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适应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

适应世纪新形势要求的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

时间:2023-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的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目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我国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竞争有序的国际环境十分必要。根据中国人才报告提供的数据,未来我国高端涉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外语系 湛 军

如果从清末洋务学堂设立外语课程和广方言馆的开办算起,我国现代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1]。事实证明,我国的外语教育汲取并传播了国外现代思想和理论,介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推动封建私塾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实现建立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实现国富民强的夙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21世纪的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给当今的中国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未来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在全球竞争中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知识支撑、智力支撑以及体现与承载知识与智力的专业化人才支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不仅要对国内发展需求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必须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思维,要积极应对变化与发展所带来的新形势,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提供国际化水准的教育质量,培养出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使我国真正成为全球竞争有力的参与者。本文就国内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如何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改革与创新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

一、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众所周知,在当今日益强化的国际化环境中,用英语承担专业工作的能力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需求,国内英语教育,特别是大学英语教育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有鉴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教育部2011年启动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交往与国际竞争力各类专业人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通过改革与创新,积极应对新任务与新挑战。以下从英语教育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国内高等教育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三个主要方面加以阐述。

(一)外语教育要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事实证明,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所获得的新概念、新思想,有许多都得益于国外思想、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先进知识。在学习与传播来自先发国家的先进知识的过程中,外语和外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语言资源利用来看,目前我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利用的穷国,这是因为在以汉语为主的各种国内文献的外语翻译与对外输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远远不足,种类范围极为有限,对外宣传的质量与数量并不尽如人意。[3]

发展经济需要与世界其他各种文化进行更多的交流,语言在国家新时期发展战略中意义重大。在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在目前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我国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竞争有序的国际环境十分必要。分析目前的国际形势不难看出,做好对外宣传、改变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无疑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具体而言,把我国的思想、文化以及人文艺术等文明积累用多种语言向外译出,实现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中国的科技教育,只有通过向外译出,才能加入国际交流的大循环中,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参与者;中国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向外译出,才能为世界人民所了解、所理解、所采纳。在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不可替代,具有合格语言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外语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教育对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谋划大学外语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一直处于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并且这种转变在最近10年中呈现出加速度趋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0年的GDP接近6万亿美元,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不仅来华投资的外国企业数量巨大,而且大批国内资本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与跨国并购。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已经遍布世界五大洲,并且涉及并发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如果要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国内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应对知识经济与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无疑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化复合能力的人力资源。

然而,愿景与现实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供需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存在着脱节现象,不仅如此,新的形势使这种不一致与不协调的供需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凸显。例如,国际著名的麦肯锡调查公司通过调研发现:中国每年培养160万各类工程师,但是具备为跨国公司工作的语言技能的人还不到10%。[4]中国社科院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指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毕业生与跨国公司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中国人才报告(2007)提供的数据,未来我国高端涉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以上海为例,外商在沪设立投资性公司237家,跨国公司总部347家,跨国研发中心332家,但是真正能够满足在沪外资企业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仍有不小的缺口。再以上海金融业为例,金融投资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高创造、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属于国家大力发展的重点高端服务业之一,然而,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遭遇的“瓶颈”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的短缺,具有国际化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根据2009年金融系统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拥有2 000万常住人口的上海,金融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00万。金融业数据进一步显示:在全球各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伦敦和纽约金融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均为11.5%以上,而上海目前的比例只有2.2%,达到国际水准的金融人才不足1万人[5],差距明显。

综上可见,上海金融业对具有复合型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存在着供应量短缺的问题。具体而言,既懂得中国金融市场同时又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综合素质优秀,语言能力出色,同时业务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才已经成为金融、投融资机构所青睐的稀缺资源。其次,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战略角度来看,金融、投资机构能否合理规划新形势下的人才战略并抢占人才制高点,将是未来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环境下塑造国际竞争力的重心。在国际化环境中进行金融实务操作与跨国业务交流是依靠国际通行的英语来实现的,对金融人才所要求的复合能力之一就是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无需赘言,面对目前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形势,金融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语言”+“专业”这种复合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通过高等教育,特别是财经类院校为我国金融业培养符合金融国际化需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国内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这样一个怪圈,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合适工作,同时许多行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士。这种怪圈现象说明,国内高等教育并不完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与新形势,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着脱节,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削弱了国家的竞争能力,同时也阻碍了高等教育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改革国内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更好地理顺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关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

