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事宜很快被提上了宗庆后的工作议程,成为娃哈哈扩大规模的大事。既然是兼并,就要满足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被兼并的企业要符合宗庆后的要求,在设备、人员上要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最好是食品类的企业……
娃哈哈在宗庆后的带领下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1988年到1991年的短短几年间,企业的生产能力就扩大了整整60倍,年利润则增涨了100倍,显示了远大的前途和鲜活的企业生命力。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规模的迅速扩大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产厂房的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开始的时候很富余,可是产品需求成倍增长,这样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娃哈哈的需要了。每天看到业绩逐渐增长,儿童营养液在全国热销,宗庆后在欣喜之余,也开始意识到扩大企业规模是势在必行了。
机遇一旦错过就可能不会再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之中,都在积极地争夺市场上的份额。娃哈哈现在的发展势头非常良好,在许多地方都打开了市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是就因为厂房的饱和致使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长此以往,再好的品牌也承受不了市场的千变万化,稍有放松仿冒产品可能就会抢走原有的市场份额。宗庆后越想越觉得时间紧迫,必须抓住机会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现在的优势,不致在市场中被湮没。于是宗庆后十万火急地向上级递交了要求批地建厂房的报告,可是等了一年都没有答复。
宗庆后等不及了,市场风向瞬息万变,多一分犹豫就多一分风险。就在宗庆后苦思解决方法时,却有了惊喜,这就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的批示。这件事还要从1991年说起。当时宗庆后是杭州城里的知名人物,他在校办企业做出的惊人业绩被社会各界关注,因此新华社浙江分社的两位记者对娃哈哈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宗庆后表现得真实坦诚,把自己的现状和忧虑都向记者详细地进行了阐述,“如果月球上可以租,我也恨不得去租下来”的宗庆后式言论深深触动了两位记者。在对宗庆后采访后不久,长篇调查报告《发生在小学校里的经济奇迹》就出现在了《新华日报》上。这篇文章详细地对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的情况进行了叙述,把娃哈哈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重点剖析,观点很是到位。正是这篇立意明确的文章,受到了邹家华副总理的注意,他把文章批阅后交到国务院秘书长罗干手中,这一批示在地方很受重视,地方和宗庆后讨论此事后,同意了“小鱼吃大鱼”的规模扩大方式,让娃哈哈通过兼并亏损的国有企业来发展,同时也能够把亏损国有企业盘活,一举两得。
兼并事宜很快被提上了宗庆后的工作议程,成为娃哈哈扩大规模的大事。既然是兼并,就要满足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被兼并的企业要符合宗庆后的要求,在设备、人员上要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最好是食品类的企业,这样才和娃哈哈有相似的企业文化背景以及技术上的相通之处;被兼并的企业确实是存在自身管理的“瓶颈”,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够获得新生,这样的企业更能够接受娃哈哈的兼并,少一些抵触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杭州罐头厂成为宗庆后选择的目标。这个杭州市的著名大型企业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成绩,在鼎盛时期曾达到1000万元的年销售额。可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这样的国有企业因体制陈旧,经营惨淡,到1991年初已有6700万元的负债,还要养着七百多名退休工人,可谓是举步维艰。可是宗庆后有他的想法和魄力,他相信这样的大型企业在他的手上会变成宝,100亩的厂区、5万平方米的厂房在宗庆后眼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宗庆后的想法很好,可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不少人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对于宗庆后的这一做法也是很不理解甚至还有很多负面的言论。一家一百多人的小企业兼并一家两千多名员工的国有大型企业,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尤其是在杭州罐头厂内部,员工们对这样的兼并很不理解,他们的国有员工的身份会随着兼并的实行而消失,这对于有着“铁饭碗”思想的国企员工来说难以接受。宗庆后决定了要干成这件事,就必须拿出自己的魄力。一个创新的事物在刚出现的时候总会伴随着质疑和误解,宗庆后明白自己的这步棋是正确的。很快,宗庆后提出了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的方案:由娃哈哈出资8411万元收购杭州罐头厂,同时负责接收企业的500名合同制工人,其他的由政府安置;允许杭州罐头厂原有欠款由债权银行挂账停息,待企业扭亏为盈后再进行还款。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宗庆后决策的正确性,娃哈哈兼并杭州罐头厂对于双方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娃哈哈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持续走高;罐头厂被兼并之后,获得了新生,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得到提升。这次“小鱼吃大鱼”的兼并是中国企业经济发展的典范,也是宗庆后商业上的得意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