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管处 陈正勇
一、中国大学评估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审核评估,并于2010年启动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中国经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科教学评估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如教育部对大学的整体评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各专业的评估、第三方机构对大学排名及综合竞争力的排名、高校自身对各教学单位的内部评估等。就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整体评估而言,我国高校逐渐引入了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评估或认证模式,其目的是审核办学资格和水平,确保教学质量。就内部评估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也不断借鉴欧美评估、认证模式进行内部评估,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目前的趋势是,未来一段时期,对微观的专业质量的考量更加注重对国外专业认证模式的借鉴。其原因在于这种模式主要关注那些被公认为进入某特定专业或职业做准备的教育计划的质量,是承认高等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符合预先制定的合格标准的质量保证过程。[1]而且这种模式借助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认证机构、高校以及社会公众监督选择等多种力量来检验专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由专业—大学—国家高等教育的自下而上的保障质量的目的。第三方机构的评价则借鉴国外大学排行和专业认证机构,如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等美欧大学排行机构以及美国的专业评估(认证)协会(ASPA)、美国工程与技术专业认证委员会(ABET)等专业认证机构的经验。
评估对象由此前的注重学校宏观办学的评估转向注重校内各专业的微观评估;评估方式由此前的关注静态水平转向关注动态发展;评估主体由此前的外部评估转向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及认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这种趋势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这就对大学各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财经类院校及其专业提出了新要求。从评估的目的和效果来看,侧重于从宏观考量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资格的评估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强调规模和外延发展转向强调质量和内涵,大学评估的重点也随之从宏观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转向微观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转变的原因是由于侧重于专业的评估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的基本细胞——专业的发展,也更能有效保障专业的培养质量。专业质量提高和竞争优势的突显,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办学水平,才能推动一流大学的建设,才能提高大学的综合竞争力。
综合来看,无论是对院校的宏观评估,还是针对大学内部各专业的微观评估,其目的都是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大学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的价值评判。正如美国评估机构所指出的那样:“评估是对教育目标及其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是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2]“教育评估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的过程。”[3]认证则是一种对大学及其内部各专业基于竞争力的社会公证,“是对于高校或其所设专业的一种社会公证,或者说,承认高校或专业的工作业绩,证实其教育质量和总体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准,有资格得到教育界及其为之服务的公众的信任”[4]。由此看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专业检查、学士学位审核评估、专业达标评估等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为检查各高校所设专业的办学现状和水平、促进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于管理的评估。专业选优评估和专业认证则是基于竞争力的评估,其目的是促进高校内部各专业提高质量、培育特色、追求卓越,并通过社会选择来实现专业的优胜劣汰。
基于竞争力的绩效评价力图克服传统那种按照简单可操作性原则制定的专业检查和评估的弊端,因为这类评估由于过分依赖规范参照方法而容易导致专业趋同化。诚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斯科尔尼克批判加拿大安大略省对大学研究生专业评估体系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评估体系对知识探索中的多样性、创新性和非遵从性产生了压制作用[5]。此外,规范参照方法紧扣由该专业之外的人所设定的评估标准和计量制度,并且将这些评估标准和计量制度一视同仁地应用于特定评估所涵盖的所有专业。规范参照法通常强调标准绩效指标,存在容易产生专业趋同化的压力。基于竞争力的专业评价则根据不同专业及其所属学科的特性,更有针对性地对各专业进行绩效评价,这种认证和评价对财经类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评估与评价趋势对经管类专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专业检查、学士学位评审要求高校内部确保每个专业人、财、物等条件的投入建设,要求各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主要是对某个专业是否具备办学资格的审查和判断。部分省市当前开展的专业合格评估实际上是专业认证评估的第一步,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开展选优(示范)评估。这种评估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一所大学的各专业存在的有用性、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审核,进而对其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竞争力评判。这就要求大学内部各专业具有生存的能力、精进发展的动力、追求卓越的实力;要求各专业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和需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并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丰富和更新知识,以实现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各专业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具有实现卓越的追求;要求各专业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专业的综合竞争力。
财经类高校在学科专业布局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一是表现在学科布局上都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核心;二是表现在专业设置上围绕经济学、管理学展开,经济学、管理学专业雷同度高;三是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保险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于对金融、商业、贸易职业化技能的培养。这就容易出现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所批评的倾向,即商科虽充满活力、精明、聪明,但缺乏知识的人格。因此,财经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避免将一个专业建成一个职业化培训机构。在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及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时代,专业教师缺乏学术研究的兴趣、学生缺少对真理和优秀学术的追求,将直接影响财经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设置方面,财经类高校主要围绕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以上海5所财经类院校为例,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专业占全校本科专业的比例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占65.5%,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占63.6%,上海金融学院占8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占63.6%,上海商学院占48%。从专业来看,各高校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所设专业几乎都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税收学、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可见,专业类雷同度高、竞争激烈是财经类院校及专业的典型特点。
