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自由化的背景:经济一体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在金融领域存在较多的管制,例如,美国在1963年至1974年间实施利息平衡税(Interest Equalization Tax),是政府向其民众因购买外国证券所收利息征收的一项税收,其作用是要减低国人对外国证券的投资兴趣,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外流、改善国际收支逆差的目的。其金融自由化始于70年代,背景是经济趋于一体化。众所周知,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经济一体化需要金融自由化配套。
经济一体化是指以生产要素(劳动力、商品、资金等)的国际自由流动为特征,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打破了传统的民族经济或国别经济的固有模式。通俗地说,经济一体化就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主要包括两大内容: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
(一)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即是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从限制向自由的转变。一般来说,除特殊的商品如武器、稀有资源乃至农产品、技术等以外,各国通常是鼓励出口,但对进口有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贸易自由化实际上是指进口自由化。鼓励出口,不仅是因为出口会带来外汇收入,虽然外汇收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很重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出口扩大将增加生产、就业、收入及税收。反之,进口增加,就可能减少国内生产品的销售与消费,使国内与进口商品相关的生产、就业、收入及税收下降。如果考虑到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效应,鼓励出口与抑制进口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即便如此,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在实践中,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因为贸易自由化会带来双赢或共同发展。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放松贸易管制的一般顺序是,先放松非关税壁垒(关税以外限制进口的措施,如许可证制与配额),再放弃关税壁垒(先逐步下调关税,直至取消)乃至开放服务业(包括与贸易相关的金融业务等)。自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正式运行以来,至2013年3月已经拥有159个成员,其中,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月11日,我国成为其第143个成员),2012年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月22日,俄罗斯成为第156个成员)。世界各国家都在逐步放松外贸管制的原因是贸易自由化对本国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利:(1)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持续增大。IMF等的资料披露,全世界的年商品出口额从1970年的3 151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2万亿美元、2000年的6万亿美元、2012年的18.3万亿美元[1]。
(2)促进经济发展。各国的进口自由化使贸易开放程度普遍提高[2],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从纵向来说,一个国家开放后,贸易自由度会不断提高,但是贸易自由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内需的扩大,GDP中非进出口的部分的比重会上升,贸易自由度反而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中国从2005年到2010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但不能说中国的开放程度下降了(参见表2-1)。从横向来看,2010年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比美国和日本高,但不能就因此得出中国的开放程度比美国和日本高,可能是美国日本的GDP比较高,说明这些国家GDP的增长主要依靠内需。
表2-1 中美日对外贸易依存度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IMF与世界银行的数据汇总
(3)提高生活水平。自由贸易意味着关税降低,从而使进口商品成本大幅下降。例如,我国目前的关税水平还是比较高,我国对化妆品的普通进口关税为150%,对手表的普通关税为100%,因此许多内地消费者纷纷到免关税的自由港香港购物(见表2-2)。因此,自由贸易会提高民众的购买力,提高生活水平与扩大内需。同时,进口商品种类增加会带来消费商品多样化,使得普通民众可选择的范围扩大。
表2-2 内地访港旅客及增幅 单位:万人
(4)促进金融业开放,主要是指与贸易相关的金融业能获得较大的发展。例如贸易结算、贸易融资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及信用担保、保值避险、财务管理等增值金融服务。
贸易自由化趋势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12年初,国际上已经制定了500多个双边的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其中大部分是在过去的20年间做出的。”[3]为此,近年来中国也积极与境外国外协商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签署并实施了10个自贸协定,例如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弊:使外国产品较容易地抢占国内市场,国内幼稚产业与品牌难以成长。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工业化阶段,产品在质量、信誉、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比国内相同或类似产品做得好,使得国内产品,特别是幼稚产业难以抗衡。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加速自由贸易能加速新兴产业成长的进程。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2年全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达到38 667.6亿美元,美国2012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8 559.7亿美元,略低于中国。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已是世界第一[4]。
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如下问题:
(1)进口限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励出口,例如对出口企业的快捷方便的出口退免税,以及海关“5+2”工作制和24小时预约通关,全力为企业出口货物做好通关服务;而对进口仍然存在较多限制,例如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必须从指定的政府机关申办领取进口许可证。有研究表明,至2012年5月,中国进口中需进口许可证的比例达50%以上。
