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2009年中国债券市场回顾
2009年债券市场在本轮金融动荡出现底部前继续繁荣,前8个月企业债发行2112.83亿元,是2008年同期的1.7倍,同期增长62.8%,金融债发行6784亿元,公司债发行205亿元。
(一)一级市场
受市场流动性充裕、国债供给大量增加及股票市场持续回暖等因素影响,债券市场继续平稳运行,债券发行总体规模增长较快,交易量持续增加。根据央行统计,上半年,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2.08万亿元,同比增加9957亿元,增长92.2%,其中国债、金融债、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和企业债发行增长较快。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为实现保增长的政策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量大幅增加。其次,信贷规模高速增长,迫使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增加附属资本,金融债发行量显著增加。再次,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增加。
截至2009年9月13日,从债券发行的机构来看,主要为央行票据,占据了发行总额的44.27%,其次是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从债券发行的期限来看,主要为1年以内和1~3年的短期债券,分别占据了56.19%和14.22%的份额,这与央行票据的期限较短有关;从债券的计息方式来看,主要为贴现债券和固定利率债券,分别为49.68%和41.13%。
表3-1 不同机构的债券发行情况【1】 (截至2009年9月13日)
表3-2 不同期限债券发行情况【2】 (截至2009年9月13日)
表3-3 不同计息方式债券发行情况【3】 (截至2009年9月13日)
债券的存量中,从发行机构来看,由于央行票据的期限较短,国债占市场债券存量的33.33%,而金融债和央行票据分别占28.91%和22.40%;从债券期限来看,1年以内的债券存量占15.43%,而其余各期限的债券基本相差不大,1~3年债券存量占21.09%,3~5年债券存量占12.8%,5~7年债券存量占23.08%。
表3-4 不同类型债券的存量【4】 (截至2009年9月13日)
续表
表3-5 不同期限债券的存量【5】 (截至2009年9月13日)
(二)二级市场
1.债券市场价格走势
总体说来,2009年债市处在震荡调整阶段,债券价格整体呈现震荡盘整态势。原因在于国内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趋多,促使债券市场价格连续调整。①股市:股市升温引起部分机构资产配置结构转变,市场流动性充裕,股指在波动中大幅上涨,股票市场成交量明显放大;②楼市:商品房销售迅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步提高,房价止跌回升,楼市火爆;③银行存款: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金融机构存款增速上升。
因为经济走势尚未完全明朗,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呈现震荡盘整态势,5月缓慢上扬,6月又缓步下跌。随着债券价格7月份下探到相对低位后,8月债市下跌态势得到缓解。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2.22点降至8月末的128.36点,下跌3.86点,跌幅2.92%。截至2009年9月15日,中债综合指数(财富)为131.0681点;中债综合指数(净价)为101.7087点。
2009年前8个月债券市场走势可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月至2月,第二阶段为3月至5月,第三阶段为6月至8月。
第一阶段,1月份宏观数据显示经济出现回暖趋势,市场对经济的乐观情绪使得未来降息预期进一步减小,中债指数冲高回落。一方面1月份信贷数据表现良好,使市场对经济的乐观预期得到较强支撑;另一方面,受春节临近及交易日较少因素影响,债券市场交易量出现明显的缩量。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从1月初的132.0502点下行到月末的131.113点。2月CPI首度出现负增长,而信贷规模又超市场预期扩张,使机构对未来债市走势的判断分歧较大,债券市场处在一个资金面支撑下、多空对峙的盘整震荡阶段,中债综合指数先跌后涨,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结算纷纷放量。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从1月末的131.113点微幅下行到2月末的130.8536点。
图3-1 中债综合指数(财富)【6】
第二阶段,3-5月份,中债指数以震荡调整为主,呈现先升后降的形态。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从103.5521上升至131.6932点,涨幅为28.1411点。一季度后我国宏观数据企稳,市场普遍认为未来通缩的担忧正逐步得到缓解,对宏观经济的乐观情绪带动了债券市场中短期债券收益率全面回调,长债收益率随之缓慢上移。短期内市场对宏观经济走势内并没有形成趋势性的共识,债券价格仍以震荡为主,为规避利率风险,投资者更加青睐中短期债券。综合来看,中债指数小幅反弹,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结算维持较为活跃的态势。
第三阶段,信贷投放的大幅增加,以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基本面数据的回暖,使市场对经济的预期进一步向好,债市缺乏继续上涨的动力,加之IPO重启后新股发行对短期资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债综合指数振荡下行。连续几个月CPI和PPI双双告负,经季节调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连续8个月下降后,2009年4月至7月开始上涨,呈现走稳迹象。在市场对CPI回升以及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债券价格7月份下探到相对低位后,8月债市下跌态势得到缓解。8月末,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为130.9507点,比7月末上涨0.4081点。
2.收益率曲线分析
2009年1-9月,由于市场资金相对充裕,短期国债收益率处于较低水平,而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稳中趋升,特别是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陡峭化走势。
经历过2008年下半年的大幅下跌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已经接近投资者的预期低位,加之近期市场对经济走势持乐观态度,长期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逐渐加大,机构配置需求减小,导致收益率向上调整。截至9月30日,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4455%(较2008年12月30日上涨34个基点),5年期2.9443%(上涨113个基点),10年期3.5132%(上涨76个基点);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8618%(上涨57个基点),5年期3.4928%(上涨129个基点),10年期3.8989%(上涨72个基点)。
从不同类型债券的收益率曲线变动来看,央行票据7-9月份收益率曲线变动不大,但是从1月份到7月份,央行票据的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呈现陡峭化走势。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收益率曲线由于涵盖的期间较长,收益率曲线也更完整。从其收益率的变化趋势来看,从年初到4月底,收益率曲线整体上行。4月底到9月中旬,出现陡峭化趋势。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不断微调,收益率曲线日益陡峭化,这表明市场对未来出现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增强。
图3-2 2009年央行票据收益率曲线的变动【7】
图3-3 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8】
图3-4 银行间固定利率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曲线【9】
图3-5 2009年年初不同债券收益率曲线分布【10】
图3-6 2009年5月中旬不同债券收益率曲线分布【11】
图3-7 2009年9月底不同债券收益率曲线分布【12】
从年初到9月底的不同债券收益率曲线分布来看,年初5年期AAA级企业债与国债的利差有155个基点左右,在5月中旬收窄到127个基点,9月底又扩大到154个基点左右。10年期AAA级企业债与国债的利差在5月中旬达到116个基点左右,9月底利差上升到159个基点。这体现了经济环境回暖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的预期。
