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约占美国GDP的20%。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整个金融体系处于危险处境。
1.依赖政府财政支撑的美国金融体系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仅在一年内,美国大批金融机构出现倒闭(见表2-1),以后蔓延到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的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并导致其破产倒闭改组,幸免于难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美林等不得不把业务转向银行,以至于有专家认为,“一场次贷危机消灭了一个投资银行行业”。面对如此汹涌的银行倒闭浪潮,以及即将到来的巨大灾难,美国不得不以政府出面支撑金融机构体系。
其中,美国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自危机爆发以来因亏损已被证监会勒令退市,并多次向美国政府求援,2008年求援1860亿美元,2010年1430亿美元和2012年198亿美元。其他金融机构因遭受房贷止赎风暴冲击,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涉及的机构有美国大通摩根、花旗银行、富国银行以及汇丰控股等四大托管银行等。目前,美国政府持有20多家大金融机构债券并暂时担保了整个银行系统的核心债券。然而,为了支持金融业,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表2-1 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倒闭的银行
资料来源: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2014-05-05]. http://www.financeun.com/News/201455/2013cfn/112622350800.shtml.
(1)联邦财政为救助金融业陷入的困境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但是,自2004年开始从净债权国转为净债务国。2008年,美国贸易赤字6771亿美元,财政赤字4586亿美元。而从2009年开始,这一数字连续五年高达1万亿美元以上。
而债务占GDP比重从2009年开始不断超越警戒线60%。2011年占GDP高达98%, 2012年达100%,2014破历史纪录达103%(见表2-2)。美国债务多次突破法定最高限,面临债务违约和政府破产险情。在奥巴马一再要求下,国会同意把债务最高限从法定最高限的16.39万亿提高到21万亿元,但条件是未来10年每年削减财政赤字1.5万亿元,由此可预测,即使美国政府履行未来10年削减赤字1.5万亿元的承诺,仍然将债台高筑。
而美国财政赤字也连破历史新高,2009年占GDP 比重最高达10.5%,近两年有所下降,但2012年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仍然达7.0%的比重,远远超过3%的警戒线,2014年有所下降(见表2-2)。
表2-2 美国联邦政府2007—2014年财政赤字与债务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2005—2010年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2011);2010—2014年数据来自WIND咨询。
巨额赤字和债务使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下降。2011年8月,标准普尔第一次把美国长期保持的AAA级下降到AA+;巨额赤字与债务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定时炸弹,随时可摧毁美国经济和金融。可见,美国金融体系之所以得以维持,是以巨大的财政风险为代价,其基础是极其脆弱的。
(2)地方财政陷入的困境
次贷危机的爆发,楼市泡沫破裂以及银行的破产等一系列原因,致使美国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前30年中,美国地方政府累计已有250多个申请破产。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又爆发了新一波10多个城市的破产浪潮,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最严重。2012年6月,居住有30万人的斯托克顿市因负债7亿美元债务,议会通过破产保护计划,并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圣贝纳迪诺负债2亿美元债务;而底特律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宣布破产的城市。
底特律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发展最快的城市。由于汽车业是底特律的主导产业,也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业、房产业、汽车业)之一。汽车行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底特律经济。美国第一个大剧院、第一条水泥马路、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个交通指示灯、第一个百货商店都诞生于此,底特律被称为“美国的巴黎”。但是,随着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尤其是次贷危机后房产市场泡沫破裂,加速了底特律经济的衰落。人口从鼎盛时期的185万人口下降到71.3万人。失业率是全国平均的2倍,治安状况混乱,谋杀案件率为40年最高,成为全美最危险的城市。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三大汽车制造商受到重创,汽车行业彻底崩溃。由于上缴财政的税收大幅度减少,而养老等各种福利待遇负担沉重,底特律政府连续6年入不敷出,依赖大规模举债度日。到2012年累计债务高达180亿美元,2013年3月初,底特律正式将管理权交给密歇根州政府,并宣布申请破产。
本次新一波美国地方政府破产的原因是,在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时期实行低利率政策,银行借贷成本低下,地方政府大量负债;养老金福利基金负担沉重;政府机构臃肿,公务员官员工资福利待遇优厚;经济衰退税收下降等,当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银行亏损倒闭,迫使地方政府债务陷入困境。
2.美国货币政策的有限性
为了解救危机,美国政府实施四次宽松货币政策。第一次为2010年7000亿美元、第二次2010年6000亿美元、第三次 2012年9月400亿美元/月和2012年12月开始的800亿美元/月,但并没有获得预期效应。
2011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再次下降为1%,第二年开始有所上升,但全年也只有2.2%。正如专家指出,美国政府投放的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投入金融系统,实体经济未发生根本性好转。
(1)美国产业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调整
美国经济在20世纪新经济革命后曾经获得快速增长。2000年美国因特网产业首次超过汽车等其他传统产业,产值超过5070亿美元,雇佣员工230万人,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这是美国产业结构的一次成功调整和升级,根源于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力。但是,从21世纪开始,美国科技浪潮逐渐消退,国内缺乏足够的投资拉动经济,长期贸易逆差缺乏出口增长动力,从而把消费尤其是房屋消费作为唯一的增长动力,因放松监管引发巨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奥巴马曾提出“再工业计划”以挽救美国经济。其中,特别是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作为战略性行业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云计算等产业。但是,美国 “再工业计划”项目还在酝酿中,部分计划在实施中遭遇夭折。受政府支持得到贷款担保的示范性的太阳能公司索林佐(Solyndra)在不久前宣布破产。奥巴马政府的386亿美元的贷款担保项目,原计划创造65000个工作岗位,但实施两年来仅增加了3545个工作岗位。
可见,这些高科技项目运用到民用过程尚需时间,真正起到推动经济、扩大就业的作用还要相当长的过程,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奏效。
(2)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短期内难以调整
次贷危机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没有发生变化,拉美、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继续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继续提供制造业产品,而欧美发达国家继续提供消费市场。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不清,制造业难以与发展中国家抗衡,高新技术行业未出现新的创新与突破;金融业因放松监管遭到极大破坏,难以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保持服务业优势,从而使美国货币政策见效甚微。
