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由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在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作出了以下研究:
汪素芹和孙燕(2008)[97]将运输、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作为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内容,通过对1997~2006年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分析,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出口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运输服务。
余道先和刘海云(2010)[98]将生产性服务贸易划分为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6类。通过选取1997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数据,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王荣艳(2010)[99]基于“雁阵”模式将东亚各个经济体按照日本、“四小龙”、东盟4国、中国进行分析,认为随着东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东亚各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得以快速发展。
张洁(2010)[100]利用199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结构,结论是: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并且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弱且发展不平衡的综合性结论。聂聆和骆晓婷(2011)[101]将生产性服务贸易划分为运输、电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8大类。通过与“金砖四国”的进出口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很不平衡,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主要靠传统服务行业支撑。杨玲和吴根宝(2012)[102]采用动态比较方法,运用2000~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测度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与OECD国家和金砖国家间的横向比较。得出结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技术结构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出口技术结构优化程度与美、英、德、瑞、日等国相比尚有较大距离。程南洋等(2006)[103]等利用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在逐渐优化,但低技术含量服务贸易出口仍占绝对优势[3]。王煜(2007)[104]认为我国要及时转变服务贸易结构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否则服务贸易增长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并出现贫困化增长倾向[6]。仇怡(2009)[105]从贸易结构角度对比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及其技术扩散效应,指出服务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5]。邱小欢和黄建忠(2011)[106]构建了一个生产性服务投入促进贸易结构提升的理论模型,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种类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以及通过开放服务市场引进生产性服务,有助于提升贸易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35个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与产业数据,详细考察了总生产性服务及细分的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出口影响效应。实证结论证实了生产性服务发展不仅是影响一国出口贸易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转变的核心内容。
因此,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学者们会选择将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内部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大,而具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产业比重较小;在外部结构中,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呈上升趋势,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主要靠传统服务行业支撑,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