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预算收支预测

政府预算收支预测

时间:2023-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政府预算收支的预测分析对整个预算框架的确立和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预算收支的预测分析对整个预算框架的确立和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财政支出管理、财政宏观调控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因而,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政府预算支出预测中,按照公共财政在分配顺序上的要求,应该是在满足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需要之后,首先要满足公共需要,即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工程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统计预测能力的提高,开始引入时间序列、因果分析、模型法等预测方法。虽然目前在这些方法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以肯定,未来这些定量预测的方法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收支测算方法,并弥补定性法的不足,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一、政府收支预测的一般方法

由于政府收支预测在预算编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显得极为重要。政府收支预测是合理确定政府预算收支规模和相关指标,编制政府预算的重要步骤和基础环节。预测的基本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当着手测算一个新的预算项目时,没有相关的信息和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定量预测,通常采用定性方法。第二,如果以前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的某一情况发生突然和急剧的变化,使以前的数据对测算工作已无借鉴意义时可应用定性方法。定性分析法的优点是可以将那些对预测有影响但又难以量化的重要因素引入,因而可以把科技或政治的预期发展作为预测中考虑的因素。它的缺点是,对这类预测不能像对数量预测一样进行严格的考察。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是经验预测法,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对预算收入和支出数字的估算,曾经用过多种经验预测方法,其中主要有自动法、基数法和零基预算法。

(1)自动法。自动法是以上年度预算的实际数字,作若干变动后,自动结转为新预算草案。这个方法现在只在预算中的个别项目中使用,如在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中的皇室费用。其他国家则对国债的还本付息以及军人抚恤金等使用这种方法计算。

(2)基数法。基数法是以上年度决算数字或预计执行数为基础,预测本年度经济变动情况和财政的任务对以往数据的影响及其程度进行估算。但是在实际中,对资料的运用和估算,都会带有主观的推测和臆断,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

(3)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是在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指标时,不是以基期的实际支出水平为基础,其特点是对新的或以往的预算收支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再行安排,最后得出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指标的新结果。

2.定量分析法

当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并且过去的状态和趋势可以被假定在将来继续保持时,可以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充足的数据资料和过去趋势将继续保持的假定,是使用定量方法的两个前提条件。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是统计预测法。统计预测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因果分析法和模型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典型的定量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收集需要估计的变量的过去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去预测计划年度的收支指标。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具体可分为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

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在算术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预测方法,它将观察期的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然后由远及近,以一定的跨越期进行移动平均,求得平均值,并以此为基础,确定预测值的方法。移动平均法包括一次移动平均法、二次移动平均法和加权移动平均法等。通常移动平均法对短期预测较为有效,如果用于预测长期的未来数据则会使误差扩大,失去参考价值。

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是通过对最新数据加权而预测下个时期的数值。这种方法克服了移动平均法要求大量观测数据和无法反映数据中包含的最新的、迅速出现的变化的缺陷。

分析证明,这种方法可以用较少的历史数据即可预测未来的数据,这是指数平滑法的好处,但是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权数因子的准确性,权数因子起到调节历史预测误差的作用,如果历史预测误差大,则权数因子应较小;历史预测误差小,则权数因子应较大。

(2)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运用统计联系方法,依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一些变量的数值来推测另一因变量的数值。这种联系可能是前因后果,也可能是同步联系,或者是另外一种未经查明的变量发挥因果联系作用的结果。揭示这种因果联系,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回归分析。

(3)模型法。模型法即计量经济模型法,它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进行预测。从广义上说,因归分析法也属于计量经济模型法,但回归分析假定自变量不受外界影响,且各自变量之间相互不发生作用,变量联系是从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单项联系,而经济计量模型考虑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虽然在西方国家的预算收支预测中,经济计量模型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不应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因为它的假设条件较多,主观判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带偏差的数据资料往往会影响预测结果。

二、我国政府收支预测的基本方法

我国财政部门对各项预算收支进行的测算可分为两个步骤,即匡算和具体测算。匡算是“算大账”,确定下一年度的各项预算收支的数额。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对上年度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各项财政收支情况和发展趋势做出全面分析;第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有关经济指标和事业指标,结合有关财务指标、预算定额和开支标准进行测算;第三,充分估计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对预算收支的影响及其程度。具体测算则是在匡算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的经济指标和预算定额,分别由各部门、各单位,对各项预算收支指标逐项进行具体测算。我国预测政府收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数法

基数法也称基数增减法,是财政部门测算预算收支指标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以报告年度预算收支的执行数或预计执行数为基础,分析影响计划年度预算收支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预测这些因素对预算收支的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额的一种方法。

2.系数法

系数法是利用两项不同性质而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系数),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求得另一项指标数值的方法。在测算预算收支时一般都是根据计划年度的有关经济指标来测算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指标。由于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预算支出又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所以,预算收入和支出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经济、事业指标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比例关系就是系数。采用系数法测算预算收支指标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经济、事业指标与测算收支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测算时,首先应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历年的统计资料,掌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它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的比例关系就是测算预算收支指标时所需的系数。利用该系数乘以已知的计划年度的有关经济、事业指标,就可以测算出计划年度有关预算收入或支出的指标数额。

3.比例法

比例法是利用局部占全部的比例关系,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计算出另一项数值的一种方法。一般是利用预算单项收支占收支总额的比例关系,根据预算单项收支测算预算收支总额,也可以根据预算收支总额测算预算单项收支数额。

4.定额法

定额法是利用预算定额和有关经济、事业指标,测算预算收支的方法。预算定额是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和长期的实践确定的,用来测算某些预算收支项目时采用的经济指标额度。有的预算定额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有的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根据有关经济、事业计划指标和有关预算定额,便可测算出计划年度有关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

5.综合法

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系数法和基数法测算预算收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报告年度预算执行的基础上,既使用系数法计算经济、事业增长因素对预算收支的影响,又考虑影响预算收支的其他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测算,使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6.零基预算法

我国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加(综合)定额的方法。基本做法是:核实基本数字,提供编制预算的可靠依据;确定单位的预算定额,依据定额计算出正常经费;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项目经费。零基预算的编制是由个体到总体、微观到综合的过程,编制零基预算的工作量和难度远超过基数预算,以目前我国的情况还不具备编制完整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的条件,但这一方法能起到有效配置政府财力的作用,并迫使各用款单位更有效率地使用预算资金,因此,它将是我国在财政预算中推广采用的方法。

7.标准收支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额的计算当中。转移支付额一般按“某地区(标准财政支出-标准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系数”确定。

(1)标准财政收入的确定。所谓“标准财政收入”是指在全国平均收入努力程度下,按照各项地方税收所对应的经济税基估算出的收入能力,它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应有而非实有的收入规模。对标准财政收入的测算一般是分税种来进行的。

(2)标准财政支出的确定。所谓“标准财政支出”,是指在中国同等的支出效率前提下,地方政府达到均衡范围内公共支出项目均等化所需的支出,它要求考虑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的客观成本差异。标准财政支出一般等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教育、交通等各项公共服务的标准财政支出之和。根据国家财政部关于印发《2008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为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测算标准财政支出时,选取各地总人口为主要因素。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为强化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配合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分省、市、县(含乡镇级)三个行政级次测算标准财政支出。根据海拔、人口密度、温度、运输距离、少数民族、地方病等影响财政支出的客观因素计算确定成本差异系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