(三)大学英语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水平

据统计,中国约有3亿人学外语。无疑,外语教学是我国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国际间相互交往的媒介或工具,外语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例如,欧盟要求其各成员国的公民应当掌握三种语言:母语和外语,另一种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本国另一种语言。三语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对公民的语言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外语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部分。[6]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提供合乎形势要求、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让学生满意的大学英语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一般是指在我国各类大专院校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英语教学,有时也称为公共英语教学。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大学英语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使其了解中西语言及文化之异同,并在打好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上,培养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开放伊始,百废待兴,求知若渴。英语和英语翻译是当时介绍西方先进技术的主要媒介与常用工具,为了跟上那时候形势发展的需要,那时的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甚至英语专业教育普遍采用强调阅读理解和语法分析能力的翻译领先教学法,“哑巴英语”是那个时期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的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了原有的科技英语方向,合并了文理两个教学大纲,以打好英语基础为目标,以实施分级教学和四、六级统一考试为测评手段的教学改革,大学生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7]20世纪末21世纪初,针对我国大学生听说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情况,国内大学英语开展了以听说领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综观国内大学英语的历次改革,都是为了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力图提出解决对策。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自恢复高考以来,普遍开设于我国各类高校,为培养大学生英语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容否认,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遭到了来自社会、学者、专业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各种怀疑、责难以及批评,国内有关要求改革大学英语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从目前社会媒体所提出的诸多舆论观点到国内英语专家与学者们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都充分反映了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例如,蔡基刚课题组2009年对全国10省市22所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发现:44%左右的学生认为经过大学英语学习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与“英语水平有些下降”,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与“不满意”的学生达到52.6%。学者们的研究也揭示出类似的发现:大学生反映经过大学阶段学习,英语水平下降。此外,2009年蔡基刚课题组经过对国内289所高校教师抽样调查发现:近40%的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其他研究也揭示出类似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英语教师不认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综观近年来有关大学英语研究的文献,不难看出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一是教学与实际不相一致,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需要有一定偏差;二是学生满意度降低,教学改革之后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普遍不满;三是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手段存在问题,基础英语的要求导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手段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四是应试教育在大学得以延续,大学英语成为应试教育的色彩浓重,与旨在培养大学生实际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相差较大;五是内容安排存在问题,大学英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六是学生学习热情与投入不足,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懈怠、积极性降低;七是效率方面的问题,英语教育时间长、投入大、学习效果欠佳,总体上是费时低效。[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首先,我国高校在大学英语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客观现实,不可回避;其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要解决固有的问题,同时还要面对21世纪带来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因此,解决大学英语方面的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急迫。

二、二语习得理论综述

此部分简要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梳理了在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教学(EFLT)领域内有关人类进行语言学习的一般机理,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以及莫翰的内容教学法(CBI)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设计理念。

(一)普遍语法论与监控理论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它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致力于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由于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和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

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首的西方学者提出的普遍语法论(Universial Grammer)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应该是一种“普遍语法”。[9]这种语言天赋是学习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先决条件,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10]此外,在语言学领域,20 世纪末影响最大的是以克拉申(Krashen)为首的语言学家们提出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该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可以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11]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12]

通过对上述理论的分析不难看出,乔姆斯基和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都将“习得”与“学得”按照人类认识世界与表达对世界的感知进行了分析。在第二语言学习机理方面,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与克拉申的理论可谓是异曲同工。第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基本解决了涉及第二语言学习的智力条件与生理基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人具备语言天赋,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平等的,这为通过适当的语言输入来获得语言能力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第二,克拉申提出的监控理论认为,语言习得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学得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在不排斥“学得”作用的同时,“习得”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强调了交际实践与场景需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有鉴于此,可以认为:依据环境与行业交流的实际需求,加以数量适当与内容合适的语言输入,通过习得来培养高校大学生专业性学术交际能力,应该成为有效进行外语教学的一条可行途径。

二语习得理论把语言学习认为是输入、学习者、交际语境三向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提供了理解自然环境下与课堂环境下的母语和英语学习的框架。[13]此外,克拉申另一个著名的贡献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同样也是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英语教学界引起极大关注。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在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他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的就是“i+1”的输入。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强调:理想的输入具备四个特点:一是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二是趣味性与关联性(interesting & relevant),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四是足够的输入量(adequate in-put)[14]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首先,二语习得理论,尤其是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把语言学习看作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了语料输入的种类、范围及数量,学习者的动机、热情、基础、能力,包括交际语境在内的环境因素三者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忽视发生语言学习与语言交流所在的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其次,知识传授必须遵循必要的规律,不可忽视教学内容和数量的合适性、语料选取的针对性、讲授内容的顺序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输入假说等二语习得理论为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对新的教育模式的要素条件以及实施路径与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依据。

(二)内容教学法(CBI )

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亦称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法,即以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为框架来学习目标语言。CBI具有“以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理论为主要依托”、“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应该源于该领域真实的语言材料”、“教师所传授的学生所学习的信息应该是新信息”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四大特征[15]。由此可见, CBI的基本思想是以某一学科领域的主要知识内容为依托,通过来自于该领域的英语语料的使用来习得语言,而不是单纯使用语言语料来学习语言。

自从莫翰(Mohan)于1986年正式提出CBI,该方法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目前最流行的外语习得途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这些国家以CBI为指导,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多种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和社会效果。CBI将语言教学与学习者需掌握的学科内容和兴趣结合起来,提倡使用真实的教学材料,主张把学生带进生活,注重语言学习的目标性与内容的针对性,使得学习和使用语言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兴趣、更加容易。CBI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目前属于富有前景与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语教学法[16]

在特殊目的英语领域,CBI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大学(English Medium Universities)”里进行学习的有效准备方法[17]。Evens & Joh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所有好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上位词,而CBI是此类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不仅如此,国外语言学家认为CBI解决了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EFLT)的很多问题,其中包括“英语教学材料缺少真实性”、“英语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应用脱节”、“未能帮助学生融入其学科相关的圈子”和“满足各种学科相关表达与读写的需要”[18]。按照CBI而实施的内容本位语言教学在北美的高校中赢得广泛认可,尤其是在EFLT(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教学)项目中,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英语学术技能的最好传授方式是将英语与真实的内容材料结合起来”[19],CBI在认知和语言学方面的效果已经被深入研究和广泛报道。国外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精到的总结,“内容本位语言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取足够知识去处理其课题领域内复杂的且达到大学水平的材料”[20]。由此可见,CBI与ESP理论的结合,是构筑此次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理论基础的出发点。

