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和盖尔(1999)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6]。技术进步包括在经济中引入新行业和在现有行业中发展新技术。技术进步会使信息成本发生明显变化,相应地会对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产生不同的效应。一种融资方法不可能在所有时期都合适。在经济发展早期,技术低下,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信息成本比较高,这样就会形成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技术不断进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信息成本不断下降,这样就会逐渐形成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
技术进步会导致金融创新,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面对经济中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市场上大量信用产品的出现,把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种资产、负债用证券化方式推到市场上,这种创新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目前发达国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金融创新势头,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言,其模仿及追赶也是地区内的一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金融结构的剧烈变动。转型国家由单一银行向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转轨,无疑是目前最具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演变。
其次,丰富多彩的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了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次石油危机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全球经济经历了大起大落。在经济的波动中,通货膨胀周期性地发作,传统上习惯于将储蓄资金存入银行的家庭,出于对通货膨胀侵蚀储蓄资金价值的担忧,增加了证券上的投资以谋取高额回报。同时随着家庭部门财富的积累,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将盈余的资金存放在银行赚取较低的利息,他们渴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以满足他们对金融资产不同收益率、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不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直接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由资金短缺方通过向盈余方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有价证券而获得资金。各个筹资公司所发行的金融工具,与其公司的特征相联系,具有不同收益率、期限、流动性和安全性组合的特征,较好地满足了虚拟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促进了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发展。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一国的股市与银行在完成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往往是不相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正如艾伦和盖尔(Franklin Allen &Douglas Gale,2002)认为的那样,金融结构的形成,与其他制度的变迁一样,存在着路径依赖,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金融恐慌以及此后的金融监管,对不同金融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7]。而企业等实体经济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可能导致金融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演变不能保持同步,金融结构反作用于企业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融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当今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地“移植”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结构的现状来看,它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磨合才与较高的企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并且其金融机构、市场和金融资产的国际化成分也很高。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水平低,以及其他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不具备。虽然“移植”比独立创造容易得多,但由于基本的经济基础不具备,企业发展水平低,无论“移植”的多么先进,其重要地位与作用都是无法模仿的,强行模仿与移植,其作用和功能不仅不能正常地发挥,还会阻碍经济正常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