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滞后的领域之一,肩负着加快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也有条件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攻关,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制定出一系列纲领和蓝图。现在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改革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继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一、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是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任务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国梦,已成为指导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旗帜。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滞后的领域之一,肩负着加快改革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现在应该也有条件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过去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攻关,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
1.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特别需要金融的强大支持
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年均近10%的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相对较快的上升趋势,将会更为庞大和强大。不断缩小与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中国人口众多,规模庞大,保持较快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今后有着更大的金融需求。
我国还将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储蓄率,大量的国内资金,需要一套有效的金融体系将这些资金引导至正确的投资机遇中。维持快速增长需要继续保持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的大力投资,同时提高资本利用的效率。随着全社会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养老金及医疗保障要求比现在更为成熟,业务模式及从业机构呈现多元化。国内的机构投资者规模将更大、能力将更强,并将寻求更为完善的投资方案。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需求,都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把全社会的资金搞大、搞好、搞活。
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从第一个途径来看,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一般年增长率在1%~3%之间。对经济增长率有更大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从第二个要素来看,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这也需要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使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增加。
2.技术进步和经济素质的提高
需要更好的资本积累和配置
在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中,技术进步和技术变迁,是最根本的。通过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革出发点要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需要金融业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中,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现在需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特别重要的日程,使我国经济从外贸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更大程度的内需拉动型,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改变过去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既需要通过金融搞活服务业,又需要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者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剩余资金的动员和资本化。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两个方面都有一个更快发展,在筹集和分配资本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需要加快金融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改革从商品市场化逐步转向了要素市场化,包括土地、货币资本、知识、技术、专利、劳动力等等。中国要素市场化,最为滞后的是金融领域。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并上市,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了实质性飞跃;银行间交易市场的建立,推动了债券市场的长足发展;积极借鉴《巴塞尔协议》,显著提高了金融监管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通过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非对称降息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过程,起到了多重效应。这些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整个金融改革的深化。但总的来看,金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滞后的一个领域,目前主要的金融参数还是由政府定价,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货币金融市场化的滞后,使我国经济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从短期来看,最明显的后果是投资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主要靠政府拉动,容易大起大落。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开展投资,导致政府来创造投资,投资效益低且不可持续,需要通过金融市场化加以解决,使投资更大程度上靠市场拉动。从长期来看,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键问题也在于稀缺资源和要素的市场化不足,稀缺的资源不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而通过政府分配,容易形成严重的低效率、高腐败,20世纪90年代的东亚泡沫,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陷阱都是这样的表现。只有推动要素市场化,尤其是金融的市场化,宏观调控的效率才有微观的制度健全作保障。
5.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需要推进货币市场化
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着使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系统性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全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中,银行存款,短期、长期、活期、定期,加上现金总量,亦即广义货币,占到GDP的190%,达到了近百万亿元人民币之高。从单个的储户来讲,企业或是家庭,其金融资产主要是以存款的形式出现,存款对于储户而言流动性很强,容易出现挤兑风险,比起股票、债券,对于整个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最强。从银行业来看,银行的存款相对于股市、债市,集中度非常高,五大银行资产占整个规模的46%,一旦发生风险,风险的集中度也非常高。要化解系统性风险,还是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主要是债券市场,因为债券市场和银行存款有可替代性。
二、努力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1.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错综复杂的环境,唯有建成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强有力的金融环境。
完善现代金融体系,要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目标。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金融创新基地,在产业投资基金、金融租赁业务、产权股权交易等资本市场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创新了市场融资的模式,拓宽了企业融资的渠道。通过金融租赁、基金投资、产权交易等业务模式的创新,有效地丰富了资本市场的空间,在支持新兴产业,活化资本存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本流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撑作用。金融创新不是简单地局限于金融机构数量扩充和金融产品出售,而是着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在银行、股市、债券以外的资本市场领域进行积极进取和大胆尝试,在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上作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要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集合起来,聚拢形成“新型”资本市场的构成要素,集中优势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2.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债券市场。国债首先是金融资产,其次才是国家融资的工具,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国债市场,健康的金融市场很难成型,增发国债还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第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债,其中会涉及预算法修改,地方政府须公开财政预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三,短期可以试行银行优质贷款的证券化,银行将高质量资产变成现金,对于银行是注资,对于资本市场等于把存款人逐步变为债券市场的持有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是化解了银行的风险,二是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要发展,政府要真正发挥作用,把规则制定好,放宽准入的同时加强监管。
