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发展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发展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失灵”、“市场导向”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导致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国家中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赶上和超过间接金融。金融自由化改革使得日本的证券市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领域,证券市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失灵”、“市场导向”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干预本国经济的能力和效力大为削弱。一方面,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一体化、资本的自由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一国内部的经济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外部力量的制约,因此,本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往往出现力不能及的尴尬。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化所导致的时空虚拟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高速化,使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前景不再如以往具有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和正确的决策能力,政府决策容易出现滞后和失误。日本80年代以来经济政策的不断失误证明了这一点。

2.长期运行的“强政府”自身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一方面,政府机构庞大,职能交叉,冗员过多,人浮于事,致使政府工作效率低下,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全面介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政府官员本身作为经济人,受利益驱动,运用手中权力进行寻租活动成为必然,导致经济腐败,并带来决策非科学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失衡等弊端。日本政府官员的经济丑闻一直不断的事实是很好的证明。与日本相比,在崇尚自由的“看不见的手”的美国,政府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比日本小得多,因为在自由竞争和公平交易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行为和影响几乎不存在,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了政府的低效率和寻租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

3.强政府干预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最主要体现在政府干预阻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日本在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的工业革命时代里,利用政府指导,企业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曾取得辉煌成就;然而进入信息革命后,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只接受政府调配而并未形成相互竞争机制的日本企业,因长期忽视基础科学研究,而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失去了关键的原动力。相反,美国企业能够迅速捕捉市场需求,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及时迅速地完成了进入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信息产业在美国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事实正是美国“新经济”长久不衰的原因。

4.经济全球化要求市场开放、资本自由的本质特征,使保守封闭的政府干预难以为继。长期的严格管制和市场相对封闭性致使在国际上日本资本收支逆差严重,严重妨碍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正常经济关系的发展,这对依赖国际市场生存的日本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不能实现真正自由化以配合日本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造成大量不良债权,腐败严重的日本金融体制已经成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主要原因。

上述一切问题在金融领域的反映要求放松政府干预,发展资本市场。这导致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国家中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间接金融的发展速度,在整个金融市场上直接金融所占的比例日益赶上和超过间接金融。

我们以日本为例来进行说明。随着日本政府对大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管制的放松,企业的融资手段呈现多元化,企业融资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以长足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的成熟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大大提高,企业从银行借入资金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直接融资、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公司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总额中融资比重由60年代4.7%发展到80年代以后的11.9%,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达到94.3%,这一比率已经超过资本市场融资的美国(美国发行债券占GDP的比率为87.4%)。1999年金融机构的持股比率减少到36.5%,外国投资者不断增大,其比率从1995年的10.3%增加到18.6%,与个人持股(18.0%)几乎相同[59],因此,外国股东在日本公司中的发言权越来越大。由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一些主银行不再扮演最后求助的贷款人角色。股票的波动和其资产风险的加大刺激了商业银行和公司相互持股的迅速解体,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曾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作出过贡献的主银行制正在瓦解。

日本1980年12月开始实施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的部分修正案》揭开了日本金融国际化和证券化的序幕。虽然日本金融的证券化趋势萌芽较早,但是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在80年代通过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法案之后。1984年大藏省公布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状况和展望》,开始撤销实行了40年的利息限制和银行业务的限制,银行业与证券业和信托业的业务分割逐渐被打破。金融自由化改革使得日本的证券市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领域,证券市场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这期间,国债的大量发行和流通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日本金融界与政界、企业界根深蒂固的裙带关系和证券市场有效监管和制约机制的缺乏导致80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一直没有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陷入了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恶性循环中,日本金融制度的稳定性自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后再次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的忧虑。反省“失去的十年”日本朝野的共识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良债权问题是制约日本经济改革和复苏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将不良债权彻底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通过税制改革活化证券市场,也就成了日本政府紧急经济对策的两大支柱。

由于日本对其金融体制进行了“大爆炸”式的改革,可以预见,未来的日本金融结构中,银行部门所占份额会大幅度地减少,而资本市场在企业的筹资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将会不断加强。而在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比日本更早地通过政策倾斜积极培育和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