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曾国荃参官文案

曾国荃参官文案

时间:2023-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曾国荃参官文案原文早饭后清理文件。从现今保留下来的曾氏致老九的信中,可知老九参劾官文的念头,事先已告知乃兄,但曾氏明确表示不支持。在官曾官司中,军机处明显偏袒官。曾老九的一纸参劾,根本不能动摇官文牢不可拔的地位。顺斋二字,系曾氏兄弟称呼官文的用语。官、曾之隙的中期原因,则是出于老九对官文与他同封一等伯的不满。

曾国荃参官文案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祝爽亭来久谈,路渔宾来一谈。围棋一局。又观人一局。

闻放星使绵尚书森、谭侍郎廷襄至河南查办事件。河南无事可查,想系至湖北查案,悬系无已。

雪琴来久谈,中饭后始去。阅本日文件,阅《既夕礼》,申正毕。见客二次,曾恒德自口外买马回营,询问一切。写李少泉信三叶。傍夕小睡。夜又写李信三叶,毕。核批札各稿。

二更三点睡,因食羊肉稍多,太饱,不能成寐。三更后成寐,四更末醒。(同治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评点

日记中说绵森、谭廷襄二人到河南查办事件,河南无事可查,估计可能是到湖北查案,因而“悬系无已”。为什么星使去湖北查案,会令曾氏如此悬系呢?原来,湖北案子的主角之一,便是他的胞弟曾老九。这事得多说几句。

同治三年十月,曾老九从南京回到老家湖南湘乡。次年三月,老九在老家奉到命他进京陛见的上谕,他以病未痊愈辞谢。五月,朝廷又催他进京,老九再辞。七月初,朝廷授他为山西巡抚,老九以病难速痊为由,疏请开缺。朝廷指示:“着毋庸开缺,赏假六个月,在籍安心调理,一俟病体稍愈,即行迅速北上。”

同治五年二月,老九奉到湖北巡抚之命。在此前几天,身为捻战督帅的曾氏在江苏徐州府,先行接到上谕。曾氏心中为朝廷的这个安排甚为高兴。他在正月三十日的日记中写道:“接奉廷寄,沅弟简授湖北巡抚。从此三江两湖联为一气,于办捻较有把握,为之欣慰。”第二天,曾氏即给老九去信,对弟弟说:“朝廷为地择人,亦即为人择地,圣恩优渥,无以复加。而余办捻事,正苦鄂中血脉不能贯通,今得弟抚鄂,则三江两湖均可合为一家,联为一气。论公论私,均属大有裨益。”

的确,于公于私,老九这次都不能推辞,他接受了。曾老九在湖南招募六千湘勇,组成七个军营,由他的老部下彭毓橘、郭松林为大将统率。他将湖北的旧军营裁汰,改鄂省总粮台为军需总局,应支饷需,以盐厘各项归厘金局核收。曾老九重抖昔日威风,准备与捻军大干一场,既再展自己的军事才干,又支援了大哥。不料,老九到湖北没有多久,便与武昌城内另一大员——湖广总督、大学士、一等伯官文闹起内讧。一怒之下,他上疏朝廷,弹劾官文。此疏写于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六日,离他抵达武昌仅五个多月。

我们先来看看曾老九是怎样弹劾官文的。老九列举官文七条罪状:一为滥支军饷,二为冒保私人,三为公行贿赂,四为添受陋规,五为弥缝要路,六为习尚骄矜,七为嫉忌谠言。为了扳倒官文,老九认定官文系慈禧最恨的肃顺的党羽:“贿通肃顺宠位日固,资望日深,巡抚屡经更易,政柄悉归督署。”为了排除嫌疑,老九向朝廷表明他弹官文决非起于私人怨仇:“臣与官文素无嫌隙,官文待臣颇尚私谊,原可随众沉浮,免招厚怨,观时附会,足保荣华。第念人臣养交之利,非公家之科也。传曰:‘苟利于国,死生从之。’臣受恩深重,何以顾恤其他!”为了表示自己所弹经得考查,决无虚假,老九在折尾郑重请求:“惟有吁恳天恩,特简廉正亲信大臣逐加纠察,傥有虚诬,自甘重坐。”

看来,这的确是一份极具重量的参折,在当时的政坛引发如同八级地震般的震撼。

官文是满人,由头等侍卫出身,从咸丰五年起,便出任湖广总督,同治元年晋升文华殿大学士,同治三年受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还享受抬旗之荣。是朝廷的大亲信、大功臣。而曾老九则是劳苦功高,为朝廷建立天下第一功,现又是被朝廷委以重任的新湘军统帅。同处一个战场,同在武昌城内,一为总督,一为巡抚,两个人闹得如此不可开交,真让朝廷头痛。还有一个为之头痛的人,那便是身在捻战前线的曾国藩。

