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久以来,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结果都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有相关性,即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一派认为没有相关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因为当货币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时,投资组合将从货币身上转移,这就是著名的“托宾(Tobin)效应”。而“Keynes-Wicksell”模型与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不同,都认为通货膨胀对资本积累甚至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也即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Sidrauski(1967)根据其最优货币模型(optimizing monetary model)得出相反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与通货膨胀无关,货币是超中立的,而托宾效应也是无效的。后来的研究还指出实际国际收支与资本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并预测高通货膨胀率会减少资本积累,因此高通货膨胀率与低经济增长率相关,也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关系。Fisher(1983)最先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运用了Sidrauski(1967)的最优货币理论模型,导入了53个国家1961—1973年与1973—1981年两个时间序列的通货膨胀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与Sidrauski恰恰相反,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正相关的。其原因有二:一是通货膨胀率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实物余额的减少,高通货膨胀率(不管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都会降低价格机制的效率,减少生产要素;二是如果政府的支出是靠增发货币来维持的,那么产出增长率的降低将减少对实物余额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增加货币增长率了。后来Barro(1995)也在Fisher研究的基础上对1960—1990年100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进而支持了Fisher的发现。持同样观点的还包括DeGregorio(1993)、Levine和Zervos(1993)以及Bruno和Easterly(199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1965)在其论文《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运用英国1700—1913年的资料,计量分析了长期的通货膨胀与长期的通货紧缩对实际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了证明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莫里斯·阿莱认为应该分析在没有长期价格变动的情况下,实际产出量的长期趋势。他利用逻辑函数拟合了英国1700—1913年间消费品工业生产趋势值、生产资料工业生产趋势值以及总体工业生产的趋势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相对偏差。长期价格的变动则通过生活费用指数和批发价格指数的17年移动平均数来衡量。他的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价格水平的变动与工业生产的变动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发展和评论部的Atish Ghosh和Steven Philips在IMF工作报告(1998年5月)中发表的论文《通货膨胀、非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6],使用了一个覆盖了IMF所有成员国1960—1996年数据的庞大系统,构建了一个价格指数-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并向外延伸,检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论是:总体而言,价格总水平的下降往往和高增长相关联,价格水平的下降倾向于减缓经济增长。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正面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