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货膨胀的概念界定

通货膨胀的概念界定

时间:2023-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通货膨胀的概念,不同的学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们着重研究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过量的货币追逐少量的商品”。他们还发现了货币在通货膨胀现象中的角色,于是便从货币的角度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存量或者是货币收入的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

对于通货膨胀的概念,不同的学派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马克思科学的货币理论指出,通货膨胀的本质在于纸币发行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金属而导致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升[1]。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认识较为成熟,较早的贡献是由Bronfenbrenner和Holzman(1963)作出的。他们着重研究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过量的货币追逐少量的商品”。他们还发现了货币在通货膨胀现象中的角色,于是便从货币的角度将通货膨胀定义为“货币存量或者是货币收入的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后来,这一定义又被附加了另一个含义——认为通货膨胀也可以是以汇率表示的货币价值的下降。这就是著名的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莱德勒(Lailder)和帕金(Parkin)从一般现象的角度把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的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源于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也即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求量[2]。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成因,而且难以科学和准确地测定货币需求量。“价格学派”如保罗·萨缪尔森等的观点则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即把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普遍上涨的过程称之为通货膨胀。对于中国这样的市场经济转型国家,根据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结果来界定是否发生通货膨胀可能更有利于准确地反映现实经济情况。赫尔穆特·弗里希则对各类通货膨胀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通货膨胀作了分类。

在国内,学术界对通货膨胀含义的理解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国光(1996)对我国学者在通货膨胀含义理解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认为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就是社会上的纸币实际流通量超过需要量(丁鹄,1980);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李经,1981);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了社会商品流通实际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以至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朱裕昆,1981);第四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过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才是通货膨胀(刘鸿儒,1986)。张国光认为这些观点大多是从货币过多与物价上涨的因果关系来定义的,仍没有完全反映通货膨胀的本质。他认为“通货膨胀的本质是商品和货币量供求关系失调所引起的价值比例关系失调,物价上涨只是对这种失调关系的反映,并非其实质”。

总体而言,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看,我们可以将通货膨胀分成三大类:一是从总供给-总需求角度出发的,有成本推动型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关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一国对货物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将对价格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假定充分就业)。在成本推动的分析框架下,一国生产成本或工资率的上涨将导致物价上涨。二是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经济活动中的个人都是“经济人”,具有充分的信息,能够形成理性预期,因此政府的政策被理性预期所抵消,甚至不能产生任何效应。在实际情况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不再具有弹性,当实际总产出已经达到潜在水平时,总供给不发生变化,只有总需求可发生变化。而增加总需求只能引起价格上涨,这也是对滞涨的解释。Cogan(1974)为了强调预期对通货膨胀产生的作用,曾这样写道:“不管当下的供给条件如何,如果总价格水平一直攀升或者在未来有上升的预期,那么工资也有上涨的预期。其结果是,如果价格持续上涨,直到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大行其道,工资将继续保持持续向上的趋势,这反过来又会推动价格的上涨,即使是在总需求有所下降的情况下。”Branson(1989)也认为,预期的作用,不管是可以预见的还是不可预见的,都是决定短期或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因素。三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的,即受到欠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启示,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结构问题更多的关注,从而使一种新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产生。工业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分析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度在一段时间以来已经成为经济学家辩论的主题,尤其是针对拉美国家,那些在朝党一方面复制发达国家的货币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复制“结构主义理论”(Peirre Richard and Peter J.Montiel,1996)。结构主义是当代盛行于西方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哲学思潮,作为方法论,更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先驱者是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结构主义这一方法论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在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时,认为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转过程中结构瓶颈的产物。结构主义者将瓶颈定义为:“从某个方面减缓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与社会政治结构中的某种基本面”(Thorp,1971)。根据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在一个国家的不同部门中供给失衡是由于这些瓶颈造成的,而正是这些瓶颈才导致这些国家通货膨胀的发生。Myrdal(1961)强调,欠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是由于不同部门的价格刚性与供给弹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与分配效应带来的部门瓶颈造成的。在劳动力市场欠发达的条件下,国民经济中不同部门的刚性会导致一个部门价格的上升向其他部门扩散。Barry(1980)指出:“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要避免通货膨胀,必须牺牲经济增长率。只有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刚性存在条件相适应时,通货膨胀才可以被控制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