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不仅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发展变化着,金融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格申克隆(1962)考察了19世纪中叶到一战时欧洲工业化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同的融资方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和俄罗斯模式。在英国,短期的银行贷款成为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在德国,银行与企业建立了一种长期的关系,银行不仅给企业提供资金还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在俄罗斯,由于商业制度不健全,没有办法发展出一个银行部门来支持工业化,从而需要政府在中间起一个直接融资的作用,即通过征税压制消费的方式[61]。
戈德史密斯(1969)根据金融相关比率的大小、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工具类型、分布以及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等特征把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金融结构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金融结构金融相关比率很低,约在0.2—0.5之间,债权凭证远远超过股权凭证而居于主导地位,在全社会金融资产余额中金融机构所占比例有限,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占据了突出地位。这样的金融结构处于初级阶段,在18—19世纪欧洲和北美出现过;第二类金融结构金融相关比率仍然不高,债权凭证仍然大大超过股权凭证,银行仍然在金融机构中居主导地位,但政府和政府金融机构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有些国家,股份公司大量存在,但作用不大,储蓄率与投资率不太高,金融中介比例较高。这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中出现过;第三类金融结构金融相关比率较高,约1左右,有的高至2。债权凭证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2/3以上,但股权凭证对债权凭证的比率有所上升。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份额也己经提高,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从而导致银行体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契约性金融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地位的上升。这些在20世纪初期以来的工业化国家较为常见。
卡林顿和爱德华兹(Carrington and Edwards,1979)区分了两种结构,即银行主导(bank—based)的金融结构和资本市场主导(capital market—based)的金融结构。齐斯曼(Zysman,1983)根据投资的形成渠道进行了类似的划分,但他提出三种金融结构:以信贷为基础(credit—based)的金融结构、以资本市场为基础(capital market—based)的金融结构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资本配置的金融结构,分别指储蓄转化为投资是通过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向外放贷的形式、投资资金的获得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和日本式的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金,并辅以产业政策指导的投资方式。迈耶(Mayer,1994)提出了所谓银行经济与市场经济(Bank Economies and Market Economies)的区分。Pollin(1995)将融资结构分为用嘴投票和用脚投票(即Voice/Exit的区分),用嘴投票指的是银行和企业之间有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双方相互协商,通过各自的声音(voice)表达各自的意见;后者指证券持有者通过出售其证券行使他的权利和影响,表达他对该企业的管理运营意见。
根据以上国外学者对金融结构的分类和本书研究的需要,我们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这两种金融结构由企业发展所决定,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起不同的作用,满足企业不同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分散风险、处理信息和公司治理等服务。两种金融结构的特点如表2.1所示:
表2.1 两种金融结构的特点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