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生产对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企业设备管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设备的积压或过早地被淘汰,直接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合理正确地选择设备是至关重要的。选择设备应遵守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安全节能等基本原则。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设备的生产效率是衡量设备的关键标准。在追求生产集约化的今天,生产效率的高低已成为企业间竞争能否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设备的技术含量反映了设备的先进程度,也决定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追求高科技的今天,设备的高技术含量无疑是选择设备时首要考虑的因素。
设备的可靠性是指设备应具有额定的有效性及耐用性。至少能够使设备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无故障地运行,并且保持应有的效率。
耐用性就是指设备的使用寿命,这其中包括设备的自然寿命与经济寿命。因此,在考虑设备寿命因素时,应将二者通盘考虑。
所谓安全性,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设备本身安全的保证程度。
要考察设备的安全性如何,必须注意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设备的材料是否合格,设备的结构是否合理,设备的组装是否牢固、正确,设备是否安装了规定的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装置。
设备难免需要维修,设备的维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而设备维修的难易程度及设备维修的频率都是在选择设备时必须考虑的。
在环保节能被日益重视的今天,选择设备时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一般设备造成的污染主要有运行时的噪声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污染。所以,必须严格控制设备的噪声,而对排放物的处理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采取配套的措施来处理。节能是指设备节约原料及能源的性能,设备节能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经济成本的高低,因此,一般应选择能源消耗低、原材料加工程度高的设备。
设备的折旧是很多企业忽视的问题,设备的折旧费用经常被挪用,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而设备的折旧速度,也反应了设备更新换代的状况。为了保持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在选择设备时,必须对设备的折旧做出合理的判断。
合理有效的设备管理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降低设备的损毁程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持设备的性能,并且减少或避免设备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更要防止生产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
合理的设备配置是以设备的性能为前提,根据生产的特点和需要,结合相应的生产方式,为各个生产车间和部门配备好各种类型的设备。同时,应注意生产中出现的变化,根据生产的需求,不断地调整生产工艺,保证生产能顺利进行。
现代化设备的结构日益精密复杂,因此,许多企业都设置专人来负责设备。这样,有利于操作人员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也便于责任的明确,从而权责清晰,管理到人。
不同的设备有各自不同的使用范围和技术要求,所以必须清楚设备使用的相关知识,并且了解设备的负荷能力,从而做到物尽其用,避免大材小用,造成浪费;更不要超负荷运转,这样,不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了危险系数。
将设备使用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制定、健全各种规范,例如具体的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责任制度等。
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就是设备的检测、保养和维修。设备检测、保养和维修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设备能否正常运行、设备的使用寿命的长短,以及生产能否安全进行。
设备的检测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及腐蚀的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这是生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认真翔实的检测既能及时查明设备存在的隐患,从而让管理者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改进,也能提高维修的质量,缩短维修的时间。
设备保养的效果对提高企业生产的经济性有很大影响。出色的保养追求以最经济的人力、物力投入使设备得到最有效的维护,保持其性能良好,并且延长其使用寿命。
现代化设备的结构愈加精密复杂,这对设备的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总会因某些原因出现一定的故障或产生一定的损坏,从而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并且造成生产的安全隐患。因此,设备的修理就成了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
设备的维修有以下几种。
(1)定期维修。定期维修即按照事先制订的检修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修理。一般来说,定期检查的准备应比较充分,事先准备好配件及用品,这样可以缩短停机修理时间,降低相关损失。
(2)标准维修。标准维修即把维修的类型和其相关内容、要求具体化、标准化,当设备运行到一定期限后,对它进行强制性的检修及零部件更换,而不需要另外做出审核判断。这种方法有很好的事故预防效果,适用于企业的重要设备和安全要求高的设备。
(3)检查后修理。检查后修理即在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检查,确定检修的类别及具体内容,然后制订维修计划。一般在修理普通设备且定额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使用此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