三、ESP理论综述

在此部分中,就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教学(EFLT)中的特殊目的英语(ESP)进行了理论概述,说明了EGP和ESP两个分类的区别,同时对EGAP与ESAP进行了细分,为明确ESP范畴内的ESBP概念做了前期理论准备。

众所周知,我国三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普遍把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第一外语,也就是所说的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教学(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FLT)。按照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在EFLT范畴内,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可以分为两类: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和特殊目的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具体而言,EGP一般是指与英语语言、生活及文化有关的英语,属于一种通识性、基础性的外语教育,其语料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包括英语本身以及相关文化。由于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三个阶段中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EGP为基本目标来加以实施的,因此,在国内高校实施ESP教学是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参见图1)。

图1 EFLT范畴内的EGP与ESP

如前所述,与通用英语相对应,ESP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发展成为一种教学体系。ESP并不强调英语学科知识,而是将英语视为特定专业领域内的交际工具,并非单纯选定语言学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为实现英语学习者从事特定专业和职业的研究及执业的目的与需要,围绕特定专业、职业的相关活动,进行的词汇、语法和语篇教学,以保证学生进行将来的专业方面的学术交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许多学者围绕ESP展开研究。例如,早期学者Halliday提出了ESP的定义。Hutchinson & Waters明确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为ESP作了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认为ESP是一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决策基于学习者学习目的的教学理念。[21]Jordan在此基础上提出专门学术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Evans & John把ESP看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对ESP内容、学习者年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Srevens认为,与EGP不同,ESP的目的与内容是由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

此外,以Strevens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总结了ESP的四个不变特征和两个可变特征。四个不变特征为:第一,满足学习者的专门需求;第二,在内容(即主题或话题)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第三,在句法、词汇、篇章、语义等层面上,重点应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和话语分析上;第四,与EGP形成对照[22]。两个可变特征(ESP可以但并非一定)为:第一,所学的语言技能有限(如只有阅读技能),根据需求,可仅限于某一技能的培养;第二,不按照任何预先规定的教学法组织教学[23]。在后来的研究中,Evans& John修改了Strevens的定义。他们提出了三个绝对特征和五个可变特征。三个绝对特征是:第一,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专门需求;第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特定专业所特有的方法论和活动;第三, 重点应放在与特定专业活动有关的语言运用(包括语法、词汇和语域)、技能、语篇和语类上。[24]五个可变特征是:第一,ESP课程可能与某种特定的专业有关或是专门为某种特定的专业而设计的;第二,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能会用到不同于普通英语的教学法;第三,学习者很可能是大学或专业领域的成年人;第四,学习者通常都具有中等或高级语言水平;第五,多数ESP课程都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EGP基础,但也可以用于初学者。[25]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Hutchinson & Waters对ESP所作的比较宽泛的定义,还是从Evans & John进一步细化的ESP定义,都不难看出:第一,ESP课程实质上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第二,ESP只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某种特定的语言种类或特定的教学法;第三,ESP理念与CBI相结合可以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第四,从语用学角度来看, EGP和ESP的相关性在本质上是“语言共核”与“语言变体”的关系,是一种语言在不同领域和情境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差异;第五,了解这种相关性有助于处理好在EFLT领域中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方面的问题,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第六,ESP不应该割裂前期通过EGP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前期语言基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ESP教学理念是将英语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联系起来,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英语课程。ESP 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实用,它以能力为导向,与职业紧密结合,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把英语作为手段或工具来学习运用”。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ESP 区别于以EGP为特点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相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具有EGP特色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采用ESP教学应该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尝试,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英语教学改革。总结ESP相对于EGP的各种特点,可以认为ESP所带来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教学目的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创新等主要方面。

四、 ESBP框架概念与ESBP教学目标

在分别明确了“Business”与“Business English”定义的基础上,本部分按照ESP理论,提出了ESBP框架的概念与定义,梳理了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明确了ESBP教学目标与能力标准。

(一)“Business”与“Business English”

“Business English”与“Business”在英语教学中是易于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在我国,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发轫于在改革开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际贸易。三十多年来,以外贸英语为主要特征的商务英语成为人们认识的主流,认为外贸英语就是“Business English”,以为“Business”的内涵就是贸易。其实这种看法具有局限性。因为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管理学领域,“Business”被认为是“企业与公司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是由供给与需求所构成的经济体系,无论是企业与公司的活动还是支撑供需关系的经济体系,都是围绕着获取货币而进行的产品或服务交换”[26]。由此可见,“Business”本质上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大商务概念,它包括了经济和管理的活动,以经济与管理知识体系为主干框架,将供给关系的经济体系、公司与企业所从事的趋利活动以及实施这些活动的组织等诸多成分集合于一体。[27]“Business”不仅仅囿于一般所认为的“生意”、“贸易”, 还应该包括所有非私人的公务性活动。换言之,商务是指围绕着获取货币而进行的产品或服务交换,开展的各类经济、管理、公务以及社会活动,一般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管理、营销、会计、旅游、法律、物流、海事等学科分支。