(三)市场交易情况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上半年,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1.7万亿元,日均成交1779亿元,同比增长34.8%。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1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成交344亿元。银行间现券市场上,除国有商业银行净买入现券6932亿元外,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净卖出现券3396亿元和3213亿元。同业拆借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同业拆借市场成交量为7.9万亿元,同比增加6.9%。回购市场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34.1万亿元,同比增加35%。【13】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大幅增加。
1.交易品种
从成交情况来看,债券现券交易和质押式回购交易占交易额的绝大部分,质押式回购利率有一定的下降。
现券交易: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2009年1-7月,银行间债市现券成交量276243.29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累计成交1107.27亿元。
质押式回购:
回购市场交易保持活跃,上半年债券质押式回购成交340727.45亿元。2009年1-6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整体平稳,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在0.8%和0.9%之间徘徊。
表3-6 市场成交情况【14】 (截至2009年9月13日)
2.金融机构交易情况
从金融机构交易情况来看,质押式回购和债券交易的主要参与者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质押式回购的交易情况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拆出方,而城市商业银行是主要拆入方;从债券交易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要参与者,城市商业银行为资金拆出方,而全国性商业银行主要拆入方。
表3-7商业银行债券交易情况【15】 (截至2009年9月29日)
3.境外市场的发展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目前已经批准中国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近10家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共发行了30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券。
人民币国债市场的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重要内容,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首次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人民币国债市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将为今后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发行人民币国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香港建立人民币国债面向国际发行和投资的市场,代表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大,这将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2010年中国债券市场预测
(一)影响债券市场的因素分析
展望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影响债券市场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如下: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预期、市场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的解读以及市场对于“适度宽松”型货币政策的预期。
1.经济增长预期
(1)消费水平稳定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消费既不可能短时间内成为拉动经济增速的重要力量(边际消费倾向不可能一夜之间膨胀),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萎缩的迹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等),数据上也证明了这一点,2009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累计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上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为3.8个百分点。消费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不是大幅提高经济增速。在今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逐渐提高消费在GDP增长中的贡献。
(2)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2009年,我国为了应对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外需疲软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上半年的实际GDP增长了7.1%,其中资本形成总额贡献6.2个百分点。
2009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迅速。从4月份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都在30%以上,较2008年增长6~7个百分点。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政府换届,历史数据表明中国政府的换届对投资增速的提高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擅长利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对于投资在2010年的重要作用我们深信不疑,何况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投资增长的内生性条件仍没有根本变化。
(3)外需总量大幅下降
从外需方面来看,2009年1-8月,我国出口商品总额累计7308.04亿美元,增长率为-48.92%,贸易顺差余额为1231.91亿美元,较2008年同期下降58.6个百分点。虽然2009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扩张和财政刺激,确实能够起到刺激经济暂时复苏的作用,但是出口的真正回升从根本上依赖于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下半年美联储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美国经济处于筑底及复苏过程,从而我国出口再恶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出口的筑底回升也将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我们预计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率出现正增长这一时间将会在2010年第三季度。
2.通货膨胀预期
由于物价指数与银行间债券总指数的联动性较强,并且债券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通胀预期,因此关于未来债券市场走势的焦点更多集中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性的救市行为向各大经济体注入了大量资金,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见底之后,全球通货膨胀正在蓄势之中。尽管奥巴马多次重申对美元保持强势信心,强调眼下美元格外强劲,全球投资者仍将美元视作安全的投资对象,美国经济仍相对稳定。但是市场已经开始担心美联储能否成功实施退出战略,从而减缓前期实施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压力。
