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以及服务业的日益普及、高效便捷和多样化,当代都市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消费已逐渐成为都市的一种统治力量。然而,现代化绝非仅仅是商厦林立以及宽阔马路的延伸和组合,而是有着更高的使命。都市也不单单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更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宗教遗存的上海“徐家汇源”,是一个巨大而珍贵的历史存在;而相邻的文化名人故居则充满人文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要充分利用它们与徐家汇商圈互相毗邻的天然优势,努力促进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昌盛的商业文明之中注入巨大的海派文化附加值,将其打造成为大都市中的“人文艺术城区”。这对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之城”亦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商业文明;历史遗存;现代都市;海派文化;人文艺术城区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崛起,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对此,中西方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城市的发展史相互交错、关联紧密。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V.戈登·查尔德曾提出过“三次革命说”,即新石器革命、城市革命和工业革命。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认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三次重要转折,可以将都市分为三大类型: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都市、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现代都市和以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当代都市。比之城市,都市不仅规模巨大,而且是更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广泛辐射力的中心城市[2]。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学者乔治·西美尔指出:“城市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其自然疆界外的功能的扩展”,而“内部的生活波浪式地溢出,融入广阔的民族与国际的区域,这是都市具有的决定性的特质”[3]。因此,无论在规模上、性质上、影响力上,都市都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它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是当代城市的一种典型形态。
那么,在当下的语境中,“都市”主要就是指查尔德所提到的第三种类型,即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当代国际化大都市是后工业化的产物,传统工业已经退出城市大格局,而金融、文化、服务等新兴都市产业和“去工业化”产业成为支柱性力量。后工业时代的当代大都市的最显著特点,便是经济高度发达、商业文明高度繁荣、人口众多且极具流动性、信息量庞大且传播飞速。
一、守住文化根脉,凸显都市差异主题
城市生活的主题是差异的主题。
——理查德·洛德里吉兹
知名的美国都市文化研究者夏朗·佐京以其生活的美国纽约为例,展开了对后工业时代的当代都市及当代都市文化的系列研究、分析和反思。美国是一个移入民国家,以纽约曼哈顿为例,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大量的新移入民选择在都市中心居住,这极大地改变了都市的人口比例与成分,也改变了都市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结构。都市中心逐渐转换为与市民生活休闲相关的消费购物中心,这意味着美国从工业型经济逐渐转向了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经济[4]。和美国纽约相类似,诸多国际大都市对于移民政策都呈现出高度开放的欢迎态度,因此,都市文化的服务型经济和多元性文化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与纽约相似,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四方人士共居杂处,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以及服务业的日益普及、高效便捷和多样化,当代都市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消费已逐渐成为都市的一种统治力量。同时,随着互联网无线技术以及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迅速普及,当代都市大众文化渐渐产生了“在线性”的新特点。依靠现代科技,各类“在线性”活动将大量的市民连成一个极其庞大的购物消费群体,它与实体购物一起,形成了当代都市的商业文明狂欢。
事实上,在后工业时代的当下,除了经济贸易全面实现全球化之外,当代都市文化也在逐渐走向全球化。各种大型超市、高端百货、主题乐园纷纷出现,皆是西方都市文化传播与扩张的结果。2016年在上海开业的迪士尼乐园,直接反映了全球都市文化追求休闲与刺激的趋同性。无论在人口的构成、经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影响上,国际化大都市显而易见地具有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全球性特征。当代的全球化都市文化影响了上海,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又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但在这种城市文化大局面之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的新的特征:一是当代大都市的文化运作,与传统的城市文化运作方式完全不同,它不再单纯围绕着政治经济的中心,而是开始有可能围绕着自身旋转。大都市越来越变成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心。借助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所创造或内含的巨大经济利润,当代都市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自律性”和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二是获得充分发展的都市文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产业成为当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无论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当代许多都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十分重视文化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命题。
那么,具体到上海的标志性城区徐家汇,新一轮改造工程的新命题应该注重什么呢?