(二)ESP与ESBP框架概念

按照上述有关“Business”的定义,在ESP范围内针对经济与管理学科而进行的特殊英语可以称为经济与管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ESBP)。具体而言,ESBP属于ESP的一个分类,是ESP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同属于ESP,其语料范围集中在经济与管理为核心的商务活动方面。作为ESP的一个分支,ESBP是将英语与大商务框架中特定职业或学科联系起来,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以及英语教学,即所谓的经济与管理专门用途英语(参见图2)。

如图2所示,EFLT按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EGP(图2中A所包含的类别)和ESP(图2中B所包含的类别)。现阶段的英语语言研究一般把ESP分为三个基本类别: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OP)、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EGAP)以及专业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AP)。[28]由于EOP(行业英语)主要体现行业培训的特色,多用于职场教育或岗位培训,而学术英语则针对正规的高等教育,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因此,本文着重对后两者展开研究。

EGAP的概念与实践起源于英美大学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英语强化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能够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专业课程或从事研究活动。语言学界一般认为EGAP是为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持,具体而言,它主要解决为完成专业学习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例如,听懂专业课程与专业讲座、做好笔记、参与学术讨论、完成专业性质的表述 presenta-tion、查找文献与专业论文写作)。EGAP的要求具有共性特点,适用于培养所有专业学生共有的必需学术能力。ESAP适用于具体专业特点的英语及语言技能的教学,其特征体现在某一学科的词汇、语篇、体裁、修辞以及交流技能等具体方面[29]

图2 ESP与ESBP框架概念

国内财经类高校提供的专业教育按大类划分主要是经济与管理等一级学科,所设置的代表性学科普遍包括工商管理、金融与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法律等二级学科。按照这个大类学科设置,如果采用ESBP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就可以考虑开设工商管理英语、金融英语或保险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会计英语、商务法律英语等课程,以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财经类大学设置的学科和专业的对等。由于大商务框架范围广、内容多,本文仅选定其中的金融学作为ESBP对象,进行金融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

(三)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知识体系

按照内容教学法(CBI)和ESBP理念的要求,在大商务框架中选取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的金融学专业实施ESBP教学,需要划定ESBP教学需要的语料取值范围,明确以CBI为特点的教学内容,保证ESBP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做到英语知识和技能与金融业实际应用相一致,从而帮助学生融入金融学科与相关领域,满足其学术交流的需要,同时培养必要的金融文化素养。因此,明确本科阶段金融学知识体系作为取值参考不可避免。

尽管国内学术界目前对金融学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但是一般认为: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兹维·博迪所言,“金融学是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与时间配置的学科”[30]。金融学传统上被认为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包括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主要涉及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和信托学。金融学可以分为三大学科支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31]一般认为,金融学主要的知识体系脉络包括:第一,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决策”,是利用“金融系统”来完成的。第二, 金融系统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金融中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如金融咨询公司),以及监控管理所有这些单位的管理机构”。第三,服务于决策的“金融理论由一系列概念和定量模型组成”,其基本内容是“价值评估”、“风险管理”、“资产组合”、“资产定价”等。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金融业已实现了由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的转型,金融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本科阶段金融学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仍然保持基本不变,其代表性课程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与统计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与机构、国际结算、投资分析与管理、货币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保险学、合同法、商业法等。就业面向的金融行业总体包括:国际和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各类工商业机构的财务和投资部门,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因此,这些金融行业的业务范围以及所要求的专业学术交流能力,为ESBP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与能力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所明确的本科阶段金融学知识体系,为划分ESBP教学的语料范围提供了参考基准。

(四)ESBP教学目标与能力标准

按照前期所述的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基础,针对目前大学英语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ESBP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能够适应全球一体化新形势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较强的英语学术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具体而言,第一,学生应该在大商务领域(例如,金融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体现在听说与读写方面),能够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学习专业课程或从事研究活动、利用英语完成本专业工作的交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第二,提高学生专业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培养必要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最终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32]由此可见,学生的能力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全英语专业课程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国际化环境中专业交流能力、国际化视野与国际标准的行业素养。按照ESP理论,学生的能力目标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或者类型的学术英语教学(EGAP和ESAP)加以实现(参见图2)。

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学术技能,也就是所说的ESBP能力标准。具体而言,通过ESBP大学英语教学,学生在词汇、听、说、读、写等方面应该达到下列要求:一是词汇方面。掌握英语8 000~10 000个核心词汇;掌握BNC(英国国家语料库)3 000个词语的搭配,并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熟练使用;掌握金融学科或专业领域中常见专业词汇。二是听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听力技巧;听懂金融和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专业课程;能够记录相关内容,写出摘要;就讲座内容提出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三是说(口语)方面。具有一定的英语口头表达技巧;运用较为标准的英语交流较为复杂的信息、提出有说服力的见解;有效完成金融及相关领域的Pres-entation(会议宣讲);有效运用肢体语言等交流手段进行学术方面的座谈、辩论、提问、回答等交流活动。四是阅读方面。能够阅读长篇金融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文章,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与细节;读懂专业教材的主要内容;具有评判性阅读技能,区分学术文献中的事实与观点。五是写作。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就相关领域的专业话题撰写较长的学术小论文;了解学术规范;能够按照专业规范的结构与风格进行学术题材的写作;正确引用文献资料、转写所引用语句;正确编写参考目录;具有避免学术剽窃的能力等[33]。以上是ESBP五个方面能力的参考基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上、中、下两个等级标准供教学与评估使用。

五、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方案

此部分在充分综合前期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English Instruc-tion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同时对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案、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施手段与途径进行了阐述。

