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计从哪些角度问财务工作人员

审计从哪些角度问财务工作人员

时间:2023-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

一、审计重要性的含义

审计重要性是审计的一个基本概念。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含义

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为了更清楚地理解重要性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读一读

在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当错报金额低于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就很可能被合理预期将对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

审计中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错报和不重大错报汇总后就变成重大错报的情况。为允许可能存在的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应当制定一个比重要性水平更低的金额,以便评估风险和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将财务报表作为整体)的目的有:①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②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③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在整个业务过程中,随着审计工作的进展,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更新重要性。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而制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重要性的两个层次

1.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指总体重要性水平。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

2.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审计人员只有通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因此,审计人员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

二、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一)目的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应当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二)考虑的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5)错报的性质和错报的金额。

(三)从数量上考虑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即总体重要性水平。当财务报表的累计错报金额超过这一重要性水平时,就可能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经济决策,应当认为是重要的;反之,则认为错报金额不重要。

1.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多大错报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所作的决策,是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结果。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通常选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择适当的百分比,两者相乘,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恰当的基准×恰当的百分比

(1)基准的选择。在实务中,有许多汇总性财务数据可以用作确定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费用总额、毛利、净利润等。

①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

②对非营利组织,为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

③对共同基金公司,为净资产的0.5%。由于营业收入和总资产相对稳定,可预测,且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正常规模,审计人员经常将其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当同一时期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时,应选取最低的作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2)百分比的选择。在确定恰当的基准后,审计人员通常运用职业判断合理选择百分比,百分比的参考值如表5-1所示。

表5-1 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参考数值

2.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和审计的难易程度(对那些发生错报可能性大和审计难度大的项目,确定高一些的可容忍错报,以降低审计成本);其次,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最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受关注的程度(对那些受到高度关注的项目,确定低一些的可容忍错报,以保证审计质量)。

3.确定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1)单独确定法。单独确定法是指将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比例。例如,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确定应收账款可容忍错报为10万元的1/5,即2万元,则应收账款中超过2万元的错报都是重大错报。

(2)分配法。将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类交易、账户与列报项目,一般以资产负债表为对象。

(四)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以下描述了可能构成重要性的因素。

(1)对财务报表使用者需求的感知。即他们对财务报表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

(2)获利能力趋势、关联方交易、重大或有负债。

(3)因没有遵守贷款契约、合同约定、法规条款和法定的或常规的报告要求而产生错报的影响。

(4)通过一个账户处理大量的、复杂的和相同性质的个别交易。

(5)可能的违法行为、违约和利益冲突。

(6)个别极其重大但不同的错报抵销产生的影响。

三、实际执行时重要性的确定

(一)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含义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如果适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还指审计人员确定的低于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

仅为发现单项重大的错报而计划审计工作将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单项非重大错报的汇总数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更不用说还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未发现错报。

与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相关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旨在将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中未更正与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二)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时应考虑的因素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三)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经验值

在审计实务中,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经验值如表5-2所示。

表5-2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经验值

(四)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水平

1.基本要求

审计人员可能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认定重要性水平。

2.重要性水平修改的原因

(1)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决定处置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获取新信息;

(3)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

四、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错报的定义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根据审计人员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做出的必要调整。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二)导致错报的事项

(1)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误;

(2)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

(3)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的会计估计;

(4)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

(三)累积识别出的错报

为了帮助审计人员评价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将错报区分为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可能是有用的。

1.事实错报

事实错报是毋庸置疑的错报。这类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是故意舞弊行为。例如,审计人员在审计测试中发现最近购入存货的实际价值为15 000元,但账面记录的金额却为10 000元。因此,存货和应付账款分别被低估了5 000元。这里被低估的5 000元就是已识别的对事实的具体错报。

2.判断错报

判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这类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一是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例如,由于包含在财务报表中的管理层做出的估计值超出了审计人员确定的一个合理范围,导致出现判断差异;二是管理层和审计人员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由于审计人员认为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造成错报,管理层却认为选用会计政策适当,导致出现判断差异。

3.推断错报

推断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的最佳估计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推断错报通常包括以下两种:

(1)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例如,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 000万元,审计人员抽查10%样本发现金额有100万元的高估,高估部分为账面金额的20%,据此,审计人员推断总体的错报金额为400万元(即2 000× 20%),上述100万元就是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其余300万元即推断错报。

(2)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会计错报。例如,审计人员根据客户的预算资料及行业趋势等要素,对客户年度销售费用独立做出估计,并与客户账面金额比较,发现两者间有50%的差异;考虑到估计的精确性有限,审计人员根据经验认为10%的差异通常是可接受的,而剩余40%的差异需要有合理解释并取得佐证性证据;假定注册会计师对其中10%的差异无法得到例题解释或不能取得佐证,则该部分差异金额即为推断错报。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累积识别出的错报主要包括表5-3所示的三种情形。

表5-3 累积识别出的错报

(四)对审计过程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

(1)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一项错报的发生还表明可能存在其他错报。

(2)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导致某些错报未被发现。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接近确定的重要性,则表明存在比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更大的风险,即可能未被发现的错报连同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

(3)审计人员可能要求管理层检查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使管理层了解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的错报的发生原因,并要求管理层采取措施以确定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实际发生错报的金额,以及对财务报表作出适当的调整。

(五)错报的沟通和更正

(1)及时沟通错报的必要性。及时与适当层级的管理层沟通错报事项是重要的,因为这能使管理层评价这些事项是否为错报,并采取必要行动,如有异议,则告知审计人员。

(2)管理层更正错报可以降低错报的累积影响。管理层更正所有错报(包括注册会计师通报的错报),能够保持会计账簿和记录的准确性,降低由于与本期相关的、非重大的且尚未更正的错报的累积影响而导致未来期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

(六)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

(1)未更正错报的定义。未更正错报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累积的且被审计单位未予更正的错报。

(2)对重要性作出修改。在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之前,审计人员可能有必要依据实际的财务结果对重要性作出修改。

(3)考虑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适当性。如果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进行的重新评价导致需要确定较低的金额,则应重新考虑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适当性,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

(4)考虑某一单项错报。审计人员需要考虑每一单项错报,以评价其对相关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影响,包括评价该项错报是否超过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

课内实训5-1

[目标]训练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

[资料]联合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联大公司2014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该公司2014年度利润总额为150万元。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关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修订的工作底稿的内容如下:

(1)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既要考虑针对具体环境对错报的金额,也要对错报的性质进行判断。同时,要满足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

(2)财务报表使用者非常重视公司的盈利能力,注册会计师决定以联大公司税前利润作为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虽然联大公司本年的经营情况不稳定,注册会计师还是决定将本年税前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3)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应收账款金额高估的错报,因为每笔金额都接近并小于错报金额,每笔错报单独考虑影响不大,注册会计师认为无须提请联大公司调整,将这些错报视为明显微小错报。

(4)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过程中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为200万元,发现营业收入高估100万元,营业成本低估80万元,因为每项错报都低于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没有将此错报认定为重大错报。

[要求]针对上述每种情况,请指出注册会计师做出的与重要性有关的决策或结论是否合理,简要说明原因。如认为存在不合理之处,请说明理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