3.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金融租赁市场
构建功能齐全、运行规范、体系完整、服务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天津在这些方面做到了先行先试,但发展空间还很大。可以将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及其旗下的天津股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天津技术产权交易所、天津实务转让调剂市场、产权导刊、天津滨海研究院等,作为互通互联、相互对接的完整体系,整体引入滨海新区的金融核心区,突出天津金融创新的市场优势,形成市场交易的联动与规模效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好地发挥天津产权交易市场的服务优势和影响力。
天津在金融租赁市场方面可以做得更大。一是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二是在天津融资租赁业产权登记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服务全国的天津融资租赁产权交易所。三是以股份制方式建立具有自助性的天津融资租赁同业拆借市场。四是建立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自主租赁与代理租赁于一体,一手装备与二手装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相对接、相互依托的融资租赁交易市场。
4.银行要配合资本市场发展强健自身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金融界都在重构金融框架,一个是监管机构发生了变革,20国集团(G20)成了重要的平台,巴塞尔金融管理委员会增加了它的职能;第二是监管改革重点领域越来越明确,改革涉及微观、宏观,也涉及中观层面,对于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引进一些新的监管指标,比如中国银监会提出的指标,强化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制度等,都成为改革的重要方面。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改革,是加强系统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一般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承担着关键的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机构,这些机构一旦发生重大的风险事件,就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的风险,所以大家都把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当做全球银行业的稳定器。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使命是追求资本回报与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性、稳定性的统一,良好的回报可以带来更多的内生资本的补充,提升单个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从而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稳定,又能为单个金融机构持续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收益。要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为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扩充和增强资本实力,形成各银行业应有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法人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使一批地方中小银行,以全国性、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推进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补充机制和长期激励约束机制。要选择适宜的金融机构,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业务经营试点工作。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银监会于2013年初拟在审慎的前提下开展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综合化经营,作为中国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迎合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会面对某些经营风险,对原有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初期阶段应该以试点方式进行。
监管部门支持试点银行进行综合化经营,允许银行持股信托公司,以发挥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允许自然人持股商业银行,以便与允许私人持股的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和农商银行等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进行业务经营。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迅速扩充金融机构实力,实现快速发展。北京的华夏银行,上海的浦东发展银行,广东的招商银行,重庆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等,都做到了这一点。
5.金融体系的建立要以中小银行为主体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大国有银行,所占比重过高,必须有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快发展,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如果银行体系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风险机制。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实践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银行体系的同时,需要对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它们在支持必不可少的大中型投资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完整的金融体系。
6.加快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金融危机时期,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的动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起,所以各方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甚至有走强趋势的,实体经济较强的国家的货币,我国应抓住难得的时机,抓紧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跨境使用以来,首先是实际部门在人民币跨境贸易投资使用方面作用非常大,在贸易方面,从单向变成双向,以人民币计价,从有限度的城市做试点推向全国;其次是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使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包括外资银行人民币增资试点;第三是引入了银行融资和贸易融资;在资金回流方面,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使一部分小的新型经济体开始认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新的回流渠道“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兑换方面有购售和小货币的挂牌,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区域交易,同时开始拓展了非居民的人民币账户(NRA)。我国是在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同时,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这和其他的新兴市场路径不一样,这也是金融危机时期,特定时期、特定国际货币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个机会。目前我国利用香港作为离岸市场,形成一个市场化定价的人民币利率汇率,然后可以充分地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供国内参考来解决国内系统风险的化解问题,核心是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做大规模,其次进行产品创新。除了香港,现在新加坡、伦敦、中国台北也在呼吁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可以进一步放开离岸金融市场步伐。
7.使民间金融进一步合法化、规范化、阳光化