现代化绝非仅仅是商厦林立以及宽阔马路的延伸和组合,而是有着更高的使命。都市也不单单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更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真正的大都市,不仅需要发达的商业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彰显其独特魅力。城市文化研究者苏智良教授曾呼吁:上海都市的发展,不应该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楼大厦,更需要整体的协调与个性的张扬,需要保护好城市文化的多样性,重视城市的文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我们文化的根脉和精神的家园,才能更好地彰显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独特魅力[5]。也有建筑专家曾表示,当前我国大城市建设存在四方面倾向:同质化、高物质化、去历史化和奢靡化[6]。而目前,上海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城市矛盾与问题在不断地考验着我们,特别是城市(城区)的历史印迹与差异特色正在各种形态的现代化建设下逐渐消退。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巴奈特就曾指出:一个城市并不是以一张二十年的远景蓝图设计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性的决策过程[7]。如何挖掘和保护属于上海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凸显上海及其城区的差异性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上海能否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大都市的核心问题。
二、用好文化支点,彰显都市包容张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刘易斯·芒福德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面向202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不仅对我国的城市问题准确把脉,而且列出了下一阶段城市工作的“时间表”,这与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起,形成了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央的顶层设计是一幅恢宏的蓝图,其内涵十分丰富: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尊重其自身规律;要注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管理水平。中央的《若干意见》,十分明确地指出:“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并强调指出,过去的建筑和街区是浓缩的历史信息,体现时代特征。在城市中游走,就是要置身于历史之中[8]。
2016年8月22日,上海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由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 (草案)》。根据规划,上海至2040年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特别提出要在“全球城市”的总体理念下,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这个规划从原来比较多地注重经济向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转变,其中的很多指标必须考虑人的需求[9]。规划还着重指出:要“更加重视公共参与”“提升文化环境”。这里实际上点出了上海未来城市发展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富有个性的城市历史文化(物)和高度文明的市民素质(人)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双翼,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人”才能在“历史”中“游走”,才能形成健康、长效的都市生态。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指出:城市发展规划要用好已经形成的睿智的“文化支点”,关注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文脉”。以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的徐家汇为例,商场林林总总、档次错落,商品十分丰富,消费群体广泛,是上海典型的商业中心;同时,徐家汇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还保存着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墓地,以及西方基督教文化影响上海的众多历史遗存(如圣依纳爵大教堂、观象台、大修道院、女修院、藏书楼、南洋公学、土山湾旧地等),是开放的海派文化的滥觞之地,也是上海重要的城市文化地标;此外,徐家汇遍布各种文化设施和机构,到处是名人故居(如宋庆龄、巴金、柯灵、张爱玲等)和历史建筑,深具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的启迪教化功能。应当说,徐家汇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是原生态格局极其独特的优质城区。
