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融资概述
简单来说,融资就是指资金从充裕一方流向短缺一方。广泛意义上的融资涉及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总过程,而实际上,人们主要研究的是资金的流入过程。本节主要对资金的流入过程进行讨论。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有目的地借入资金用于生产、建造、扩大和投资等活动。根据具体融资的渠道、方式、用途、期限、目的和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从企业资金来源的角度,可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两大类。外源融资又有直接的外源融资与间接的外源融资之分,主要是以融资的过程中是否有中介机构的参与为标准。企业外部融资有利于克服自身资金的短缺,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内部融资指的是企业的封闭性融资,是以企业自有的资产为投入资本,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的留存收益和折旧,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其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低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部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企业借助互联网进行融资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向更多的人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实现了融资需求的可视化以及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在提高融资成功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此外,互联网金融普惠性的特征更加契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实践的发展确确实实地推动了不少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二、小微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小微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条支线,分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和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融资需求理论
一般而言,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很少,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绝大部分的资产是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存在的,因而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大中型企业融资理论相区别。一个企业的融资需求间接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选择问题,比较主流的有静态权衡理论和融资次序理论等。这些理论在阐述企业如何选择最优资本结构的同时,设定了很多的既定假设。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这些假设与我国小微企业相差甚远,因此,这些理论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并没有适用性,我们不能直接将这些资本结构选择理论用于指导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选择,而应该将其与小微企业的独特融资需求特点结合起来加以修正后再用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1.静态权衡理论
米勒和莫迪利安尼(Miller&Modigliani)于1963年结合企业税收因素提出了MM理论。该理论讨论了税收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影响。在考虑税收因素的前提下,企业负债的抵税效应会增大企业的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企业负债最大化并不现实,企业负债的增多可能与企业价值增长呈现负相关。同时,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不能仅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还有许多其他必须考虑的因素和目标。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会随着负债的逐渐增多而相应提高。当负债收益超过成本时(该理论中负债的成本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因负债而导致破产的可能性),企业负债的增多就不再增加企业的价值而是减少企业的价值。在实际的企业融资过程中,对负债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每一个企业都最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但是具体到小微企业,还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2.融资次序理论
该理论是梅尔斯(Myers)于1984年在结合MM定理、Ross的公司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其主要从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角度来阐述。根据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可以将企业融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内源融资,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经营的资本积累;另一类则统称为外源融资,顾名思义就是企业通过外部筹集所需资金的方式。梅尔斯(Myers)主张企业融资应该优先选择内源融资,只有当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时,企业才可考虑外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综合资金的收益成本比较选择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的次序。对于大多数未上市的小微企业而言,几乎没有权益性融资,这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但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观点,这些学者认为,不存在固定一致的融资次序,在融资过程中只需要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作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融资次序选择即可。
3.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通常指的是企业可能因为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冲突而导致企业经营者作出更利于自己而不利于所有者的经营决策。在企业的实际融资中则表现为信贷过程中可能因为筹融资引入外部投资者,而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决策息息相关。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所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对代理成本和融资成本进行比较。规模不同的企业并不存在代理成本和信息传递的差异,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约束条件,而且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
4.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融资选择。麦考斯(Michaelas,1996)认为,企业在创立初期应更多地选择债务性融资,当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后,权益性融资等其他融资方式较债务性融资的成本优势才会凸显,这个时候才是企业逐渐选择其他融资方式的时候。对大多数小微企业基本处于企业的初始阶段,对于这个阶段的企业而言,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更多地通过自身资本的积累和债务性融资来解决自身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对于初创时期的小微企业而言,自身积累资本的方式可使资金的成本更低,小微企业不必因为过高的资金成本而被迫采纳一些风险过高的项目,这样就增强了小微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因为其资金需求量通常较少,而且创立初期可能更多的资金只能用来扩大生产而不是股利分红,所以通过债务性融资可更好地避免长时间不分红对股价以及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避免了管理权的分散。
(二)融资结构理论
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理论主要关注资金来源的方式。我们已知对于企业而言不外乎有两种资金来源渠道。一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内源融资,另一种是企业自身以外的方式,即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即企业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积累一定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不作为工人工资或者福利发放,而是继续用于企业生产或者规模扩张等其他需求,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将积累的资本用于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简称为内源融资。内源融资对于企业而言有很多好处:一是企业对这部分资金有最高的自主权,资金的使用不受限制,通常可以满足企业所需的任何资金。二是这部分资金在企业融资过程中也可以看作是资金成本最低的。因为企业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既免除了贷款发放所需要定期支付的利息,也免除了股权融资过程中的一系列手续费等支出。其最主要的决定条件即是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剩余价值转化率等。
外源融资通常泛指除了企业自身资本积累这一渠道外其他所有方式获得所需资金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通常有两种方式较为常用:一种方式是通过发债来获得所需资金,其资金的成本即是需要支付的利息。这种方式的风险在于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间接增加了企业破产的风险。另一种方式则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所需资金。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并不满足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条件,所以这种方式基本上没有被采用。外源融资还可以根据获得资金的方式进一步细分,我们可以把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自行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等获取所需资金的方式。间接融资则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或者股票达到融资目的的方式。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多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融资中介,相应的成本也会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