虽然8月份中国CPI和PPI继续保持同比负增长,但是也看到了通胀的前景。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会减少部分产品供给,从而对未来价格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价格指数将触底反弹,而未来通胀预期将日益加重。我们认为2009年是通胀预期,预计2010年通货膨胀将进一步显现,当市场有通货膨胀预期时,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3.货币政策预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的致辞中强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央行副行长苏宁9月17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思考”会上表示,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重要责任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下半年至明年都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将坚持有保有压,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向实体经济。在收紧信贷的大背景下,央行通过发行定向央行票据等方式以期替换银行信贷。近期银行频频在一级市场购买债券,银行从大量放贷变为参与债券购买的趋势也开始显现。未来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是影响债券市场变动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债券市场行情预测
我们预计2010年,经济复苏、供给增加等因素将使得债券市场逐步趋弱。据我们分析,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整体表现好于预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增长将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在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情况下第四季度货币信贷将会有所放慢。2010年的债券市场在很大程度将取决于通胀、扩容、资金这几个关键因素。
央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受长期债券供给及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国债收益率曲线则有可能出现上升的情况。近期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规模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从而带动长期债券需求的增加,并引发长期收益率向下调整。从利差走势上看,中长期企债、金融债相比国债较具投资优势。从资金面的角度看,信贷增量回落使得商业银行资金配置需求增加,银行体系资金充裕,债市存在较强支撑。
但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债市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首先,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2009年年初以来巨大信贷投放,如果新的信贷开始流通,将会有更大的恐慌,这种货币的大量投放给市场带来了强烈的通胀预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会主导债券市场的整个发展趋势。
其次,一旦出现大盘股IPO或股市二级市场价格企稳,交易型机构资金就会立刻流出,债市下调风险依然存在。
因此债券市场长期稳定的趋势不变,但短期内仍有防范利率风险的必要。
(三)中国债券市场运行特点预测
1.发行者行为预测
2009年国家财政支出加大,年财政赤字有可能超过3%。这种情况下,我们估计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继续加大。与此同时,中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放宽也可以加大债券的发行主体,从根本上增加了供给量。
除此以外,为避免或减少债券市场流动性危机的出现,可采取增加市场稳健性的政策措施,包括:通过确立清晰的债券发行和债务管理目标,建立安全而高效的债券销售渠道,并逐步扩大债券的期限范围,增加债券供应;减少对利率的扭曲及对主要投资者的直接控制,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发行标准化的基准债券,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稳定性的辅助,减轻利率的不稳定性。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而适当的法规框架和市场设施是前提条件。
2.投资者行为预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部分投资者转投风险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投资,其中信用风险较低的政府债券备受追捧。投资品种上,我们预测机构将会选择3年期央行票据作为组合的主要配置,同时增持企业债券。选择央行票据的原因是因为央行票据从信用等级上与国债几乎等同,而收益高于国债,流动性好,从收益率曲线测算,3年期央行票据兼顾收益与防守。我国目前除了国债和金融债外,债市创新的所有品种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包括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和外币债券等。这些品种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在高收益的驱动下个人投资者将会通过储蓄存款、购买债券基金、委托理财等渠道,把资金集中到机构投资者手里,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三、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创新展望
(一)政策建议
1.多头监管
从目前债券市场的各级监管机构来看,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分别由发改委、证监会、人民银行三方监管,多头管理、三足鼎立的现象值得关注。
银监会规定不许商业银行进行发债担保,而证监会规定不许发行没有担保的债券。企业债和公司债,债种相似,可以在成熟区域试行合并,然而三五年内合并的可能性仍然不大。因此,监管协调是个问题。一家监管肯定是成本最低,但监管水平都不发达,竞争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加强债券市场自律性监管是债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行业协会、交易所以及中央结算公司的自律监管。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形成国际化和发行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但是目前整个债券市场尚未形成良好的商业文化和信用文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成为保障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比较有效的措施,对信用类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但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完善,公司债交易冷清等问题仍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首先,迅速发展合格、标准的国内评级机构,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国际评级机构以进一步促进国内机构的发展。其次,要求发行人除了披露财务状况和业务信息外,还要披露历史信用记录,包括银行债务偿还情况、历史违约记录和公司高管的信用记录等。
3.发展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是以政府的信用为担保,由地方政府发行并负责偿还的债券。目前,我国应该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情况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推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是要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多层次严格监管,禁止用于经常性开支,以免过度举债出现地方债务危机。
4.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债券的发行