(一)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整体设计

以EGP为导向的传统英语教学法是以传输文化知识和语言训练为教学的双重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落入只重视语言训练的误区,教学效果因此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大致可以认为:在EGP为导向的国内外语教学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掌握语言本身,而且还要学习相关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内容极为复杂,势必造成语言学习的知识范围大、内容庞杂,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合拍困难、一致性差,因此划定有效而合理的教学目标实属一件难事。不仅如此,还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让语言学习者取得满意的语言交际效果,则更加不易。此外,如果在信息输入方面处置欠缺、教学方法运用不当,要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势必难上加难。这就是目前我国正规教育体制中外语教学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基本解释。有鉴于此,通过借鉴国外语言学习研究理论与成功经验,可以探索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此次研究所提出的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就本质而言,是一种按照大商务知识体系而进行的ESP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照国外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先进的语言教学方法,同时依据ESP理论,把行业对语言的需求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把经济与管理领域特定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使语言教学目标和行业对语言的需求相一致,使语言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相一致。具体而言,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满足行业对大学生提出的有关语言交际方面的特定需求;二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与大商务范围内的特定学科和职业密切相关;三是在语言词汇、句法、语篇和文体方面适合特定专业和职业中采用的通行表达方法;四是采用EGAP和ESAP两个层次类别的教学途径实现教学目标;五是属于EFLT范畴内的一种教学模式(参见图3)。

总而言之,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依据行业运作范围与行业特点、遵循专业交流的惯例、注重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学术交际能力,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注重在特定学科领域和行业中交际实际效果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整体设计所遵循的基本逻辑体现在:一是以大商务框架内经济与管理领域交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二是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与需求相对应;三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途径加以实现;四是同时以可靠而有效的监控机制加以保证。无需赘言,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所遵循的基本逻辑是建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的首要出发点。

图3 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设计原理与实施

(二)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如前所述,二语习得理论,尤其是输入假说等理论把语言学习认为是语料输入、学习者、交际语境的三向互动,这种互动提供了理解自然环境下与课堂环境下的母语和英语学习的框架,强调了包含语料输入、学习者、交际语境在内的环境因素三者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忽视发生语言学习与语言交流所在的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作用。这些二语习得理论不仅为建立基于ESBP框架下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而且为实施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的要素条件以及实施路径与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概括而言,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主要功能整合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体系中每个功能部分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保证了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参见图3)。

如图3所示,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可以概述为:第一,以大商务框架内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知识体系与交际需求为依据,明确ESBP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以及能力目标与需求相一致。第二,确定并使用体现两者一致的ESBP教材,以ESBP课程为主要形式,分EGAP和ESAP两种层次,通过灵活有效的ESBP教学手段与途径,传授相关知识,培养ESBP学术交流能力。第三,以可靠而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ESBP教学手段与途径实施必要的监控与调整,从而保证这种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在实施基于ESBP框架下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保证预期质量与效果,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一致,明确ESBP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制定实施手段和途径,建立监控与调整机制,并处理好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遵循一致性原则的整体设计,保证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如图3所示,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是一个各种因素互为条件、环环相扣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围绕ESBP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所有活动,在整体设计上遵循一致性原则。简单而言,一是教学目标与金融学科要求一致,与行业交流的实际要求一致(A部分之间的一致);二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途径三者间的一致(B部分之间的一致);三是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与途径、监控与调整机制三者之间一致(C部分之间的一致)。具体而言,在图3中,如A注释的虚线所示,按照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立与大商务范围内特定的金融学科和金融职业密切相关,依据金融知识范围、金融业务活动与实务操作的特点,遵循专业交流的惯例,明确了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ESBP学术英语教材,体现了特定内容与特定能力之间的一致性。语料输入、学习者、交际语境三者之间相一致。

第二,采用体现ESBP特点的内容教学法(CBI),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图3中,如B注释的虚线所示,按照教学目标而设置的ESBP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听说、英语读写以及必要的选修课,是以EGAP为主、ESAP为辅,体现EGAP的核心地位,强化学生EGAP的能力。一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语言的使用,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培养。ESBP课程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取以金融学科和金融行业活动的内容为导向的教学手段(Finance-oriented Instruction),互动性与案例式教学(Interactive Case-based Teaching)、情景模拟式的角色扮演(Scenario-driven Role-player & Pres-entation)等被证明是行之有效方法[34]。此外,这些方法可以将环境因素纳入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结合并体现了金融行业的特点,发挥了人为环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增强了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术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性。二是教学内容要符合语言学一般规律,讲授内容要科学安排,讲授方法要注重实效。语料输入应依据金融学科范围、语言难易程度、学生实际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加以认真考虑、合理实施,保证与金融相关的语料可以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同时要讲究备课与授课的艺术性,增加语料与授课的趣味性。知识传授应讲究灵活性,在语料输入方面注意学生的接受力与理解力,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适当加大知识传授的数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输入量,有效扩大语言知识储备,提高运用能力。三是教学手段与途径要符合教学目标,注重效率。教学手段与途径应该发挥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并将两者有效结合加以使用。利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在讲解ESBP语言内容所使用的层次类别、语料范围以及能力侧重等方面加以妥善处理。