在专业建设方面,由于财经类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而制约着财经类院校的发展,也影响着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很显然,专业内涵建设的“短板”也成为制约财经类高校发展的困境之一。困境何来? 这要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现状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宏观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大众化战略以来,高等教育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难以同时实现质的提高,难以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增加。诚如纪宝成教授所说:“我国近些年来,在高等教育发展上主要注重了‘量’的扩张,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做得还不够,有时政策还有偏差。”[6]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不够就是优质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优质应用型大学、优质教学型大学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优质的应用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政策上的偏差主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对高校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不利于优质应用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形成,并最终致使不同类型的高校争风赶潮,从而也使其难以顾及内涵建设。微观方面,则是一般高校面临着如下难以解决的困境和矛盾:一是竞争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扩大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与高校资源不足、办学水平不高之间存在矛盾;二是就业市场中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优势与普通院校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宏观上的政策导向和微观上的高校生存竞争加剧造成了高校热衷于精英教育,致使高等教育呈现出这样一种现状:“专科要升本科,本科要搞硕士点,有了硕士点要搞博士点,有了博士点要搞博士后流动站。大家无论什么条件,一律都要拥挤到精英教育的轨道上来,都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7]若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型,就难以确保财经类院校的本科培养质量,也不利于不同类型一流大学的建设。由此看来,有必要构建一个基于竞争力的专业绩效评价模型。
三、基于竞争力的专业绩效评价模型
专业绩效评价是高校促进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专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使用何种评价工具又决定着评价的效度,工具是否有效就成了评价是否合理、有效的关键。显然,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型对高校专业绩效进行评价。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因其所开设专业就全国而言重复度高、特色不明、竞争激烈等原因,所以应构建一个基于竞争力的专业绩效评价模型,以促进其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确保培养质量。
这里所说的专业竞争力,就是一个专业的产出相对于国内外高校相同专业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专业发展水平、专业对人力资源的贡献、专业对经济的贡献和专业对知识创新的贡献。笔者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一个层级参数易于掌握的专业绩效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财经类专业竞争力模型
该模型构建参考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包括五个步骤:“一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二是构造出各层次中所有的判断矩阵,三是指标数据同化即标准化处理,四是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五是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8]根据专业竞争力的内涵,我们发现,专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第一层级影响要素包括专业投入、专业发展水平、专业贡献。第二层级中的影响因素和核心要素,一是作为影响因素的专业投入,即专业建设在人、财、物等硬件及在宏观政策、专业办学理念、专业教学管理等软件上的投入,这一因素主要决定于大学所能获取的资源,其中的人包括学生和师资,是国内专业评估和国外专业认证的核心要素之一;二是专业目标及发展趋势、规模与生源、专业教学质量、专业国际化程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要素所达到的程度及趋势所构成的专业发展水平;三是专业人才贡献、专业经济发展贡献、专业知识创新贡献等要素所构成的专业贡献。
该模型的判断矩阵部分参照了国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素。如各种专业评估普遍重视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或者是参照张文毅等学者所概括的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学科支撑与科研、教学资源与利用、专业教学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高校专业评估六大核心指标。[9]不同的是,在竞争力模型中,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等指标被整合为第二层级中的“专业目标及发展趋势”,办学条件也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点整合为第一级的“专业投入”,师资队伍和科研则分别整合到“专业投入”、“专业发展水平”中,学科支撑与科研、专业教学基本建设整合到“专业发展水平”中,人才培养质量则被纳入“专业贡献”。此外,竞争力模型各层级判断矩阵还强调动态评价。在该模型中,由于专业投入条件作为基础的保障,其一旦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要求后,专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就主要集中在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贡献及其包含的指标要素上,如图2所示。
图2 专业竞争力要素及影响力构成
在该模型中,“专业目标及发展趋势”这一指标需要与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机制配套,因为这项指标不应仅仅关注静态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量化的数据,还需要考察学生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内在学识、技能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师资”作为专业竞争力中的一项指标,既是“专业投入”中的核心指标,也是“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和决定性要素。该项指标强调每个专业都必须有足够数量并有能力承担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的师资,他们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并能与专业相关行业的职业工作者或雇主密切联系。除此之外,还要考量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卓越追求,应该考查教师标志性教学成果、获奖情况以及学术上的影响力。标志性教学成果可以从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教改和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及获奖、教学团队获奖等考量。
表1 基于竞争力的财经类专业绩效评价模型及指标
对于专业竞争力而言,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学术科研上所获的成就影响应作为检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研究型大学更是被视为卓越的表现。关于这一点,可从德国波恩大学的科研、教学、管理等质量模型中看出。作为大学层面的竞争力要素,教师在学术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是衡量大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因为在他们那里,学校的任何科学家,只要他获得了诺贝尔奖、菲儿兹奖或者莱布尼兹奖,都会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最高尊重,这些奖项代表了最高境界的质量——卓越,因此也大大提升了大学的国际国内地位[10]。对于我国的一般院校以及各高校的一个专业而言,考量研究型大学层面的这一质量标准虽不能完全照搬于专业层面,如此获奖虽不能作为考量专业质量的指标,但是教师在科研上所获校级、委办局级、省部级、国家级甚至国际上的科研奖项以及国际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等理应作为考量专业竞争力的影响因子。针对专业教师科研水平这一指标,考虑到财经类专业与工程、数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差异性,考查时不应简单采用广泛适用于自然科学的文献计量法,而应该综合文献计量法和同行评议法加以平衡,从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数量及级别以及引用转载等要素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体现知识应用能力、智力技能、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和公民学习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类型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内涵