企业债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基本的企业融资手段发展并不快,而在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债则是债券市场的主体。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匹配的,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高负债与低效益并存现象,首要的是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企业融资结构。所以必须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适当鼓励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发行中小企业债券不但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硬化债权债务关系,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有力推动企业转制,而且可以丰富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手段。
5.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
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为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信贷、保险等提供了金融支持。当前美元利率和汇率的走低,及国内外汇储备的快速膨胀,我国应该抓住时机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发改委2008年发布《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为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信贷、保险等金融支持。完善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方面的监管制度。
如果允许具备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并发展境内美元债券,则不仅能够丰富我国债券市场品种,推动债券市场国际化,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境内的外汇资金,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压力,促进我国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债风险。
(二)创新展望
1.产品创新
(1)信用金融衍生品的推出
信用衍生产品是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也将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正是由于债务抵押债券(CDO)的存在,美国次级债危机才使商业银行免受重挫,部分风险转移到了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那里。伴随着大力发展债市的政策纷纷出台,各种创新产品蓄势待发,目前备受各方关注的证券化产品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2)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公司债券
鼓励更多的优质企业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提高信用债券的比例,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式债券。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发行人的信用意识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都大大加强,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强制担保要求,选择一些好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无担保信用债券的试点已成为市场的共识。担保因素弱化了,信用评级的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信用定价的差异性得以更好反映。
(3)其他可能出现的创新产品
根据最新的消息,人民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认为在银行间债市场引入债券借贷交易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此外,从2008年年底就传言不断的资产支持票据也有望在近期内开始交易试点。
2.制度创新
要更快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需要交易制度创新,除了需要引进做市商制度,大力推动机构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报价外,还需要特别强调双边报价的价差限制。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市场的交易主体种类和数量还比较有限。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难以进入这个市场,商业银行仍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受到很大限制。应该继续扩大市场的交易主体,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可以考虑引入和发展私募基金来参与债券交易,私募基金的进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市场的活跃度,促进市场的成熟。
(三)债券市场的长期展望
债券市场战略性做多的条件已成熟,债券长期走牛的趋势已基本形成。宽余资金和投资标的匮乏引导的投机性将会在未来主导债券市场继续走好。银行体系的资金回流使得流动性趋好,以保险和基金为代表的新增资金将大量涌入债券市场,形成债券市场的资金池,推高债券市场。
公司债的推出开启了债券市场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假定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经过10年左右达到美国企业债市场的相对规模的一半(即企业债规模占GDP为13%),则到2016年中国企业债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即新增企业债券融资额为5.5万亿元。我们按债券市场/GDP每年增长1%进行预测,则未来5年企业债券融资额(仅计算新增债券)有望保持25%~30%的复合增长率。
债券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面临良好发展机会,希望央行能继续推动短期融资券等信用类债券的发展,并适时与其他主管部门沟通,扩大其投资主体。
主要参考文献
[1]景乃权、鞠雪姣等:《2009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分析与预测》,载:《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分析与预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冯光华:《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3]吴方伟:《论社会化资本的利用——兼论国家信用的运用之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债券市场研究》,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刊物。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
[6]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债券》,2008年合订本。
[7]中国债券信息网:http://www.chinabond.com.cn/chinabond/index.jsp。
(景乃权、莫盛良、李黎黎、施茜)
注释
【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4】 数据来源:wind资讯。
【5】 数据来源:wind资讯。
【6】 数据来源:中债信息网。
【7】 数据来源:wind资讯。
【8】 数据来源:wind资讯。
【9】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0】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3】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
【14】 数据来源:wind资讯。
【15】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