第三,按照二语习得理论设置课程与安排顺序。由于高等教育之前两个阶段的英语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完全是具有应试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因此,按照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在考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等方面,一方面要依据学生以往的英语基础,另一方面要依据大商务知识体系传授的顺序、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定必须按照英语语法顺序,进行教学内容顺序的安排。具体而言,教学安排中,应按照内容由易到难,由核心课程到选修课程,由EGAP到ESAP的顺序,把大学英语所有课程安排在第一到第三学年。这些学术英语技能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同时又能巩固和直接提高他们的通用英语能力,因此,EGAP课程应设置为必修性质,并保证有足够的学分。

第四,利用实用效果为先的即时监控与调整机制。作为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监控与调整机制极为重要,它保证了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目标轨道。此外,它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简言之,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即时性的全方位双向过程,它采用灵活的方式,对不同阶段教与学的情况,对照设定的目标与标准,进行随时检查与监控,并对覆盖教学的各个方面与相应的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针对出现的问题与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参见图3)。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即时监控与调整机制具有多方位、即时性的特点。例如,在图3中,如C注释的双向箭头虚线所示,即时监控与调整机制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手段与途径是否应用恰当”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控制并加以与调整。此外,针对预定的能力目标(主要指词汇量指标以及语言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指标),这种调整机制旨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与调整措施。二是重视运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两种方法,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即时监控与调整机制提供全程性、灵活性相结合的监控与调整。形成性评估,即根据学习进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阶段性评价(初、中、末阶段),以及根据知识体系板块进行的评价(例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理论与实务操作等)。终结性评估是采取灵活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与测评手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估。三是使用多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流与评价。例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采用口头与书面、电子邮件与互动平台、个体交流与群体座谈等交流评价方式,了解考核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与难度等方面的情况,如有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教师的授课团队与系部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课程观摩、点评、座谈等多样化形式,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四是使用多角度的评价方法。例如,从教学的参与方到管理方都可以对教学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学、教师评价学生、系部评价、教务处与督导组评价等。

总之,实用效果为先的即时监控与调整机制是为解决三个关键问题而作出的整体考虑与设计。按照这个整体设计,监控与调整机制对保障教学模式有效运作的其他诸多环节与问题提出主动性与即时性的预防与解决方案。其中,客观而及时地获取学习与教学情况,并作出中肯与真实的评价,是一个前提,需要在教师(包括系部、教学团队等)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随后,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快速提出并实施解决方案,这需要教学管理方,特别是系部与教学团队发挥主动、主导、快速的作用,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案并及时调整。

(三)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从理论上而言,在课程设置方面,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要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按照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说理念以及行业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整,由过渡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组成,学分的分配比例也要按照主次之分加以区别。

1.过渡课程

过渡课程属于选修性质的通用英语课程,主要为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提高学习核心课程所需要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阅读、语法和写作等主要课程,学分比例为10%左右。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学术英语课程,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与本质的关键部分。核心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可以分为EGAP课程和ESAP课程两类,均属于必修课程(参见图4)。

如前所述,EGAP课程是ESBP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在学分比例中应该占到60%。它旨在培养大商务范畴内的跨学科学术英语能力。课程依据大商务知识体系与专业交流技能要求而设置,同时兼顾提高其通用英语能力,主要包括学术听说与学术读写(主要体现培养学术报告的撰写、Presentation、通用学术写作能力等)。作为ESBP教学中重要的部分,ESAP课程是为了学习体现金融专业特点的英语,培养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技能而设置的,教学要体现金融学科的词汇、语篇、体裁以及交流技能等特点。金融专门英语、金融学术报告及金融商务交际在学分比例中应该占到15%。

图4 ESBP课程分类与对接

3.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在学分比例中应该占到15%,在设置安排上以及在内容选定上要体现兼顾通识教育与大商务特点,着眼于培养学生必要的人文素质修养与学术素质修养,更好地实现涉及ESBP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建议

作为改革目前国内高校以EGP为导向的英语教学的一次尝试,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而是一项培养大学生在特定领域内英语语言运用与交际能力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实际教学效果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ESBP教学效果会受到这些环境与条件因素的限制。具体而言,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主要包括师资情况、学生情况、硬件与软件条件、建设投入力度、行业规范与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具体而言,师资情况方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师资水平、教师投入与热情、复合型师资储备、队伍建设、业务培训等;行业规范与要求主要是指行业与学校联系程度、了解业务交流的规范与实际需求等;学生情况包括英语水平、学习热情与投入程度等;硬件与软件条件主要指实施ESBP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教学设备与设施等硬件条件以及教学管理水平、支持认可等软性条件;建设投入力度包括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师进修与培训、图书音像资料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是指教学与外部联系的密切程度,主要涉及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学生必要的实习、参与行业实际工作方面的机会等方面;社会认可程度是指社会各界了解ESBP改革、认可ESBP教学效果,从而支持ESP教学等的情况;教学与研究因素意指在ESP教学研究方面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参见图5)。

图5 影响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效果的环境因素

如图5中双向箭头所示,在基于ESBP框架的CBI教学模式中的“ESBP教学目标”、“ESBP教学手段与途径”和“ESBP教学效果”三个主要部分之间存在着互相依靠、互为条件的关系。本质上,三者之间是相互反馈的双向过程,这说明教学模式所处的环境因素与条件因素对预期的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需要对主要因素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一)师资保障

