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处于温和的、良性的通货膨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从未来几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情况来看,也不存在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现阶段没有必要采取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而是应该稳定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是经济主体根据得到的信息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趋势的一种现象,当经济主体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他们将会把这种预期运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对商品进行抢购造成人为的短缺,推动物价的上涨,导致真实的通货膨胀。2014年2月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处于2013年至今的最低水平,因此我国的政策更应该围绕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进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认为制定货币政策应该仅限于圈内人知晓,只有这种意料外的政策才会对公众产生效果,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并非完全理性,而是通过学习来向理性预期逐步靠拢,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后,公众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货币政策信息,形成合理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抑制通货膨胀的成本。因此,中央银行应当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更好地引导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让公众理解中央银行的政策目的。但是,对于政策的理解,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仅提高政策的透明度而不加以解释,也不足以让公众了解政策信息和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的语言表达也很重要,需要做到尽可能的信息对称,向消费者提供中央银行决策的依据信息。
(二)改进中央银行与公众的沟通
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仅仅是向公众披露相关政策信息,但是公众对政策信息的理解应对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中央银行做到与消费者保持一个良好顺畅的沟通。中央银行与公众保持沟通的关键在于明确政策的目标准则(周平,2009),明确中央银行的目标准则可以让公众在货币政策变化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手段和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公众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同时达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此外,在沟通过程中还应该选择最佳的沟通策略。由于文化水平、传统习惯、金融制度等均存在差异,因此不存在统一的最佳沟通模式,对于不同的公众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沟通策略也应相应地发生调整改变,以此达到提高沟通效率的目的。
(三)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目前我国公众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从信息的公布到受众群体对于信息的了解很有可能会产生误差,公众对于央行政策信息的错误理解难免会存在。在媒体传播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有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接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信息进行加工再传递,如果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那么将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张蓓,2008)。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对公众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经济主体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信息尽可能被公众理解,以便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预期。
(四)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
政策信息公布后,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打了折扣,那么将会引起公众的不信任感,这将直接导致公众对于中央银行政策的预期产生偏差,将会引起市场上的信息混乱,后果非常严重。因此执行力度的加强是通货膨胀预期能够准确实现的保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强信贷资金的流向和财政资金的运用监管,控制股市、楼市的信贷资金流入量;保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尤其是食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稳定;控制国际热钱的流入等几方面来加强中央银行的政策执行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