3.美国虚拟经济基础的脆弱性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虽然取得世界第一经济体的地位,20世纪60—70年代曾经遭遇较长时期的衰退。90年代因信息产业的兴起曾一度出现经济高涨。但是自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因放松金融监管所产生的潜在金融风险终于演变为巨大的次贷危机。
图2-2 美国2007—2015年GDP增长率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
2008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衰退,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负增长(见图2-2)。其中2008年第4季度经济曾下降6.2% ,2009年第1季度下降6.1% ,第2季度下降1%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2010年全年经济增长虽然达到3%,但2011年仅为1.74%,2012年2.2%,2014年2.4%,2015年2.6%。[3]约翰逊·霍布金斯大学教授劳伦斯·鲍尔认为,美国近几年增长率2%左右,而30年前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衰退后,经济反弹曾经高达7%。根据IMF的统计,1960年,美国经济占全球GDP的40%以上,2011年已下降到21%,贸易货物和劳务出口占全球10%。国际媒体评论家纷纷预测美国第一经济体地位将逐渐下降。
尤其是美国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2010年失业率最高达10.3%,2012年保持在8.9%。虽然进入2013年有所下降,5月为7.6%,但是就业增长率仍然低于2007年,而且就业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国家。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卡茨分析其原因是,第一,美国的就业主要依赖于建筑业等,而德国依赖强大的高端制造业,如机器设备、汽车和其他出口行业扩大就业岗位,澳大利亚则通过对中国强大的矿产等原材料的出口吸收劳动力;第二,美国为应付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巨额债务,实行公共部门财政紧缩政策,使政府部门持续快速地裁员。2013年国会通过的减赤方案,使2013年1—3月联邦政府裁员4.5万人。[4]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由于次贷危机,美国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到1968年。根据最近美国政府公布的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美国已不再是“中产阶级国度”,截至2015年,中等收入家庭已经变成少数。由于工厂关闭和其他经济因素,美国现有1.208亿成年人生活在中等收入家庭,相比之下,有1.213亿美国人生活在高收入或低收入家庭里。研究人员指出,可见美国人经历了“可预示转折点的人口分布变化”,而且“这种趋势已经得到强有力的确立,并完全可能会继续下去。”[5]可见,实体经济的衰退成为金融衰退的深层次根源,并更为长久地影响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
4.美元霸权地位的动摇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是美国金融帝国地位的重要象征。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国际金本位制瓦解,纸币本位制时代开始。1944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实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由此确立了美元在世界的中心货币地位。1971年,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美元仍然保持着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2002年,美元在世界外汇交易中占83%,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占64%,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48%(见图2-3)。但是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元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图2-3 2002年美元在各项国际事务中的比重
(1)美元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应用范围在逐步缩小
世界主导货币的属性,首先应能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但是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统计,2011年,美国在全球贸易和货物出口贸易比重仅有10%。在国际贸易中用美元计价大宗商品交易的范围正在逐步缩小。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占95%,欧元出现后下降到63%,次贷危机后2012年降到53%,以后有所上升,但2014年第四季度又降到62.9%[6],是近年5个季度以来第一次降低了份额。
(2)美元长期贬值趋势难以避免
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应具有长期保值升值的性能和趋势,人们在国际事务中才愿意持有和使用该种货币。但是,本次次贷危机后,美国赤字和债务屡创历史新高,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不到50%上升到2012年的100%以上。由于经济复苏缓慢,为弥补赤字和偿还债务,宽松货币政策将是美国政府较长时期的选择。因此,美元贬值趋势使美元的主导地位将不保。
(3)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世界主导性货币是以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主导货币是英镑,而英国当时是世界经济最强国。英国海外投资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的一半,国际结算40%通过英镑。以后,英国经济逐步衰退,英镑的地位被美元取代。
随着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的实力增强,美元逐渐成为世界货币。1960年,美国GDP占全球40%,2000年占全球35.6%,金融市场市值占全球46.1%。这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霸权的经济金融基础。但是,次贷危机后美国经济实力下降。2011年,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1%,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16%。美国日均产油量900万桶,而全球日均产油量高达8900万桶。以欧元之父蒙代尔为代表的专家们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下降,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未来世界将进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并列的三元货币时代。
(4)国际货币战争削弱了美元势力
长期以来,美国利用其军事力量控制中东石油供应,并利用石油贸易支付美元维系和扩大美元势力。尼克松上台以来,首先使沙特阿拉伯国王同意用美元为石油付款。以后,所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一致同意用美元付款,同时,原油进口国必须用美元购买石油。当部分石油国意识到遭遇不平等待遇而反对使用美元的,都遭到美国的压制。
而在这场货币战中,叙利亚和伊朗仍然是坚持反对美元的国家。叙利亚在早几年就把大部分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换成欧元;伊朗则批准建立了一个使用欧元结算的石油市场,即在波斯湾基什岛注册了一个石油交易所,使用欧元买卖石油,并成为继纽约、伦敦、新加坡和东京之后世界第五大石油交易所。以上国家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挑战和削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其他国家的一系列做法也在打击和削弱美元的势力。如2000年左右萨达姆曾经准备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欧盟成员国纷纷说服萨达姆使用欧元结算。此外,随着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人民币的信誉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际流通范围逐步扩大,可见,美元主宰世界货币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当然,这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