从师资保障来看,具有复合能力的英语教师是实施ESBP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所造成的原因,绝大多数从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英语语言、英语文学或相关专业方面的背景,从事的教学工作是以通识教育为特点的大学英语教育,从事的研究主要是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与文学等方面,普遍缺乏大商务框架内有关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系统性知识,在整个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群体中,跨学科复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实施ESBP教学改革,要求以单一语言或文学背景为主的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复合能力,以及支撑这种复合能力的有关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础性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因此,从事ESBP教学的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补充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复合能力。进行必要的师资转型成为一种必然。在现阶段条件下要实现ESBP英语教学改革,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为广大英语教师创造转型的条件,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教师的积极性

从教师的积极性来看,ESBP教学改革离不开英语教师的参与和投入。对大多数英语教师来说,ESP或ESBP教学改革意味着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更新以往的教学内容,因而需要学习新知识,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一些英语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针对这些问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科研通道与技术职务晋升渠道,激发教师投入改革的热情。由于专业背景方面的原因,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科研主要集中在英语语言与文学等领域,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核心期刊数量有限,加之英语语言方面的科研项目与教学项目数量普遍不多,在申报与获取方面竞争激烈,造成许多英语教师在科研机会与教研机会方面,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少了许多,因而在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受到影响。鉴于这种情况,ESP与ESBP所要求的复合性能力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科研与教研方面的契机,在鼓励教师进行ESP或ESBP科研与教研的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高等院校在ESBP教学改革而产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学科属性与成果认定方面,要明确与之相匹配的政策规定,使得从事ESP教学的英语教师在获取科研资源与技术职称晋升两个方面能够达到同步,解决他们在这方面的限制与担忧,调动教师参与ESBP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投入。

(三)学生实际情况

再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其效果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运用上。因此,ESBP教学改革会受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首先,无论是EGP还是ESBP,同属于EFLT范畴, 尽管EGP和ESBP的差异体现于英语在不同领域和情境的使用过程中,但ESBP不应该与大学生在前期阶段通过EGP获得的英语知识与英语能力割裂,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前期语言基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ESBP教学要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英语水平与英语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学习热情,按照ESBP教学目标,制定灵活可行的教学方案,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效结合,不可机械地套搬所谓的最佳方案。再次,ESBP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与相关学院密切协作,获得相关学院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做到教学相长。

(四)软硬件条件

从软硬件条件来看,ESBP教学改革需要必要的专项资金投入,改善教学与科研的软硬件条件,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实施ESP教学改革,本质上是对国内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创新,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必要的扶持与帮助,要针对ESP或ESBP的特点,在软硬件条件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保障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在软件方面,要围绕ESP和ESBP的特殊性,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材与课程开发、案例储备与更新、教学效果分析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投入人力与物力,展开深入探索与广泛研究。在硬件方面,要提供ESBP教学所需要的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室、多媒体教室、音频与视频教学资料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与作用,使ESBP教学更加适应形势的要求,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ESP教学向金融专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与管理专业延伸与扩展做好前期准备,打好条件基础。

(五)建设投入力度

建设投入力度是保障ESBP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大学英语改革离不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要鼓励广大英语教师投入教学改革,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坚定他们改革的信心,打消他们的各种担忧,同时通过必要的政策与措施,保证改革专项投入,使大学英语改革持续发展。此外,学校在大学英语改革专项投入方面,力求做到数量保障,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与教学条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入大学英语改革所需要的的复合型教师,做好师资储备,同时学校可以把大学英语改革纳入国际化发展项目中,使教师与学生更多地了解与参与国际化背景下的行业交流,充实ESBP教学实践内容。

(六)行业规范与需求

从行业规范与要求来看,ESBP教学要与经济与管理行业有关学术交流的实际要求相一致。ESBP课程是为大商务框架中经济与管理专业而设计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经济与管理领域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制定ESBP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可脱离行业规范与要求。不仅如此, ESBP教学还要加强与行业的联系,熟知行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并将行业领域的语言交流规范与做法,通过课外导师讲座、特定场景模拟、学生角色扮演等多种有效手段引入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教学的针对性与学习的应用性有机结合。

(七)教学与实践

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来看,缺少语言实践环节不能称为完整的ESBP教学。ESBP教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学以致用,行业实践是ESBP所需要的最为直观的学习与锻炼的途径之一,因此学生与教师在行业进行相关的实习与锻炼必不可少。教学安排中应包括在公司与企业学习与实习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中要把ESBP作为一项内容包括在内,特别是国际交流项目中,安排ESBP教师进行国外实习与游学项目时要考虑ESBP方面的要求。

(八)教学与科研

从教学与科研来看,ESBP教学改革需要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基于ESBP框架的CBI教学模式是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性改革,会遇见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同时会有很多问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参考与借鉴,而且ESBP教学改革带来的创新不仅体现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的,而且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主要方面。因此,这种不同于以往教学的转变要求从事ESBP教学的教师首先要通过必要的专门培训与进修,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熟悉ESP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ESBP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对ESBP教学进行研究,针对ESBP教学改革过程相关问题启动必要的科研项目,展开专项调查与研究。一方面要追踪研究ESP理论的前沿成果,了解国内高校有关ESP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还要对ESBP教学与行业需求对接、ESBP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多媒体手段与ESBP教学方法、ESBP教学实践与能力培养、ESBP教学监管机制以及ESBP教学效果测评等主要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做到“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ESBP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

