可以统计出来的,若两者的配比状况不佳,则应考虑倾销的影响。
(5)市场总需求状况。这是由整个行业的宏观环境决定的。如果市场的总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那么企业产品的价格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当倾销行为发生时,在国内市场总需求上升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价格却是下降的。或者说,由于倾销行为的存在,使得企业的产品在市场良好的情况下无法达到预期的价格水平。当然,这其中要排除行业中某些企业的价格策略的实施,如低价策略抢占国内市场,甚至是恶性价格竞争。
(6)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研究中存在着国家整体价值链概念,政府有着自身的产业结构选择,只是这种选择是借助于国家的税收、各种价格补贴等给予一定的信号来实现的。这些因素受倾销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几乎可以不需要考虑。
其实,上面的描述就是一种排他法,即这六个因素体现为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它们发生了特殊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受进口相同产品倾销影响的概率则较高。
2.出口产品数量预警系统
在WTO《反倾销守则》中,“该产品在长时间内大量低于成本销售,其销售量超过在调查期间总销售量的20%。调查期间是指反倾销立案前不少于6个月的一段时间”的表述,也是确认倾销的关键条件之一。从国际惯例来看,进口国主管当局在审查时主要分析进口数量在进口国产业遭受损害时是否大量增加,这既要考虑进口产品自身的增长速度,也要同进口国生产与消费的市场份额的增减进行比较。如果两者同时增长或进口产品数量增长而进口国的损害实际上在好转,或者进口产品的增长是不大的,两者之间就可能不存在因果关系。美国就采用该因果关系标准。像欧盟,为了确认因果关系,通常将一定时期内进口商品的数量以及进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增长与同期欧盟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对比,从而说明欧盟产业生产商减少市场份额、被迫降低价格以及不能获得合理利润均是由于该进口商品引起的,可以考虑确定为因果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增长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如销售量或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销售价格、利润、现金净流量、国内产业开工率等。而且,增长的含义还要包括倾销方与反倾销方的态势比较。因此,增长是一个综合指标,这一指标的使用必须进行外延的界定才行。由于产能这一单项指标能看出受进口产品倾销行为的影响程度,因而,这一综合指标在倾销分析过程中可以产能这一单一性指标来描述。
产能是企业生产能力的简称,生产产品的产量、品种与质量是体现企业产能的具体指标。反映产品产量的指标有实物量、价值量和劳动量三种形式。实物量指标是指实际产品数量或称为实际产量,以实物单位来表示。产品价值量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产品产量,更多地与企业存货指标相关。产品劳动量是以定额工时单位表示的产品产量,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生产力的水平。
在企业中,生产能力的正确决策决定着企业的最佳产出水平,具体决策内容包括预测、设施计划、综合计划、生产计划、生产能力计划及排队分折。显然,正常的生产能力决策过程不会将同类进口产品的可能倾销行为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决策模型,而是在倾销行为发生后受其影响而改变未来预期及正常计划的受挫。那么,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会从怎样的角度影响生产能力计划的正常实施呢?换言之,怎样的标准能够证明倾销行为是正常生产能力计划受阻的影响因素呢?
生产能力的最直观表现就是生产设施情况,因为它是生产的物质基础。站在倾销的角度来看,在使用大规模工厂和高价设备进而固定成本占总生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中,倾销最为有利可图。对于这样的工业,保持接近最大生产能力的产出是极为重要的,这时只要以高于直接成本的任何价格得到额外订单都是值得的,而当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控制,国内订单又不能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则在其他市场以低于国内价格获得订单就可以实现边际利润极大化。事实上,在对美国、日本、韩国企业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反倾销案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国家具备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并且被调查国家光纤需求处于低迷状态,导致大量过剩的光纤生产能力无法完全消化,而中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整体快速增长趋势。因此,这些国家对中国国内市场的依存度相当高。
与此相对应,国内相同产品的产业也有着相似的资产结构及技术决定的产品成本结构,受进口相同产品倾销的冲击,国内企业资产的生产能力必然无法实现应有的技术上的最佳产量。具体的分析步骤是,在对比分析一定期间内实际产量、计划产量及本行业企业最好水平的基础上,在排除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消费模式变化、投资决策失误、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影响下,判断未达到最佳产量的原因。
3.对境外竞争对手会计资料的分析
无论是出口产品价格预警系统,还是出口产品数量预警系统,要想更好地进行预警,都离不开对境外竞争对手会计资料的分析。由于欧美等国尚未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我们不能以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作为其正常价值。如果企业未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或未通过美国“市场导向型产业”测试,则多数将用替代国数据来作为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因此,出口企业需加强对境外竞争对手会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和运用,这将对企业大有裨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监测企业国外竞争对手的营销情况,合理调控本国产品进入竞争对手国家市场的价格、速度和规模,为规避和应诉反倾销服务。
第二,平时积累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财务信息资料,一旦涉诉,可迅速选择出对应诉企业有利的替代国,并作充足的会计举证及抗辩,包括替代国国内相关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要素、销售价格等。
建立境外对手会计,关键是要解决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哪些信息,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信息,获取信息有哪些方法。因此以下四点必须注意:
(1)企业境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确认。每一个企业总是归属于一个或几个产业部门或行业,而在一个行业,由于各个企业的优势不同,会形成彼此间的竞争。作为一个国际化经营公司,必须了解国际上的主要竞争者。在倾销与反倾销博弈中,企业首先应明确与自身处于同一产业、生产相似产品、挤占同一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通过竞争对手会计为每个值得关注的竞争对手创建一份信息档案,在财务部门组建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信息档案的维护和更新。
(2)竞争对手会计要搜集的信息。竞争对手会计信息是关于产业竞争者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意在“知彼”。一般从应对反倾销角度搜集有关信息:
①竞争对手相同产品的原产地或出口分布情况,以及与这些产品销售有关联的企业;
②竞争对手产品生产成本要素、成本结构、费用开支、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③竞争对手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及在第三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
④竞争对手产品在与中方竞争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情况。
(3)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竞争对手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政府统计公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协会资料、行业专家顾问咨询报告、贸易金融报道、公司公开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产品技术分析、共同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对手的前雇员等。信息搜集工作可由本企业信息机构和财会人员完成,也可雇佣企业外部专职管理咨询机构去完成。
(4)竞争对手会计获取信息的方法。获取竞争对手成本、销售数量等信息,可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市场信号(Maket Signaling)、拆卸分析法(Tear-down Analysis)、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 Analysis)等一些专门的方法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