商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商业来推动。但如果只有商业中心与摩天大厦,那这样的商圈不仅功能单一,而且因为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最终会拖累和影响商圈的经济业绩,更遑论对城市人精神素质的培育了。然而,如果将整个徐家汇想象成一幅构图完整的巨大油画,画面中间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商圈的一边是大片珍贵的宗教历史遗存,另一边则是由众多名人故居组成的文化街及诸多文化设施,三者交融贯穿。当人们穿梭在各大商场中尽情休闲购物的同时,又被徐家汇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深深感染着,那会是一幅多么和谐、生动、迷人的都市文化景象!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0]这里的“文化”不单指城市所拥有的人文物质等条件,还包括了游走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文明风貌。芒福德曾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无论是古代城市发展还是现代城市建设,文化传承的功能从未受到削弱,相反一直是其基本功能[11]。同时他也一直强调城市中“人的活动”在城市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市民创造了徐家汇这样的优质城市文化环境,反过来,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在陶冶和培育着城市人的精神。在芒福德的观念里,城市最重要的就是为人们提供美好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的愉悦[12]。所谓的都市文化与“人文之城”就是需要靠城市的历史文化“戏景”与市民“演员”的会心默契来实现的[13]。
三、融三位于一体,创人文艺术城区
作为艺术品的国家。
——雅各布·布克哈特
瑞士著名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其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将第一章命名为“作为艺术品的国家”。受布克哈特将一个国家比作一件艺术品的理念启发,笔者认为拥有多元丰富内含的徐家汇也完全可以被打造成“人文艺术城区”。事实上,一方面,当代都市人对于文化、旅游方面的精神需求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电商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在线”中的人们并不缺乏购物的窗口,传统商圈单一维度的实体店消费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随着市民游客经济收入的提高与文化素质的提升,购物休闲、观光游览可以消磨空闲时光,但是参与式、互动式的鉴赏、感受和体验方式,更将成为时代的新风尚。
“徐家汇源”和文化名人故居等是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财富,它们才是整个徐家汇地区也是徐家汇商圈在当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徐家汇商圈有别于沪上其他商圈的最大特色。有近300年历史的徐家汇如果抓住了这个灵魂和根基,那么,在提升商圈文化含金量的同时,无疑将增强自身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吸引力。
毋庸置疑,徐家汇城区的原生态格局极富特色,也极具可塑性。若借用布克哈特的“作为艺术品的国家”这一概念,欲将徐家汇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艺术城区”(对把上海建设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之城”也有启迪作用),那政府有关部门则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将徐家汇城区的发展视为一个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目前,徐家汇的新一轮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基于以上理念,笔者特提出几点文化建议。
第一,尽快整合各部门的相关管理职能(如目前的商厦归商业局管理,宗教遗存归宗教局管理,名人故居和文化设施归文化局管理,徐家汇公园归园林局管理等),筹建统一的协调领导机构。
第二,扩大徐家汇旅游咨询中心的规模和功能,并从现在的地点移入较为醒目的地点,增加影响力,并给四方人士(国内和国际)以导游和购物引导的便利。
第三,珍惜徐家汇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切实将徐家汇视为一个大的、整体性区域,把“徐家汇源”和名人故居资源这两张最亮丽的“人文艺术城区”名片整合成商圈中的旅游元素。并认真设计出几条不同出发点和终结点的合理的自助游走路线图,打造“文化游走”新概念,营造徐家汇商圈文化休闲的氛围,为上海老牌商业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徐家汇正在实施沟通所有大商厦的“连廊”工程,这是一个令人遐想不断的计划。20世纪最著名哲学家之一的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过著名的“巴黎拱廊街计划”[14],在他看来,拱廊街就宛如一座微型城市,而行走在拱廊上的各色行人既是俯瞰城市景色的人,同时也是其他人眼中的风景。而即将建成的徐家汇连廊项目就类似本雅明笔下的拱廊街,人们从连接各大商场楼宇的连廊上俯瞰整片徐家汇地区,一处尽显现代繁华,一处尽显历史风华。建议在连廊上陈列和设置一系列反映徐家汇历史文化元素的图像乃至视频,并架设若干台收费望远镜,便于有兴趣的市民或游客远望近观。
第四,在徐家汇地区设置更多、更醒目的标识牌,较为详细地介绍徐家汇
独特的城区格局和历史风貌,把城区的形象和品位特质,明确地树立起来。
第五,在沿线地铁站点内部设置一些永久性的文化广告和实物橱窗,介绍徐家汇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故事,略有系统的布展,俨然一个小型城区历史博物馆。
第六,适当增加志愿者队伍。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往往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关部门应当与相关或就近的学校加强联系和沟通,一定会受到欢迎。
第七,将历史文化遗存和名人故居的元素(如土山湾、大教堂、大修道院、电影博物馆、巴金故居等)融入商业产品的设计和展示之中(如在徐家汇商圈的
购物袋上统一印制简约而富美感的具有徐家汇文化历史特色的LOGO),使人在说起徐家汇经历的时候,不仅只记得逛过的商业中心,而且有寻访过文化胜地的感觉。
徐家汇,这个独特的庞然大物,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文化热能,一旦爆发,其势必将绚烂无比。我们寄希望于徐汇区政府和市民,在新观念的引导下扎扎实实地行动起来,努力使徐家汇从商业文明的狂欢之地,升华为极具差异性和特色的人文艺术城区,并为整个大上海的未来发展起到垂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士林.都市文化原理[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4:78.
