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迫在眉睫的人民币国际化

迫在眉睫的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2023-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指手划脚,经常以制裁相威胁,并提出诸多蛮横指责。而在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大于挑战。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显然,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利己性、缺乏约束制衡机制、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等内在缺陷,成为制约世界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都在关注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并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中国为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指手划脚,经常以制裁相威胁,并提出诸多蛮横指责。对此,亟需国人以新视角从总体上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单纯汇率变化,授人以柄,甚至迷失方向。

2008年底在华盛顿举行的G20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建议,其中专门谈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问题。其含义包括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结算货币,不但要计价,同时还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中国要实现经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必须解决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矛盾,这需要依托于金融的崛起,而金融崛起则要求拥有国际化的货币环境。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不同程度上创造了人民币今后成为完全可流通和国际储备货币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而在各国综合实力此消彼长的较量中,总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大于挑战。

经济全球化后国际间对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个货币基本上是美元。如果美国是中立的国家,类似全球中央银行,那全球的货币供求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关键是美国有自己的战略——不仅在全球争霸,需要全球控制,需要在中东打仗等,它还有自身的期望值,希望美国人都住上好房子、享受高福利,过上好生活。这种战略本身对美元供给的需求量超大,加上它对全球金融领域的控制权,其金融早已脱离实体经济和本体需求,通过一系列金融制度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来获取超额利润。

近年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归根结底是全球单一美元本位制的问题,是美元超额供给的问题。各国在不断地比较与衡量打破美元惯性的收益和成本,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预期,美元将无法再维持其唯一国际货币的地位。欧元的推出,正是打破美元一统天下局面的开始。当然,在国际贸易当中,欧元只占了不到20%,美元占了70%多,但已经形成了对单一国际货币的挑战。世界贸易呈现出的多元化开放格局,以及世界金融储备体系和世界贸易结算体系的变化趋势,促使全球货币体系必然趋向调整。

强国决定强币,支撑该国货币地位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大国,2007年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升到7.7%,并保持排名世界第三。贸易发展既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迫切需求,也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现实力量。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形成负面影响,但就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及中低价产品,收入弹性相对较小,各国在经济不景气和居民收入下降时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降反升。同时,中国通过采取上调部分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等系列措施,部分缓解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因此,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不乏有利因素。此外,危机倒逼中国贸易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也将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货币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中国央行有关金融与货币政策的中长期规划里,似乎着重于对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及被动地汇率调整,而忽略了人民币对外开放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的设计。这应当引起有关领导层的足够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