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成为促进印度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是印度服务业的新兴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软件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50%左右。目前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软件外包承接国,印度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发展到“世界软件外包”生产中心,总结印度在软件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1.政府为印度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
从政策支持方面看,印度政府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培训的政策》和鼓励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1991年6月,印度拉奥政府建立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其后又建立了18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件技术园区。软件技术园区内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印度软件产业的中流砥柱。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鼓励海内外投资,为园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促进软件服务的生产和出口。为了加大打击盗版力度,1994年,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的《版权法》,于1995年5月10日生效,控制了软件侵权问题的危害,这是为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998年以来,印度政府先后颁布了《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信息技术法》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法》,为印度软件外包中产生的纠纷提供了法律规范。在印度政府的《十五》计划中,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发展战略重点。在此期间,印度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电子产品、软件产品与服务出口、简化进出口程序的优惠政策。
2.印度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软件业输送人才
人力资源是影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印度计算机软件相关从业人员丰富,海外学子多,母语为英语的优势明显。印度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每年向IT产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推动印度软件及软件外包业迅猛发展。
印度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满足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扩大入学机会,争取2015年之前增建1500所新大学和学院,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和在校生人数达到2100万的目标;印度政府将努力减小不同院校之间的质量差距,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印度成立专门研究IT教育的IT人力资源开发特别小组,在高校推行“产学合作”模式,企业和学校联合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的实习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
印度软件业人才储备雄厚,拥有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国家正规教育的软件人才,还有民办和私营机构培养软件人才。由于印度较为封闭的国内经济增长缓慢,软件产业作为国际性产业,通过实行雇员持股、提高软件人才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增强了印度对国内外软件人才的吸引力。
3.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软件外包的持续发展。
印度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制,虽然多数银行是民营银行,但市场秩序较好,这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印度软件企业上市融资,通过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和软件外包业提供信贷扶持。因此,软件产业注重引进国际资本,实行国际化战略。在对很多产业仍实行严格保护情况下,印度政府对大开绿灯,允许外资100%投资控股软件技术园区的企业。
除此之外,印度软件业的发展融合了软件服务国际化和质量认证国际化。为开拓软件业国际市场,印度的软件公司到国外建立软件开发机构,把服务送到用户的家门口。同时,印度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制造软件产品,注重软件开发的质量管理。近年来,印度软件公司获得了大量软件外包订单,发达国家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印度,印度的金融外包服务也迅速发展,范围在不断扩大。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印度软件外包的发展,软件外包带动金融外包,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总结归纳其管理经验。美国依靠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的优势,一方面扩展运输、通讯和金融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完善了运输和通讯服务贸易的法制体系和监管机制。对于金融服务,美国政府提供积极的扶持政策,特别的是美国对知识产权的扶持和保护,并且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日本的运输贸易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海运方面,除了政府在政策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之外,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物流园区。在建筑服务的国际竞争中,日本发动社会力量搜集情报信息,提高建筑质量,培养建筑人才,还为此设立专门的保险制度。印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体现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服务“外包”,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还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为软件业输送人才,同时为保证“外包”服务的延续性,还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进而提升了本国的金融服务竞争力。
【注释】
[1]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3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及《附表5-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
[2]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1 2000-2012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3]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2附表5-1 2000-2012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4]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6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及《附表5-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
[5]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4 2000-2012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6]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5 2000-2012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7]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9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及《附表5-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
[8]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7 2000-2012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9]相关数据参照《附表5-8 2000-2012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