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学院院长|张辉
张辉,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影人评委会委员,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电影表演专业教学,先后发表《走出表演教学的“黑洞”》《论电影演员“组织行动”的技巧》《现代电影表演教学探究》《面临挑战的电影表演教学》《电影表演艺术创作思维范式的延展》等多篇学术论文,并著有学术专著《电影表演美学研究》《镜头前的表演教学》。编、导、参演多部影视剧和舞台剧,如电影《土楼里的天空》《天山雪》,电视剧《皇嫂田桂花》《永不回头》《烈焰》,话剧《黑洞》《台风警报》《问剑》等。
寄语考生
老师喜欢在考试中表现成什么样的考生,这个并没有确定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希望报考表演学院的学生,不要把表演艺术看成是实现明星梦的跳板,而是把表演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希望考生用热情、信念、恒心和毅力来对待表演事业。
60余年来,表演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影视创作的高水平的表演艺术人才。毕业的学生在国内、国际历届电影节中有百余人次荣获大奖,仅在国内获得的表演奖项就多达百项。甚至表演学院师生排演的舞台小品、话剧都曾是小品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戏剧节、全国优秀小剧场剧目等展演的佼佼者,得到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表演学院每年为各大剧团注入新鲜血液,输送了大量从事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的优秀人才,如空政话剧团、煤矿文工团、人民艺术剧院、国家话剧院等,以及活跃在小剧场艺术创作前沿的骨干力量,如麻花剧团等。表演学院在60多年教学实践中,以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认识、借鉴与运用为基础,不断积累培养经验,最终形成了以斯氏体系为核心,以现实主义创作美学为原则,以镜头前的表演教学为特色的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电影表演艺术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技巧训练和培养工程,它要在遵循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的同时,真正彻底地实现表演艺术教学的本质──对演员自身素质的解放与开拓。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教学提倡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掘自身的魅力,要重视社会学和心理学在表演训练中的运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表演学院将开设影视表演创作、戏剧表演创作和表演艺术教育3个专业方向。形成以影视表演为龙头、戏剧表演为基础、表演教育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表演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三足鼎立的动态交叉格局,进一步稳固我们在影视表演教学中的领军地位。未来,表演系将本着“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创立精品”为原则,在巩固表演基础课的同时,强化镜头前表演训练的特色课。此外,还会加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
电影表演的理论发展、电影演员的培养理念上的形成和更新,主要来自同戏剧舞台表演的对比,以及对电影技术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整个电影表演的观念更新,电影表演教学也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发展,电影表演的特性是由银幕的纪实性这一电影美学特点决定的,电影的纪实性决定了电影是一种以生活的自然形态反映生活的艺术。它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实,自然,生活化,要求演员塑造酷似生活原态的角色形象。舞台演员必须要呈现技巧,电影演员的创作则是隐藏技巧,做到“处处有设计,处处无痕迹”。对电影演员来说“存在即是表现”。这些表演的观念在日常教学中,会通过各种方式反复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
表演学院面临的课题不仅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包括如何根据电影市场的变化对演员表演要求的改变作出回应。现在上映的影片数量剧增,但制作精良、艺术水准高的电影却为数不多,娱乐化和市俗化影片成为数量上的主体。由于把利益最大化当成了电影制作的基本标准,电影表演艺术势必被作为直接影响商品的重要要素。整体看来,近年的表演创作由于商业市场的压力,出现强烈的趋众性追求,表现为表演情绪化、表演状态松懈、以及脱离角色的表演形态不占少数。但是也有注重表演质量的精品,比如《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中不论是群众演员还是主要演员的表演,都增强了影片的写实性和感染力。由于多数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拍摄时眼神常常飘忽,为了锻炼素人演员的眼神和注意力,导演特意安排演员每天晚上盯着蜡烛练习眼神。此外还有赛德克语言课、表演课、体能课等等,正是导演对于演员的高水准的要求,这才造就了如此高质量的影片。对于表演学院而言,不会因为娱乐化的电影市场环境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表演学院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对于表演基本功的强化和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演员创作的规定情境出现了全新的革命,如何使学生适应电影技术的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表演学院要考虑的课题。传统的电影更注重叙事,而数字电影擅长的就是制作虚拟场景,造出绚丽的视觉奇观。传统胶片电影秉承纪实美学的观念,但是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多层空间奇观,以及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炫丽场面,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更是开辟了电影美学面向虚拟美学转变的维度。现代电影运用软件制作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和效果,数字场景的“无中生有”使得电影不再局限于物质现实的还原。过不了多少年,很多学生一定会在虚拟的环境中,在蓝布下开始自己的表演,就像“无实物表演”一样,将带给演员完全不同于胶片电影拍摄的挑战。新的课题更需要新型的电影人解放想象力,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尽快适应科技的创新,才能在艺术的殿堂有所作为。