从现今保留下来的曾氏致老九的信中,可知老九参劾官文的念头,事先已告知乃兄,但曾氏明确表示不支持。然而老九不听大哥之言,一意孤行。曾氏拿他也没办法,只是心中叫苦不迭:老九实在太孟浪!此举既对官文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并且对捻战大局极为不利。我们从十一月初七日,曾氏致老九的家信中可以看出:“弟开罪于军机,凡有廷寄,皆不写寄弟处。概由官相转咨,亦殊可诧。”在官曾官司中,军机处明显偏袒官。十二月十二日,又对老九说:“少泉劝我密疏保全顺斋。不知邪火正旺,弟用芒硝大黄且攻之不下,吾岂可更进参茸乎?人心日伪,大乱方长,吾兄弟惟勤劳谦谨以邀神佑,选将练兵以济时艰而已。”

在朝廷,官文可谓奥援甚多。曾老九的一纸参劾,根本不能动摇官文牢不可拔的地位。老九真个是自恃功高,小看对手了。十二月二十七日,老九在给大哥的信中,无奈地传递了这个信息:“弟德凉福薄,谬列高位,又不量力而参劾秀相,本系取祸之道。今值此内讧外侮之交,灾生意外,惟有益自儆惕,不敢稍涉怨尤,当求随时训示申儆为叩。”

然则,曾老九为何要来严参官文?难道真的如他自己所说,纯出于公心,没有个人嫌隙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论者以为官曾构怨,远因起自咸丰八年的三河之役。傅耀琳撰《李续宾年谱》卷三:“初,公在桐城以军士战疲,又虑贼绕窜潜、太,发书湖北调防军。官文持公书遍示司道曰:‘李公用兵如神,今军威大振,何攻不克,岂少我哉?’其下无敢异者。公檄召成大吉军,勇毅公与官文书请自率之进。胡公居丧,得公潜山手书,急走书官文,言公力战太苦,兵太单,后路太薄。曾公国藩亦自建昌以书论之。官文坚持初意。”

不久,李续宾这支湘军中的劲旅在三河全军覆没,李续宾与曾国华均死在这场战争中。官文就这样与整个湘系集团结下了仇恨(曾氏同治五年八月十二日给老九的信上说:“申夫力求请假回籍,弟可设法成其本志。渠平日深服弟之功大,以为李、左苏浙之易,皆由悍贼全在金陵而占便宜。又深悉顺斋之恶,决不至与弟隔阂。”顺斋二字,系曾氏兄弟称呼官文的用语。这段话写在老九参官文之前,从中可以看出,湘系军事集团对官文的厌恶),而官文与曾氏兄弟的怨仇,自然又比别人深过一层,只是老大懂得克制,老九恣意性情罢了!

官、曾之隙的中期原因,则是出于老九对官文与他同封一等伯的不满。在老九看来,官文乃庸劣无能之辈一个,怎么可以与他相提并论!即便收复武汉一事,其功劳也是胡林翼的,与官无涉。官文无非是满人,无非会拉拉扯扯而已!

官、曾之隙的近期原因,是官文对老九来鄂的举措不满,没有支持配合老九的所作所为;再加之有人从中推波助澜,终于引爆。《凌霄一士随笔》第二卷《曾国荃劾罢官文》一文于此说得颇详,特摘录于下:“曾国荃之为湖北巡抚,负剿捻之责,总督官文于兵事饷事颇掣其肘,既不快,复愤其庸鄙不职而对己甚倨,因上疏劾之,而助成此举者,盖为湖北盐道丁守存。前此臬司出缺,巡抚欲以丁署理,官文持不可,竟改委他员。丁自负资望当得此,恚甚,且虑官文更谋不利于己也。及见曾,乃搜求官文贪劣诸状,悉以告曾,力劝先发制人,曾意始决。疏稿亦丁所草。”

从徐凌霄、徐一士兄弟的随笔中,可知湖北盐道丁守存是其幕后的得力推手,而此人则纯粹是出于一己之私利。

由于职责分工的不明晰与职级职权的相差不大,清代同城督抚不和的现象经常发生。朝廷通常采取和稀泥的办法,各打五十板之后再调离其中一个。这次督抚不和的两个主角都非寻常人物,比起一般督抚不和来,朝廷显得更为重视,特地委派一个满尚书、一个汉侍郎来调查。但最终采取的办法也还是惯例:因为此时正需要曾老九带兵剿捻,故曾老九留下,将官文调到直隶去做总督,并没有对他作任何处置,留下汉侍郎谭廷襄来接替官文做湖广总督。

这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曾老九弹劾官文案便这样了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