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1978年底中国宣布改革开放以来,至2013年底已有35年了。其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例如,1980年4—5月正式恢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代表权;1993年决定向市场经济转轨;1996年底人民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可兑换;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开始人民币对外贸易结算试点;2010年GDP位居世界第二;2012年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
二、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
以经济实力增加为背景,中国参与东亚经济货币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
1.自由贸易区建设
例如,2001年11月6日,在文莱召开的“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我国和东盟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一年后的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和东盟领导人又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协议》。根据该框架协议,2003年开始进入商品贸易的谈判,到2004年6月前结束,2005年开始降税。
2010年我国和文莱、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已建立了自由贸易区;2015年再和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我国和东盟各国的商品贸易基本上实现零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参与东亚货币合作
以上述经贸合作为背景,我国正在积极地参与东亚货币合作。例如,2000年5月的清迈会议之后,我国至今已与多国达成了双边的货币互换协议(互惠信贷协议):200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银行签署了总额为2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2002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总额为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同年6月24日又和韩国银行签署了人民币和韩圆的货币互换协议。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12月与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两次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提供的流动性规模为1 800亿元与3 600亿元人民币。2012年2月中国与马来西亚互换协议金额为1 800亿元人民币。2013年10月中国与印尼互换协议金额为1 000亿元人民币。又如,2003年6月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决定建立亚洲债券基金后,中国人民银行也积极参加基金的设计、筹备和出资。
2006年5月,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亚行年会上指出:中日韩三国财长当天达成协议,将共同研究在现行货币互换协议以外进行区域性金融合作的可能性,三方将共享包括共同货币和“泛亚债券市场”在内的亚洲金融一体化的远景目标。同年8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堪培拉出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次会议时,以个人名义发表演讲表示,中日两国在支持创立“亚洲货币单位”、减轻两国对美元的依赖方面,“异乎寻常地意见一致”。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国最初对亚洲货币单位提议持怀疑态度,原因是中国担心该货币单位将由日元主导。但随着中国在经济及贸易方面的发展,已经扫清了这方面的疑虑[16]。
我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对我们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实意义在于:(1)减少我国在区域内的投融资成本和各种对外经贸活动产生的货币兑换成本,提高对外竞争能力;(2)由于各经济体间的价格透明度和可比性增加,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将会增加我国社会福利;(3)我国对付区域外的投机冲击的能力将会增强,可避免金融开放带来的货币金融危机。
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货币合作符合我国的利益取向:(1)促进我国与区域内的文化和政治交流,保障地区和平的维持;(2)推动区域性大市场的形成,使人、财、物自由流动,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3)抵御外来冲击,同时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