民间金融存在是必然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小微企业大概注册的有1000万家,加上其他的包括农村的大概有4000万家,它们很难得到正规银行的贷款,不得已去借高利贷,所以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小微企业主要应该靠小一些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来解决其资金需求。这些民间金融组织需要合法化、规范化。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率应该开放化,应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根据风险覆盖来确定。现在,小额贷款公司是民间金融的主力,自有资本贷款,而且贷出的都是小额、熟人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应该保持现有规模做精做深,而不是一味追求做大、往村镇银行发展。另外还可以发挥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能力,比如合作基金。这种民间金融组织不对外提出存款,也不对外发放贷款,是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它规定贷款必须有利息,有利息大家分红,风险自担。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等方面的监管可以适当放松。
8.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
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应由市场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把应由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社会。一是在放松金融管制上下工夫。要协调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各市场主体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二是在改进金融治理上下工夫。要善于借鉴国际金融业先进管理经验和标准,不断健全我国金融管理制度。三是在改善金融结构上下工夫。要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协调推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吸引多元资本参与金融改革。协调推进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不断积累改革的正能量和正效应。四是在完善试点上下工夫。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不同方面特别是各市场主体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建立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促进改革持续深化,使社会各类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五是在金融立法上下工夫。要树立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要善于把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9.把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国际化,面临来自资本、管理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化竞争等诸多压力,但同时也收获了深化“走出去”战略的机会。从政府的角度看,有必要以中国银行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为契机,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架构建设,谋求话语权,为中国的银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已经成为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一环,加强监管合作是大势所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第一要积极地适应监管要求,要深入研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积极参与相应的制度建设。第二要完善银行的治理框架,建立新的一套能够满足国际监管要求的管理框架,特别是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的框架。第三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控制风险,加快资产增长的速度,主动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走轻资本的业务发展道路。第四是要构架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第五要扩大核心业务优势,加快建设全球服务、管理、支持能力。
10.在全国形成多种类型的金融中心
从地域上来讲,全国需要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中心,以其为核心,构成全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密切联系、运转畅快、灵活高效的金融网络。比如,北京已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上海要努力建设世界金融中心,天津按着中央的定位精神,有条件建成新型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规模金融运作中心,成为独具特点的中国北方金融中心。
11.加强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协调
金融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应加强金融改革各个方面的协调,也要加强金融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协调,使金融改革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推进,减少部门利益和其他方面对金融改革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改革的积极效应。
国内外经验证明,当今时代,金融创新需要建立在金融各行业相互对接、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纵观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以相互依托的金融集合和产业集群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生态环境。离开金融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整体发展,单一品种、单一领域的金融创新往往步履艰难。
金融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要形成集群式发展。我国讲到产业集群,更多地是关注集中于第一、第二产业。金融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其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其集合发展的优势还难以真正体现,具有区域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天津滨海新区等,作为全国金融创新基地,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有些金融创新在全国来看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从实际形成的影响力来看,要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形成预期的示范效应,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要坚持正确的金融改革策略。既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勇气,只争朝夕,善于攻坚克难,又要注意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稳妥推进。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我国坚持渐进性和协调性,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坚持包容性和开放性,动员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改善我国的金融管理;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既注意顶层设计,又重视因地制宜。这些经验和原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转型时期特征,仍是今后深化改革的重要策略。
要善于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则可能事半功倍。这既是我国多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经验,也是今后改革工作的着力点。我国金融改革以及各地的金融改革,情况有很大差别,问题各不相同,都要认真按着中央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选好方向,找准症结,抓住改革的突破口,推进改革不断深化。
12.创建一批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金融产业集群发展,第一资源和关键要素是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对具有理论水平和具有实务能力的金融人才需求迫在眉睫。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更需要构建与金融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金融产业的集合与创新发展,需要以创新的方式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其中,不仅要有理论,还要懂实务,更要能操作。这不仅需要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习,还需要有与职业对接的岗位培训。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一般毕业生,而是以下三类人才: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金融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建议在金融产业发展中,以创新的金融理念探索和践行金融人才培养之路。通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优势,构建覆盖区域、辐射全国的金融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以基地为依托,打造在职教育平台、联合培养平台、人才孵化平台和资格认证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优势。
【注释】
[1]本文发表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