此外,在该模型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判断,可以借鉴戚业国、陈玉琨所说的内适性、个适性与外适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11]内适性就是指整个专业系统的内在逻辑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专业要有以造就学术精英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追求的动力,可以借助学生科研能力、毕业论文优秀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等要素考虑。个适性则主要从学生作为个体的自由与独特性、整体性及对终身学习的认识及能力,该维度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效、发明专利和发表论文等要素考察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个适性还要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进一步考查,因为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模式、改变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方式。诚如美国学者帕克·罗斯曼所说:“超学科的‘左脑—右脑—集体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在当今这个时代,不仅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不仅关注个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个体才能的发展,创造性、想象性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更关注构建全球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利用层出不穷的强有力的新兴技术来解决全球和个人的问题。”[12]“未来的全球终身学习电子大学可以供小学生和老人在家进行学习。”[13]面对这种变化,各专业在制定目标和培养方案过程中要考虑到教育对其培养对象的影响。外适性则是从专业培养人才的市场需求吻合度及社会适应性考察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个维度可以从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学生及家长认可度(第一志愿录取率)等要素来考量。
从专业认证及评价模型指标内涵及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竞争力的专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具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功能。对内部而言,一是有利于专业质量的保障;二是有利于高校用最优的方式来配置有限的资源;三是能够激发大学内部院系及专业层面的竞争需求;四是能够促进大学内部各院系、各专业更新观念,加强合作与沟通;五是有利于大学内部针对各院系、各专业及个人层面制定高质量的奖励标准。对外部而言,一是有利于提升部分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二是可以在国家及省(市)级主管部门争取资源和经费;三是可以向政府、行业和企业界推荐优势学科专业促进其合作;四是可以依托优势专业吸引优秀师资和学生;五是可以结合内外评估和认证实现对专业的优化重组。显然,作为承担着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的高校财经类专业,应对高校评估及专业评估强调竞争力的变化趋势作出快速反应,围绕提升专业竞争力加强内涵建设。
四、基于竞争力的经管类专业建设的启示和思考
首先,要增强忧患意识,着力解决专业生存和发展问题。专业总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必然促成新的社会分工,也必然需要高等学校优化和调整专业,以适应这一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教育及研究者们都明确提出,“对于一些办学条件过差、办学质量不高、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及时予以停止招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撤并,重点办好一些特色性强,又能体现特点的重点专业,使之做大、做强,真正实现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转变,形成一批上档次、上规模、有特色的专业”[14]。目前,部分省市每年发布预警专业名单,目的就是要促进高校优化整合专业,实现本科专业的优胜劣汰,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其次,要借助专业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加强内涵建设。专业评估的推进、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的推行、社会对高校专业竞争力的排名等,对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影响着教师对高校的选择。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要借助主管部门推进外部专业评估而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发现问题、缩小差距,为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同时,也需要通过专业内部评估激励加强内涵建设,激励专业追求卓越。
最后,要增强专业认证评估的内部动力。各专业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专业达标、选优评估。要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那种被动接受评估的消极被动心态,在激烈的竞争中,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评价的内在动力,消除因被动应付而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障碍。高校内部各专业只有意识到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才能从内部形成评价的需求,促使各专业将内部评价与外界评估和认证视作发展和超越的机会,从而将评估认证作为提高质量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湘,张志英. 美国专业评估与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考试,2010,(1):46.
[2]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igrams. Projects and materials. 1981:5-6.
[3]Craft 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Falmer Press,1994:211-213.
[4]李亚东. 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标准[A].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项目组参考资料[C].2004.
[5]迈克尔·斯科尔尼克. 关于专业评估和知识遵从的批判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04,(2):28.
[6][7] 纪宝成. 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J]. 新华文摘,2013,14:109.
[8]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竞争力:模型、指标与国际比较[J]. 新华文摘,2012,21:119.
[9]张文毅,肖万里,李汉邦.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指标核心要素探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1,(2):93.
[10][德]Max P B.关于科研、教学和管理的质量标准:波恩大学的模型[A]. 刘念才,Jan Sadlak. 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C].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8-223.
[11]戚业国,陈玉琨. 论教育质量观与素质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1997,(3).
[12][13][美]帕克·罗斯曼. 未来高等教育:终身学习与虚拟空间[M]. 范怡红,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
[14]黄纯国,习海旭. 应用性本科专业内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8):44-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