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
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一对概念。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其基本存在条件可以表示为: Md≠Ms。
一国的货币流通,通常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调整恢复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均衡是各国货币流通追求的目标,但失衡却是一国货币流通不可避免且经常发生的现象。货币失衡有两种表现形态: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大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如果货币供给持续小于货币需求,物价将会下跌,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因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失衡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其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 与总需求相对应,市场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其描述了经济社会的总产量。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无论是消费资料还是生产资料的供给),都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来媒介其实现,从而提出对货币的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作为社会货币购买力的总额,其载体即货币,因此,一定量的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也离不开相应的货币供给。所以,社会总供求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又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当一国在一定时期运用其基本资源生产出一定量的商品和劳务后,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需要实现,此时,货币是必要的交易媒介,由此产生了货币需求。到底需要多少货币量,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这些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其次,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要实现货币供求的均衡,中央银行需要依据一定时期货币需求量的多少调控货币供给量。第三,货币供给形成市场总需求。通过银行体系投放到市场中的货币量一旦被各类经济主体所获得,就会形成实打实的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能力,形成市场总需求。第四,市场总需求决定市场总供给。一定时期各经济主体对商品和劳务有多少需求,决定了该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水平。如果需求少而产出多,则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物价下跌; 反之亦然。
通过以上分析,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图11-1):
图11-1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 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