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的著作《打动人心》中始终贯彻了这样一种思想,即“会说一定还要会听”。想要打动人心,就要热情地去聆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苏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损失惨重。其实,苏联在这之前已经获知了相当多的情报,但遗憾的是当时的领导者没有认真倾听这些消息,以致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实在是可悲可叹。
因为没能有效地倾听,给一个国家造成了灾难,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听”是如此自然,以致于人们常常不把它作为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有效倾听似乎理所当然,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有效倾听的方法,以致漠视倾听的作用。
人际沟通学认为倾听和听见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听到只是你的听觉系统接收到了声音。很多人都能听见声音,但他们根本不能“倾听”,也就是听到但不理解。比如,你看书的时候,周围会有各种声音,你的听觉系统会接收到声音,但未必注意到其内容。有时人们听到声音,并且“看起来”是在倾听,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对内在的声音感兴趣,这种现象就是“假听”。
倾听的第一步就是听见——听觉器官接收声音,然后人们注意这些声音并将声音组织为有意义的形式,也就是开始理解。
有的人认为注意声音自然就会理解声音。想想你在听到电影中的外语对话时,你就会明白,听到并不意味着理解。“理解”就是将声音重组为有意义的模式或形式。
倾听在交谈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坦诚交谈并有所了解后,才陈述自己的意见。倘若不遵守这个原则,有可能损害人际关系。
然而,人们常因热衷于谈话而忽略这一原则。虽然不特意抢先讲话,却发生打断对方讲话的情形。比如,对方正在提问题时,你打岔说:“是啊,我也正想提这点呢。”或者对方反问之际,你连忙矢口否认:“不!不!”
这种谈话方式,最容易引起对方不满。你应等对方说完,再说出自己的意见。在表达本人看法前,必须用心体会言谈之间的真实含义。
在工作上普遍受欢迎的人,大多了解并掌握了倾听的技巧。老王是某公司的领导,他因善于倾听而人缘极佳。例如,星期一上班时,他看到职员晒黑了,便自然地做出挥网球拍的动作,两人的话匣子就此打开。刚开始时,对方可能会不好意思而客气地说:“其实我昨天收获不错。”不时还会露出得意的表示。如果职员是个钓鱼迷,倾听之后,回答的话要寓含鼓励,不妨说:“现在钓鱼不简单吧?”或“一天能钓上一条草鱼就不错啦!”即使对方成绩不理想也不会难为情。因为这无疑是暗示对方,现在天气不佳,你能钓上一条,可称得上是高手了。
由于他如此善解人意,大多数职员都乐于找他谈话,他不但不厌烦,还会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很受大家欢迎。他就是以“听话”赢得了别人的信赖和亲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