(九)影响力与认可程度

从影响力与认可程度来看,ESBP教学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实施ESP教学改革,本质是一个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认可。ESP或ESBP教学模式以及预期效果要时间的验证,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整个社会的认可、学生的认可以及家长的认可。国内传统的EGP教学由来已久,以四、六级考试为代表的标准化测试体系与英语等级证书制度存在多年,在国内的就业市场有一定的认可度,一些用人单位把它作为英语水平衡量标准与入职门槛之一。有鉴于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英语教学研究机构要开展相应的工作,使ESP或者ESBP具有测试标准以及英语水平证书,从制度上协调好与四、六级考试证书之间的关系,做到ESP或ESBP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扩大宣传,提升其影响力,得到社会各方认可。

七、有关ESBP大学英语改革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为了正确理解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保障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明确如下几个原则性问题: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由EGP向ESBP转换,本质上是对国内大学普遍采用的以EGP为导向的传统英语教学进行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与改革。创新性首先体现在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以此为出发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主要教学环节都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会出现以前从未出现的新问题,需要主动适应这种改革、积极探索这种改革、持续研究这种改革、不断完善这种改革。

第二,采用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而进行的课程安排与教学,不同于全英语课程。从课程的归属与划分来看,采用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不是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的全英语专业课程与教学,而是属于EFLT范畴内的英语教学,因此ESBP教学与全英语教学是两个范畴内的不同概念,尽管这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按教学目标来分,采用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重点是强调培养英语能力、提高在经济与管理领域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而不强调培养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能力,体现了学术英语能力是教学核心目标的特点。与之不同,全英语教学要求利用英语直接获得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同时培养与提高英语能力,体现的是“专业”+“英语”、以专业为核心的特点。从教学目标上讲,全英语教学是ESBP的教学目标之一。从实施步骤的顺序来讲, ESBP是为实现全英语教学所做的前期准备,是全英语教学的基础。

第四,不同于为商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相应的教学要求,采用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而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本质上是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而不是为四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讲,属于公共外语教学范畴,因此,为期两年的ESBP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开设的门类数量、授课的要求、听说读写的各类指标要求方面,与四年制的英语专业学习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不可混淆。

第五,ESBP大学英语改革作为对改革目前高校公共英语的一次全新的尝试,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且改革也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大学英语改革是一个整体工程,不是仅仅由一个外语系所能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依托学校的资源与办学条件,与相关院系协力合作来完成,因此离不开学校在体制层面的支持。此外,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ESBP教学改革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与困难,需要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对ESBP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与调整,鼓励创新的宽容氛围十分重要。

八、总结

围绕新形势对国内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吸收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先进语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按照ESP理论,提出了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并对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金融专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此次研究基本上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主要步骤来进行。首先,论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外语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综述了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内容教学法,特别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以及莫翰的内容教学法(CBI),从理论上分析了解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综述了ESP理论,梳理了分类脉络,分析和总结了ESP主要特征,提出ESBP理念并引入到教学改革中。再次,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ESBP框架的CBI英语教学模式,阐述了整体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特别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以金融专业学生为例,明确了ESBP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最后,分析并总结了这种创新性英语教学模式涉及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同时列举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原则性问题。此次研究的成果旨在为改革国内财经类高校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33(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 gov.cn. 2010-07-29.

[3]赵蓉晖. 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朱磊. 中国经济增长最缺复合人才[J]. 财经,2005,(10).

[5]潘晨光.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人才蓝皮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

[6]李宇明.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J].外国语,2010,33(1).

[7]蔡基刚.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8]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9]Chomsky N. Some Notes on Economy of Deri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 A ] . Frie-din,R. P rinciples and Param eters in Comparative Grammar[C].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1.

[10]Chomsky N,Lasnik H. F ilte rs and Control [J].Linguistic Inquiry,1977,(8): 425- 504.

[11]Krashen S D.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Long-man. 1985.

[12]Krashen S D. Developing Academic Language: Some Hypotheses. International [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2012,7(2):8-15.

[13]Krashen S 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by children in two-way programs: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Gonzales V.,Tinajero J.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2005,(3):1-19.

[14]Krashen S D.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 Additional evidence for the input hypothesi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73):440-464.

[15]Brinton D,Snow M,W esche M. Content-based S 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ich-igan Classics Ed ition [M]. Ann Arbor,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16]刘泓蔚.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9,(13):117-118.

[17]Mohan B A. Language and Content [M]. Reading,MA: Addison Wesley,1986.

[18]Evans J.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9]Carter. 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131-137.

[20]Gatehouse K. Key Issue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Curriculum Devel-opment[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1.

[21]Richards J C,Ro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04-209.

[22]Hutchinson T,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3]St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M].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

[24]Flowerd J,Peacock M.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39.

[25]Evans J. 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6]Evans J. 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7]Robbins S.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M].7th reviseded.Pearson Academic, 2010.

[28]湛军.English Studied as a Lingua Franca in Business Contexts: Current Literature Reviews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Business English in China[C].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77-286.

[29]Robinson.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New York &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0.

[30]Evan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ternational in Scope,Specific in Purpose. TESOL Quarterly,1991(25):297-314.

[31]Bodie M.Finane[M]. Prentice Hall,1998.

[32]杨海珍. 金融学科知识体系识别与模块优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1):23-26.

[33]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4]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5]湛军,汪元峰,赵翔翔. 示范性双语案例式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的理论框架与验证设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6):91-100.

[1] 本文是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2013年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改革项目”及“2013年上海金融学院085内涵建设第三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ESBP框架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