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做听众的人最受欢迎

善做听众的人最受欢迎

时间:2023-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善做听众的人最受欢迎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外交官太太以为话说得越多,交际圈会越广,反而忽视了倾听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善做听众的人最受欢迎

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

——德谟克利特

倾听是拉近两个人关系的弹簧,弹簧的拉力越好,那么两个人沟通的伸缩距离越得当。一个谦虚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结识许多人。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船客都想赶快逃离它。

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能耐心地倾听对方谈话,这就等于向对方表示了你的兴趣,等于说是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很值得我结交”,无形中,你让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使他感觉到了自己说话的价值。反过来,说者对听者的感情就会发生一个飞跃,“他能理解我”,“他真是我的知己啊”,于是,二人心灵的距离缩短了,交流使两个人成为了朋友。

听别人讲话实在是一门艺术。怎样具备聆听的能力,做受人欢迎的听众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全心全意聆听,获得对方尊重

人总是希望有人倾听,被人了解、被人关心。多留意别人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献出你的关爱,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当对方需要借助你的耳朵时,你所表现出的全心全意的态度,必然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同样还会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2.不要将“说”进行到底

一位外交官的太太曾细述她丈夫初入外交界带她出去应酬时,她在那些场合多么受罪。她说:“我是个小地方的人,而满屋子都是口才奇佳、曾周游世界各地的人。我拼命找寻属于自己的话题,不想只听别人说话。”一天黄昏,她终于向一位不大讲话但深受欢迎的资深外交家吐露自己的问题。他告诉她说:“每个人说话都要有人听,相信我,善于聆听的人在宴会中同样受欢迎,而且难能可贵,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甘泉一样。”

外交官太太以为话说得越多,交际圈会越广,反而忽视了倾听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3.用心听,但不急于判断,注意“欲速则不达”

我们总是通过制定是非的标准,判断谁是谁非。只判断而不用心听,便会切断许多心灵沟通的途径。

加州大学精神病学家谢佩利医生说,向你所关心的人表示你可能不赞成他们的行为,但欣赏他们的为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仔细聆听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假如十来岁的孩子深夜三时回家,心急的父母不易记住聆听的重要性,孩子刚要解释,做父母的便劈口喝道:“我不要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破坏了双方的沟通,更有甚者,令孩子的自尊心无形之中受到打击。如果他父母对他说:“我们又担心又害怕。”然后让他说明一切,那么沟通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4.要积极做出反馈,适当提问

你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好的听众,就是静静地坐着,像古埃及的人面狮身像,等着路人猜谜。这种打哑谜的交谈方式是最无聊的,沟通的效率也是最低的。

聆听并不是绝对禁止你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应该是互相交换观点,适当提问,各项感官混合运用,用心地听,诚心地沟通。人类就有使用这种言语的天赋,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意见。你必须细心观察,在相处时选择恰当的时机回应对方。

5.身临其境的倾听

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期待于表达自己,却把倾听抛到了九霄云外。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恰当的反应,根本不是想了解对方。因为我们常以为天下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

“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这样的……”这类反应经常出现在日常交谈中,人们总是依据自身的经验来解释别人的行为,却又怪罪他人“不了解我”。

有位父亲曾抱怨:“真搞不懂我那宝贝儿子,他从来不肯听我说话。”聆听专家问:“你是说,因为孩子不肯听你说话,所以你不了解他?”“对啊。”聆听专家再次强调,他依然不觉得自己有何不对。于是,专家只好明说:“难道要了解一个人,不是你听他说,而是他听你说?”他愣了一下,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噢,没错!可是,我是过来人,很了解他的状况。唯一叫人想不透的,就是他为什么不听老爸的话?”

这位父亲确实完全不明白儿子的心事,他只用自己的观点去揣度旁人的世界,却忽视了身临其境倾听的重要性,无怪乎进入不了别人的内心。

中国文化很讲究阴阳平衡,关系和谐。这就要求我们以“静”促“动”,以“无为”带动“有为”。应铭记于心的是,倾听是交流的一半,是善意的表示,是真诚的象征,是建立同感、沟通心灵的基础。善于倾听的人,永远都是深得人心、受人欢迎的人。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要依赖于这种有效的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耐心地倾听,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越过沟通的障碍。

人际学堂:

1.认真而仔细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有了前提才会有真诚的交流。

2.能静坐聆听他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

3.多言取厌,虚言取薄,唯有适当地保持缄默,才是最明智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