[2]曾军.文化批评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68-181.
[3]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95.
[4]乔纳森·巴奈特.都市设计概论[M].谢庆达,庄建德,译.台北:尚林出版社,1989:63.
[5]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6]刘易斯·芒福德,唐纳德·米勒.现代城市的理想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224.
[7]李平.论都市文化的类型及其演进[J].都市文化研究,2008(10).
[8]洪崇恩.为了城市文脉的长久传承——谈上海土山湾遗存的价值发掘与保护弘扬[J].上海城市规划,2008(10).
[9]李平.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基因[N].文汇报,2016-03-02.
[10]叶峰,周琳.专家会诊城市建设“四大病”[EB/OL].新华网,[2014-11-01]http://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14-10/31/c_1113068669.htm.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社,[2016-02-06]http://sh.xinhuanet.com/2016-02/22/c_135119227.htm.
[12]上海发布“建卓越全球城市”2040城市愿景[EB/OL].中国新闻网,[2016-08-22] http://www.sh.chinanews.com/shxw/2016-08-23/9877.shtml.
From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Carnival to Municipal Core of Humanity and Arts
——On the Cultural Thinking of a New Round of Renovation Project in Zikawe
Mo Wei
Abstract:With the thriving advancement of economy,and the invigorating improve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modern metropolis is flourishing mergedin the surrounding of commerce in that consumption has already taken the lead into powerful domin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s.Modernization,however,is absolutely not thesame as the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large-scale malls and criss-crossed roads,instead,more pivotal function should be granted to this irresistible trend.Metropolis is far more than the survival area of human beings,but an essential support to the hum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Zikawe in Shanghai is a giant and precious existenc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based on the grand but combined Cathedral relics and dispersive but valuable remaining of celebrities‵details.All these inherent advantages,accompanied by the current gathering of CBD,are encouraged to deepen their reconciling,so that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could be injected increasing vigor from huge local culture preserved in Shanghai .To forge Shanghai into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with high-qualified humanities,and Zikawe into excellent core area with religious and humanistic concern should be inspired from the past,exerted in the present and directed to the future.
Key Words:Commercial Civilization;Historic Relics;Modern Metropolis;Shanghai Regional Culture;Urban Area of Humanities and Arts
[1] 莫为(1989—),女,文学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文化研究。
[2] 刘士林.都市文化原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78.
[3]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95.
[4] 李平.论都市文化的类型及其演进[J].都市文化研究,2008(10).
[5] 洪崇恩.为了城市文脉的长久传承——谈上海土山湾遗存的价值发掘与保护弘扬[J].上海城市规划,2008(10).
[6] 叶峰,周琳.专家会诊城市建设“四大病”[EB/OL].新华网,2014-11-01.
[7] [美]乔纳森·巴奈特.都市设计概论[M].谢庆达,庄建德,译.台北:尚林出版社,1989:63.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OL].新华社,2016-2-6.
[9] 中新社.上海发布“建卓越全球城市”2040城市愿景[OL].中国新闻网,2016-08-22.
[10]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1] 曾军.文化批评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68169.
[12] [美]刘易斯·芒福德.现代城市的理想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24.
[13] 李平.留住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基因[N].文汇报,20160302.
[14] 曾军.文化批评教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751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