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近两年才被关注的新名词。这主要是因为A股市场实行的是审批制,相对而言壳资源比较珍贵,所以私有化退市的现象相对较少。但是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股市私有化退市的现象并不少见。早在20世纪,上市公司私有化便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手段出现在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第一次大规模涌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大萧条后期。当时,许多在牛市上市的公司为了利用股票价值被低估而获利,开始回购公众股东持有的股票,从而有了“私有化”一说。
在国际上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私有化交易的第一次浪潮,美国私有化交易额从1979年的不到10亿美元发展到1988年高峰时的600多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高收益债券(垃圾债券)等金融创新使私有化交易成为公司重组的重要形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许多上市公司在高杠杆的私有化后走向破产,由此引起公众的反感和反高杠杆的政治压力,高收益债券市场的信贷危机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此后私有化陷入沉寂期。到1990年,美国私有化交易额下降到不足40亿美元。但从1997年开始,美国私有化交易又开始急剧上升,形成第二次私有化浪潮,2006、2007年美国公告的私有化交易的总价值分别达到了4 500亿美元和4 100亿美元。自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市场混乱以来,私有化交易又陷入沉寂。英国私有化交易的波浪曲线基本保持与美国同步,第一次私有化浪潮在1989年达到高峰,在1989年以后私有化交易量急剧下降;第二次私有化浪潮从1997年开始,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成为私有化交易的目标,私有化交易平均价值从1999年的1.69亿英镑上升到2004年的7.93亿英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