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心观察寺庙中的佛像就会发现:佛像中耳朵大、嘴巴小的佛占绝大多数。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理解多听少说的重要。也就是说,佛像是为倾听人们的愿望而存在的,听远远比说重要得多。对于我们这些不是神的凡人来说,如果能够真正地理解多听少说的奥妙,人生必将受益匪浅。君不见,经常有人在反思自己“说过了头”,却很少有人会说“听过了头”,这同样可以证明听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一定要学会神情专注地、耐心地听对方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头,或心不在焉,不要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应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这同样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或许更能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有一个年轻人,去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示自己口才好,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末了,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是怎样闭嘴,另外才是怎样演讲。”
所以,与他人交谈时,一定应注意倾听。认真倾听对方的话,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多听少说的奥妙就在这里。
古时候,尼日利亚流传着一个《会说话的头颅》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猎人在灌木丛中捡到一颗老人的头颅。他就问:“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头颅回答:“是因为我爱说话的缘故。”猎人便跑到国王面前,对他说:“我在灌木丛中捡到一颗干枯的人头,他问起你的父母亲今天如何。”国王说:“自从我从娘肚里生下后,从来没听说过人头会说话。”国王于是召来了阿尔卡里、萨巴和德基,询问他们是不是听说过这样的事。这些聪明人没有一个听说有这样的事。他们决定派一名卫士跟猎人一起到灌木丛中看个究竟。假如猎人撒谎,就当即杀了他。卫兵和猎人来到头颅面前,猎人对头颅说:“头颅,说话!”头颅不吱声。猎人像先前一样问道:“你怎么会到这里来?”头颅仍不回答。猎人整整恳求了一天,要头颅开口说话,可是头颅就是不开口。到了晚上,卫兵又命令猎人让头颅说话,可是猎人办不到。于是卫兵就按国王的命令,将猎人杀了。当卫兵刚离开灌木丛,头颅就张口对猎人的头说:“你怎么会到这里来?”猎人的头回答:“是因为我爱说话的缘故。”
第一个被砍头的是因为爱说话,第二个被砍头的却是因为“听”了话后爱传话。这正应验了民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俗语。
墨子曾告诫他的学生要少说多听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蛤蟆、蚊虫、苍蝇没日没夜地吵吵嚷嚷,没人理睬,没人听;公鸡快天亮的时候才啼叫,它的叫声很少,但是天下的人都能听到。这是墨子在告诉他的学生,说话要选择好时机,暗示他的学生要少说多听,同时也要听之能受,受之能耐、能忍的道理。
再看下面这样一个例子。
宋真宗时有一位大臣,名叫王旦,他有宽恕过人的度量。他认为寇准很有才能,可以委以重任,就毫不忌妒地向皇上推荐寇准,请皇帝以寇准为相。但寇准不但不报恩,反而屡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短处;而王旦每次在皇帝面前提及寇准时,总是满口称赞寇准的才能及长处,连皇帝也替王旦不平,于是对王旦说:“你虽然时时刻刻地称赞他,夸奖他,但是他却专门在我面前说你的短处!”若是别人一定很生气,说寇准太不近人情,但王旦却很安然地说:“那是当然的了,我在位的日子很久,主办的事务一定有很多失妥的地方,寇准能够把我的错误和过失毫不隐蔽地向皇帝说出来,正可以看出他的正直,我很看重寇准,就是这个原故!”皇帝听后更是敬重王旦。
有一次,王旦办了一件公事,在法例上弄错了,很巧这公事送到寇准主管的那个部门,寇准毫不客气地把这公事呈给皇帝,皇帝就责备王旦。王旦很坦白,只是谢过。不到一个月,寇准亦主办一件公事,犯了同样的错误,而这公事却很巧送到王旦主管的部门去,王旦却把这件公事送还寇准,而不乘机报复,寇准很惭愧,他向王旦连声道谢。
寇准曾经一度出任藩镇,有一次因庆祝生日,大宴宾客,非常铺张,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王旦却向皇帝说:“寇准这个人很有才干,只是有点呆。”皇帝的气怒亦就平息下来了。有一次,皇帝亲自去看王旦,并顺便问他何人能继大任,王旦却说:“应当赶快叫寇准做宰相。”寇准被王旦的宽恕和度量感动,于是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终成为一代名相。王旦有乐群宽恕的美德,公而忘私,推己及人,为国举贤,使国家蒙到福利。
在这里,王旦用了装聋作痴的做法。装聋作痴,有别于闭目塞耳。它的前提就是“听”,听而不究,是多听少说的一种手段,这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眼光。
只要一个人能够真正领悟到以上道理,便真正懂得了多听少说的奥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