总之,表演学院会认真学习和总结前辈们的教学经验,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在传承中,努力谋求发展之路。
专业考试——希望考生能把表演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由于社会对影视传媒类艺术专业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考生逐年增多。
对于考生,表演学院看重3个方面的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考生的形象气质。一张面孔适合塑造什么样的角色,有没有其形象魅力特点,对电影演员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考查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大众审美,就是我们常说的,长得很漂亮或很英俊;一个是艺术审美,有的考生长得不是那么漂亮,但气质独特、性格鲜明,这也是我们在形象气质这一方面需要考虑的重点。
第二个方面是对内在素质的要求。考生在考场上、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应能从容、自然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才华,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要能够相信假定的情境,如冬冷夏热、饥饿的状态等等。很多情况下,考试的题目也可以帮助考生去创造情境。要有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化的思维,对演员塑造角色非常重要。要有理解力,表现人的艺术首先要理解人,要理解生活,我们将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认识。要有表现力,有的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在考试过程中就表现得很突出。要有感受力,演员要能很快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充分感受周边事物与人物的关系,因此领悟力和感受力不能太差。
第三个方面是考生的艺术技能。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形体、语言、声乐、表演。形体部分考查学生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条件,如通过正常站立、下蹲、踢腿、下腰、跳跃等来考查学生的基本形态是否端正、是否有生理缺陷等,此外还包括一般的造型练习、模仿动作练习和综合练习。语言方面的考查主要有作品朗诵、正音练习、文学作品即兴练习、强弱声练习等。声乐方面的考查包括考生事先准备的歌曲、节奏模仿、音阶练习、模唱和特殊练习等。表演方面的考查如以道具命题的练习、单人小品练习、双人小品练习、多人小品练习、根据地点命名的小品练习和强调感觉的练习等等来考核演员的表演能力。
表演招生考试的过程更像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上课,让学生和老师充分交流,边教边学,让学生充分感受表演艺术的真正魅力,同时以此充分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值得注意的是,表演学院最后的录取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在招生标准上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招生考试的过程有具体的、严格的评分标准,核心还是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质。老师喜欢在考试中表现成什么样的考生,这个并没有确定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希望报考表演学院的学生,不要把表演艺术看成是实现明星梦的跳板,而是把表演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希望考生用热情、信念、恒心和毅力来对待表演事业。因为当你真正进入表演行业后,就会发现它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甚至比其他行业更辛苦,所以一定要真正热爱才能坚持!
(采访、撰写:杜文娟)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表演学院(表演系)开创于1950年,前身是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2001年,北京电影学院在表演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表演学院。
表演学院开设表演基础课、表演专业课、电影基础课、公共课以及实践课等近40门课程,60多年来,表演学院先后开办了本科班、师资班、专修班、干专班、高职班等90多个班次,培养学生2300多名。1991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并接纳了数十名世界各地留学生。
表演学院下设表演、语言、形体、声乐、理论5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正、副教授13人,讲师13人。60多年来,教师们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创作经验,为表演学院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形成了以斯氏体系为核心,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原则,以镜头前的表演为特色的电影表演人才培养体系。
表演学院的校友荣誉墙
表演学院的教师纪念墙
教师指导学生作业
台词课
声乐课
教学基本功比赛——“唱响青春”声乐大赛
师生同台演出《问剑》
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上成功演出《仲夏夜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