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

经济学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也是以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大的缺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总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学将会由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这个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封建社会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收取地租,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关系。地租就是反映这种本质关系的范畴。但地租又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式,如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具体形式。地租与地租的具体形式,就构成了社会生产关系中本质内容和具体形式两个不同的层次。类似的情形,还有剩余价值这一本质层次与利润、利息、地租具体形式层次的关系,劳动力价值这一本质层次转化为工资这一中间层次,工资再转化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具体形式的关系等。生产关系层次性研究,最初是由武汉大学熊懿求教授和我在1983年分别提出的。熊懿求教授把社会生产关系分为基础层(分工)、本质层(要素结合方式)、外表层(具体形式)。[42]我把社会生产关系分为所有制形式、经济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三个层次。[43]随后,生产关系层次性研究活跃一时,对生产关系层次提出了多种区分。不论对社会生产关系层次具体划分上有何不同,这种研究本身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社会生产关系存在着从本质内容到具体形式的多种层次。

马克思经济学,以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深刻揭示见长,而没有着意对它的具体形式研究。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则比马克思更倒退了一大步,只讲本质特征、本质区别和规律的本质要求,基本上没有展开对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研究。这也是以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大的缺陷。如果说,对以批判为目的的马克思经济学来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就可以断定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趋势,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那么,对以建设为目的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来说,仅仅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层次就远远不够了。比如,对社会主义分配,我们多年来主要讲按劳分配这一本质规定和经济规律的本质要求,而对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很少研究。结果理论上讲了几十年的按劳分配,实践上吃了几十年的大锅饭。对社会主义经济学而言,不探讨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外在层次,就无从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总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体制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处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外在层次,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经济体制反映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构造框架,经济运行机制则反映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相互联系和运行机理。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也必须相应地研究社会经济体制。

社会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中相对独立的层次,受到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内容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国家、民族,会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体制模式的选择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同时,经济学对经济体制的研究,也就是不可或缺的了。加强社会经济体制研究,是经济学研究具体化、实用化的具体途径之一,将使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完善,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而使经济学充满活力。

加强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研究,是经济学发展的两个方向性的问题。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拓展,将会使经济学的研究趋向完善。经济体制论和经济运行论的建立,会使经济学的内容丰富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学将会由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陆南如、陆立军:《全国第一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大会侧记》,《经济学动态》,1982年第2期,第18页。

[5]谢富胜:《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同上,第209页。

[8]同上,第421页。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0]同上,第418~419页。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第85、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5]同上,第406页。

[16]同上,第192页。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0]同上,第82页。

[21]同上,第108页。

[22]同上,第115页。

[23]同上,第123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5]考夫曼:转引自《资本论》第1卷,第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7]同上,第70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5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2]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第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3]王学文:《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1949年10月9日~1950年1月3日《人民日报》。

[34]德·特里福诺夫:《社会生产力及其组成要素》,《列宁格勒大学学报》,1960年第23期,第5、8页。

[35]持相同观点的还有K·特里方诺夫、J . 希罗科拉德等(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1972)。

[36]方文:《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研究》,1961年第7期。

[37]陈招顺、李石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学术月刊》,1980年第6期。

[38]马家驹、蔺子荣:《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

[39]吴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研究生产方式》,《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40]张钟朴、冯文光:《法文版〈资本论〉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93页。

[4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8页注(3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2]熊懿求:《生产关系层次探讨》,《江汉论坛》,1983年第7期。

[43]杨欢进:《对〈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范畴的系统考察〉的几点意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