(2)出口商品附加价值低。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时提到,耐克、阿迪达斯运动鞋在美售价100美元以上,中国的出厂价仅20美元,其中付给工人仅2美元。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美时提到类似内容:在美售价299美元的平板电脑,中国出厂价150美元,但台商企业付给工人仅4美元。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仍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科技含量低以及产品增值率低;并且又面临来自越南、印度等国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竞争。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和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必然。
(3)如何迎接国际贸易新格局。由美国主导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打破了传统FTA(自由贸易区)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多边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现有10国参与谈判(参见表2-3)。而之前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指双边的,例如中日韩间或中国与东盟各国,或中国内地与港澳台间,乃至中国与欧洲国家如瑞士间开展的自由贸易区。从区域经济说,TPP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应争取参与。
表2-3 TPP的历程
(三)投资自由化
1.直接投资的概念与变迁
直接投资,即取得经营管理权的长期投资,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及房地产等的投资。这又分为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内直接投资。一般而言,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因为外汇短缺,本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外国对内直接投资通常因为可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得到鼓励。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证券投资是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形式。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1.351万亿美元;2012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达7 030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52%;发达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5 610亿美元,几乎是10年前的引资水平。然而,美国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其引资总额达1 680亿美元;美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共向国外投资3 290亿美元。
2.直接投资的利与弊
直接投资的增大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直接投资中有相当部分是以机器设备、专利等来投资的,所以,投资增加会推动对外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另一方面,在国外的子公司形成生产能力以后会将产品返销到国内,形成投资国的进口,这被称为“逆进口”。逆进口比例=国外子公司向投资国的出口额÷该子公司的销售总额。
从投资国的视角看,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好处)在于:
(1)增加企业利润。企业作为直接投资的主体,其以营利为目的。发达国家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能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直接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与销售,免去在本国生产再运往发展中国家市场销售的运输成本。现在,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投资生产。
(2)市场与资源占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中东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建立石油企业。现在中国经济崛起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由此吸引了各发达经济体来投资是在情理之中。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为保证资源供给而对外投资,例如宝钢收购澳洲矿业公司的股权等就是希望能够获得澳洲的品位和质量都较为优异的铁矿石资源。
但是,其主要的弊端在于可能引起投资国的产业空心化。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使得本国制造业萎缩,对本国的就业和技术改造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及导致社会经济基础削弱。
再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的视角看,对本国经济的利在于:(1)提高GDP增长率,增加就业和税收。外资在东道国投资生产,不仅能增加东道国的就业和税收,而且能够拉动东道国的进出口和GDP增长。
(3)推动技术与产品更新。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模仿和学习跨国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而提高盈利能力。
其弊端是:吸引外国投资可能会导致民族幼稚产业保护困难,对外经济依赖加深。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此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可能将公害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综上,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不仅会推动国家间的劳动力、商品和资金的流动,推动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加深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使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经济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同时,这些自由化在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进而成为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012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资本输出国,列美国和日本之后。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快速的增长:年投资额在1989年仅7.8亿美元,1999年也仅40.37亿美元;但到了2009年达到799.04亿美元,2011年超过1 000亿美元(参见图2-1)。
