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先磨刀,做好准备
有个故事说,一个叫二侠的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并下决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给了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二侠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二侠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树。
二侠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去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二侠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但是,如果二侠没有时间来磨斧子,他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去砍伐,哪一个省事,哪一个费事,不言自明。要想砍伐更多的树木,就要不断地磨斧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准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准备,才有可能创造出大的效益。
在一个企业里,总有一些员工做起事来很有条理,有很强的能力。经过调查,那些总是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无一不是善做准备的人。
在有些聚会上,总会听到一些老板的抱怨:“我的会计主管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勤劳苦干,非常敬业。但为什么总是一再把事情办砸?”“我的助手一天到晚地在忙碌,却效率极其低下,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员工在执行任务之前,他们准备好了吗?”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工作中,使员工苦恼的,往往不是工作的复杂与繁重,而是他们没有弄清要怎样去完成任务。是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吗?是他们不积极主动吗?其实不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
2003年秋天的一个早晨,N.C电子公司的董事长詹姆士走在他的厂区里,经过一个正在清扫树叶的保洁员身旁。保洁员拿着一把长长的扫把,费力地扫着。而那把扫把实在太旧了,齿间稀疏,漏掉了许多的叶子。
詹姆士停下来问:“先生,你的工具太不好用了吧,为什么不换一把?”
“我只有这一把。”保洁员头也不抬地继续干着他的活。
“你为什么不去仓库里领一把呢?”
“仓库离我这儿太远了。”保洁员用手擦拭了一下汗水,这才发现和自己说话的竟是董事长,不禁有些不知所措。“噢,詹姆士先生,我不知道是您,我这就去仓库领一把。”
看着保洁员离去的背影,詹姆士十分生气:“这是在做工作吗?真不能理解!要不是看在他一直辛勤地工作、从不偷懒的分上,我现在就开除他。”
看到这里,我们要为那个保洁员感到庆幸,幸亏詹姆士对他有所了解,如果詹姆士对他的平时表现一无所知的话,那这个保洁员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这名保洁员在做工作之前,就把工具准备好,并设想一下工作程序,做到既省力又省时,詹姆士就会在辛勤、本分的印象上再加上一个聪明与能干的好评语了。我们多少会为这位保洁员担心,即使他今天躲过被解雇的危险,今后的工作如果仍旧没有准备的话,谁又能担保他下次不被解雇呢。
可以这么说,没准备的勤奋是效率低下的勤奋;没准备的敬业是不断贬值的敬业;没准备的忠诚是盲目的忠诚;没准备的主动也许就是添乱的主动。
没错,如果你把该做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剩下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那些得到公司肯定和欣赏的员工正是因为做事更有效率,才得到企业青睐的。因为企业毕竟是以效率来论英雄的。
凯缔与莱弥是在同一个销售部门做销售助理。两个刚来到新工作岗位的年轻人都跃跃欲试,工作都很积极卖力。但以后的事情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一天,凯缔预约的一个客户按时来到公司,找到正在忙碌的凯缔。此时的凯缔正低头埋在一大堆客户资料中,忙得焦头烂额。看到前来的客户,才想起这宗早已预约好的签单业务。
凯缔满怀歉意地请客户来到洽谈室,这才发现应该复印的文件和资料以及产品的说明书都还没有准备好,不禁大惊失色,连声道歉,匆忙跑去复印。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凯缔发现客户已经十分不耐烦了。
当凯缔满怀歉意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性能时,才发现在慌乱中,他把产品说明书复印错了。这次客户没有再等待,而是直接转身离去了。
凯缔的懊丧是可想而知的,但经理没有过多地批评他,只是告诉他,明天莱弥也有一个签单业务,让他去看看莱弥是怎样做的。
第二天,莱弥按照预约的时间,笑容可掬地站在洽谈室门前等待客户的到来。客户没有迟到,但还是对莱弥的等待多少有些意外。可以看得出来,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客户心里很满意。凯缔不禁想起昨天自己对客户的态度,脸不由得红了起来。
只见莱弥不慌不忙地打开文件夹,里面的产品资料、使用说明、文本合同一应俱全。莱弥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地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情况,并把近期公司举行的优惠活动详细地告诉了客户,并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
最后,莱弥对客户说:“听说贵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图开设一个分公司,我想,贵公司一定在短期内还要引进我们公司的设备。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这次订货中一起购置所需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因数量多而有更多的优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装运费用,你看怎么样?”客户显然是动心了,马上给总公司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将最初要订100万美元的货物增加到了200万美元。
凯缔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顺利。
莱弥因为一贯把每项工作做得很圆满,而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并得到了公司的嘉奖。
许多人常因为做事没有准备,而错失大好机会。其实,只有准备充分,后面的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准备会占用一部分时间。于是,有的员工以为,只有越快进入正题,才能越早把事情完成。但实际上,没有准备的工作更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忙中出错。这样的员工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凡事做好准备的员工,每一天都可以很轻松地达到工作的目标。而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也一定是凡事都有准备的人。
没有准备的行动只能使一切陷入无序,最终面临失败的局面。
你可能会为失败找到无数个理由,但一切失败的最终根源其实只有四个字:准备不足。
一个缺乏准备的人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具有超强的能力和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
一个年轻的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擦得锃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
他自言自语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
仿佛命运女神在嘲笑他的想法似的,他还没有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这种情景下,猎人们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毫无疑问,够他们吃上一个礼拜的。可如今他匆匆忙忙地装着子弹,此时野鸭发现有人靠近,便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他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树林是个荒凉的地方,他连一只麻雀也没有见到。
真糟糕,一桩不幸连着另一桩不幸:霹雳一声,大雨倾盆。猎人浑身上下都是雨水,袋子里空空如也,猎人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去了。
在看到猎物的时候才去装弹药,连作为一名猎手最起码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当然不可能有收获了。
没错,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
所以我们说,任何准备都不是多余的。完美的计划只有落实到每个细节的准备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世界500强企业名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录中消失,或低迷,或破产。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人们发现,企业的极盛时期往往是这些企业衰落的开始,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忽视了危机的存在,忘记了产品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超前性,对前景盲目乐观,而且忽视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准备。
反观在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则对危机有着另一种认识,比尔·盖茨就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当利润达到22%时,他还是说会下降;到了今天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是:“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危机意识,这些企业才会把准备当成第一任务。因为,当一切准备充足时,你就不必害怕任何危机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猴子在树林里见到野猪在一棵大树旁拼命地磨牙。猴子非常奇怪,走过去问野猪:“现在既没有别的动物来伤害你,也没有猎人来捕捉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努力地磨牙呢?”
野猪笑着说:“现在磨牙正是时候,你想一想,一旦危险来临,我哪还有时间磨牙呀!现在磨得锋利点,等到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
这只野猪太聪明了,它知道在危险还未来临之前就把牙磨利,不然的话,很可能会在与其他猛兽的搏斗中丢掉性命。唉!动物已经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变成了一种本能,而有些人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自恃强大而忽视准备的重要性,导致了一生的不得志,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劳碌命,果真如此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