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的文化是由创始人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宗庆后所推崇的勤奋坚韧、狠抓机遇的成功之道,深深植根于娃哈哈灵魂之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了下来。
从杭州的一个校办经销部发展到今天的娃哈哈帝国,宗庆后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回顾宗庆后的创业致富之路,这条路是艰辛坎坷的,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宗庆后用他的拼搏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经营模式。一家企业的文化是由创始人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宗庆后所推崇的勤奋坚韧、狠抓机遇的成功之道,深深植根于娃哈哈灵魂之中。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带动下,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了下来。一路走来,宗庆后书写了一个个奋斗传奇。
宗庆后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在40岁之前并没有显现出他的商业天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宗庆后由于家庭贫困中断了学业,再加上时代的变动,“文化大革命”兴起,宗庆后先后在马木农场、绍兴茶场等地从事艰苦的劳作,这段时间宗庆后并没有接触过多少做生意的事,却是他人生重要的沉淀期。正是青葱岁月的磨砺,才养成了宗庆后坚忍不拔、勤奋肯干、有理想有热情的可贵品格。他一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他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都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宗庆后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哲理,读史习得了英雄豪杰的情怀,这些都为他以后创立娃哈哈奠定了坚实的底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春风吹遍华夏,宗庆后已经年过不惑。这样的年纪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的激情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中消失殆尽,只能沿着固有的模式循规蹈矩地走完剩下的人生之路。可是宗庆后却恰恰相反,他的一腔热情并没有磨灭,反而长久地积聚在心中,如同火山一般,只要有机会,他就能干出一番惊天的事业。
1987年5月,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这就是娃哈哈集团的前身。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只有流动资金14万元。宗庆后当时已经42岁了,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将经销部承包下来,并且承担了十多万元的贷款以及上级规定的硬性指标,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干出些名堂。经销部只有三名成员,除了他自己,另外两名是退休的教师。由于规模很小,校办企业经销部的销售范围相对狭窄,只向上城区的小学供货。刚开始的货物都是些文具、饮料、纸张等学习用品,宗庆后带着两名员工做得很用心。没过多久,经销部开始销售一种名叫“中国花粉口服液”的保健品,这种产品在当时很火爆,宗庆后也获得了一些利润,最重要的是由于加工这种口服液,宗庆后引进了一条灌装生产线,这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
娃哈哈正式挂牌是在1988年,当时宗庆后已经主打儿童营养液。由于经营得当和当时良好的国内环境,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消费者心中也留下了很不错的口碑。截至1990年,娃哈哈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成为浙江省的纳税大户。
1991年对娃哈哈来说意义非凡。正是在这一年,娃哈哈以“以小搏大”的精神,斥资八千多万元兼并了杭州罐头食品厂。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百多人的小企业吞掉了两千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还有一些看不清形势的人将“国有资产流失的罪人”的帽子扣在娃哈哈身上。宗庆后并没有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在他的带领下,一举将原先的负债累累、员工待遇不佳等情况扭转,也扩大了娃哈哈的规模。也是在这一年,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迈出了娃哈哈前进的重要一步。成立之初,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就准确地把握了市场的脉络,及时推出了在市场上广受好评的娃哈哈果奶。“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的广告词传遍大街小巷,娃哈哈走进了千家万户消费者的心中。
随着娃哈哈经营的蒸蒸日上,产品销量呈几何式速度增长,娃哈哈全国市场逐步打开。此时的娃哈哈只在杭州设了总部,如果要将饮品销往全国各地,就要用车辆长时间运送,距离越远成本越高,这样下去就等于变相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于是1994年,娃哈哈实行了“销地产”战略,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销地产”的第一家分公司就设在了当时还属于四川的涪陵,涪陵分公司的建立对于娃哈哈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对口支援三峡建设,娃哈哈在当地兼并了三家特困企业。这一举动不仅给国有特困企业带来了新生,还为娃哈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随后几年的发展中,娃哈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渐扩大在中国饮品市场中的销售份额,成为中国饮品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不光是销量增加惊人,而且新增品种众多,产品更新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仅在1995年一年间,娃哈哈就推出了红豆沙、清凉露、果冻、康有利等十多种产品,可见当时娃哈哈发展之迅速和市场的影响力。
娃哈哈发展势头强劲,这时候的宗庆后产生了引进外资的想法。当时改革开放已经纵深化,外资引进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外国大型投资集团实力雄厚,对于国内亟待发展而又暂时缺乏资金链的企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1995年,娃哈哈和法国达能开始了他们的合作之旅,这对欢喜冤家的碰头对于娃哈哈乃至中国企业合资的发展都有不小的影响。与达能合作初期,娃哈哈从达能引进4500万美元的资金和大量国外先进生产线,这正是娃哈哈迫切需要的,合资之路在此时显示出了它的有利之处。娃哈哈凭借可用的资金和生产线技术,取得了不俗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大力研发新产品、积极宣传、多思路营销,娃哈哈一跃成为民营饮品界的霸主:1996年推出娃哈哈纯净水系列,凭借优质的广告宣传,在同类饮品中拿到占有率第一的成绩;1997年,娃哈哈AD钙奶面市,使得娃哈哈的营业额连破10亿元、20亿元大关,成绩显著;1998年在碳酸饮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推出了非常可乐,毅然扛起了民族可乐发展的大旗。娃哈哈每年都有进步,都有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进入新世纪,娃哈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股权改革,组成新的董事会,宗庆后成为娃哈哈集团的实际拥有者,为娃哈哈稳固的发展确立了领导机构。娃哈哈也在向多元化发展而努力。2002年,娃哈哈在坚持以饮品为主的同时,进军童装产业,为多元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后,娃哈哈在食品、养殖、采矿等产业都有不同的尝试,有的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有的产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些都是宗庆后探索实践的过程,也是他不断创新的鲜明体现。
娃哈哈经过多年发展,坐到了国产饮品业头把交椅的位置上,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宗庆后自己最有体会。尽管现在娃哈哈产值数百亿元,宗庆后也是连续几年的中国内地首富,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娃哈哈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那场持久的“达娃之争”。随着分歧越来越大,娃哈哈和达能起了很严重的冲突,双方从昔日的合作伙伴到今天的商场敌人,不免令人惋惜,同时也给娃哈哈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此外,还有近些年来饮品市场接近饱和,发展势头呈现总体性下滑趋势,等等。这些问题都令娃哈哈时刻紧张备战,准备迎接下一次的挑战。我们相信,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企业会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经济奇迹,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