图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投资额变化(单位:百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年报》,第14—19页
(五)金融自由化
1.金融自由化的内容
通常,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1)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如利率市场化;(2)金融交易自由;(3)市场准入自由及机构设置自由;(4)资本流出入的自由,等等。
(1)利率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经济市场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资金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即利率市场化。自1993年至2013年7月,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但最高存款利率限制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2)金融交易自由。金融交易自由包括政府放开审批,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开发金融产品,包括衍生工具;企业可以自由选择通过发行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债券或股票等来融资。中国的金融交易尚存在各种交易限制,特别在衍生品的开拓方面。
(3)市场准入自由。主要包括:①撤销金融机构的专业限制,允许混业经营,即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中国的现状是分业经营,即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间业务不能交叉,且分别属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但分业转向混业已是大势所趋,例如中国平安集团已可从事保险、银行、证券和信托等多种金融业务。②民营资本开办银行。除个案外,中国的民营资本仅能有限参股城镇银行,不能自由组建银行,但从2013年10月的形势看,民营资本组建银行开闸仅是时间问题。
(4)资本流出入自由,包括撤销外资对内以及内资对外的证券投资限制,允许非居民进入境内市场进行各种投机活动等。在中国现行证券投资管理方面,外资对内投资管制采用QFII方式(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和RQFII方式(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对内用人民币投资);内资对外证券投汇管制采用QDII方式(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虽然这些管制在逐步放松,但离自由交易的登记制还很远。
2.金融自由化的结果:国际化与全球化
(1)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交易的国际化。例如,日本在1998年4月进行了金融改革与开放,使得非居民(包括外国法人与个人)在日本股市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数的比重史无前例地达到了两位数10%左右,此后,由于金融自由化确实大幅提高了日本股票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尽管上市公司数依然呈稳步上升态势;但是,非居民的持股数比重更快地增加,至2007年度末即美国次贷危机前达到历史最高位的24.76%。之后,尽管危机对日本有重大的影响,但至2011年该比重仍维持在22.8%的高位(参见图2-2)。
(2)金融自由化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IMF对金融全球化概括为这样三个内容:①从事金融业务如定价并重新配置金融风险等的金融技术能力迅速提高;②各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表现在资金价格联动程度提高;③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差异趋于模糊,金融机构的服务针对全球,全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即金融业务同质化。下面,对于这三个内容作简单的分析。
图2-2 非居民持有日本上市公司股票数比重的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国势图会长期统计版《数字でみる日本の100年》(第6版),矢野恒太记念会2013年,第442—443页
①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技术能力提高主要来源于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前,主要国家基本上都有对资本流动的管制,所以金融创新首先是要逃避管制。例如,美国对一般的存款有利率上限的限制,银行为了突破限制而创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70年代出现的经济形势变化也推动了创新。例如,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和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美国和国际市场均存在着高通货膨胀率,这迫使金融机构为规避利率变动风险而开拓了新的金融工具,如浮动利率债券。又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为规避汇率大幅变动风险,金融机构在80年代初期又开发了各种衍生工具,如货币金融期货、期权和互换等。此外,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金融机构为赢得客户和市场份额而不得不利用创新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②各国金融市场间的融合。这一方面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国家先后基本上放弃了金融管制后,金融自由化已大势所趋,欧洲货币市场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独特的利率机制及其广泛的影响使各种货币的离岸市场利率和在岸市场利率以及各货币之间的利率呈密切的联动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迫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外部开放的压力,在90年代加快了金融开放的步伐,为国际资金的流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资金的大规模流动自然使不同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差异趋于模糊。
③金融全球化中的主角是跨国银行和跨国金融交易的机构投资者等。它们之所以能汇集闭置资金,加速了国际资金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通信网络。例如,1984年9月新加坡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实行了全球首次交易所海外联网,使两地可以对欧洲美元合约进行交易;又如,欧元区在1999年1月1日实现了货币一体化的同时,通过名为“目标”(TARGET)的支付系统顺利地解决了国家间的资金转移。
由此观之,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又是支持了,而不是削弱了美元的世界货币职能。同时也加速了美国乃至中国等国的金融机构在全球的扩张。由专栏14可知,2012年世界前20大银行中,美国银行数最多,达6家;中国、日本及英国均为3家,法国2家,意、荷、西各1家。
专栏14
2012年世界前20大银行——按市值排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