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

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地将生产性服务引入贸易模型,考察其影响,并建立更加符合现实的假设。国内外研究还确认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检验了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产业升级的各种可能的渠道和路径。

西方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地将生产性服务引入贸易模型,考察其影响,并建立更加符合现实的假设。

Jones和Kierzkowski(2005)[114]的“JK模型”认为,生产过程由多个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组成,当国际服务链的需求增加时会诱发贸易产生。Ishikawa(1992)[115]在小型开放经济条件下构建了一个由一种劳动要素和中间产品投入的两种最终消费品生产模型,在中间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及平均成本定价和垄断市场结构假设框架下,分析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VanMarrewijk等(1996)[116]利用垄断竞争假设在一般均衡框架内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与规模经济和要素市场的关系,其模型在传统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服务技术差异和服务密集度差异对最终产品贸易的作用,分析指出一国生产性服务发展缓慢或减退最终也会使该国的产品贸易失去优势。Deardorff(2001)[117]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降低了生产性服务的成本,使分工更加便利,从而刺激了商品贸易。

陈广汉和曾奕(2005)[118]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模型,根据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数据,分析证明CEPA的实施使香港内地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可使两地都得到正收益的结论。曾奕和李军(2006)[119]借鉴了引力模型的分析框架,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实现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具有明显的双向贸易特征,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具有不同的贸易模式,传统的引力模型强调的距离等变量并非是影响现代生产性服务的贸易额的重要因素。郑春霞和陈漓高(2007)[120]运用JK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增长机制,从中得到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启示。杨玲(2008)[121]通过实证的计量方法并引用投入产出表,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贸易的贡献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探析了贡献度的大小。张彦志和王斐婷(2009)[122]利用数据和计量工具,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构成双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杨玲(2009)[123]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大大降低了前步工序的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利润空间,人力资本作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最为关键的要素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匮乏正是这一问题最根本的症结所在。邱小欢和黄建忠(2011)[124]构建了一个生产性服务投入促进贸易结构提升的理论模型,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性服务种类数增加与质量提升,以及通过开放服务市场引进生产性服务,有助于提升贸易结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主要检验了人均收入水平、东道国的GDP和人均GDP、政治体制透明度指数和贸易限制度指数、两国间是否存在区域贸易一体化,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定作用。国内外研究还确认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并检验了生产性服务贸易促进产业升级的各种可能的渠道和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