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无所逃而待烹,吉凶同域,忧喜并时,殊不可解。
在逆境面前,曾国藩主张“无所逃而待烹”,这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1853年湘军东征,与太平军的西征军迎头而遇,先在岳州之战中败给了太平军。湘军出师不利,除塔齐布外,其余各军都退回了长沙。湖南官绅议论纷纷,有的骂曾国藩无用,有的主张乘机解散湘军。湖南巡抚骆秉章虽然因为无兵守卫长沙不同意解散湘军,但对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冷淡。好在湘军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而太平军因为进攻太锐,也暴露出了不少弱点,其中占领湘潭的林绍璋一军由于后军不继,攻势停顿,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给了湘军以反攻的机会。曾国藩抓住这个机会,制定了集中兵力攻打湘潭的计划,并安排杨载福、彭玉麟等五营先行,曾国藩率其余五营于次日续进。
就在曾国藩临行之前,忽然有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那里太平军人马不多而且缺少防备,并说当地民团已经搭好了浮桥,愿意协助进攻,充当向导。
曾国藩一听机会难得,不顾攻打湘潭的兵力已经出发,便放弃了原定计划,率领所余水路各军改攻靖港。
咸丰四年四月初二日(1854年4月27日)凌晨,曾国藩指挥湘军水陆师,沿湘江北上,浩浩荡荡向靖港进发,顺流疾进。刚到中午,湘军水师和陆师就到了靖港镇外。
陆师过了浮桥,曾国藩立即下了进攻的号令。然而,一进靖港镇,只听一声炮响,埋伏在港外的太平军一齐杀出。湘军初战受挫,这次又遭遇伏兵,一下子乱了阵脚,纷纷后退。李续宾、王錱等人想督军迎战,但部下谁也不听指挥。一片喊杀声震山荡水,“活捉曾国藩”的吼声更让中计的曾国藩心惊胆战。然而,他心知不能一败再败,必须誓死抵抗,面对溃逃如潮的湘军,他怒火中烧,令护卫把将军旗插在江边,自己执剑立于旗下,高声断喝: “过旗者斩!”溃兵涌来,曾国藩大吼一声,挥剑砍翻一个,余者呆立片刻,绕过军旗,继续狂奔;后面的败兵如排山倒海,曾国藩一把长剑再也不知刺向何人了!
这时,太平军冲入湘军队伍中,一片砍杀之声,湘军完全失败。卫兵一把拉过曾国藩,护入座船,仓皇向长沙败逃。
曾国藩呆坐舱内,五内俱焚。衡州出师后,与太平军交锋,两仗两败,落了个狼奔豕突的结局,自己惨淡经营、苦练了一年的湘军,竟是如此无用。他想,如此下去,原先的豪言壮语将全部落空;又想到长沙官绅们的冷眼将不堪入目,更何况,这次是否能逃得回长沙,也很难说。耳边响起一片败兵的嚎叫,一片“活捉曾妖头”的怒吼!他左思右想,决定不如趁早一死,免得自讨其辱。这时,幕僚陈士杰、李元度看到曾国藩神情有异,命令章寿麟驾一舢板,随护座船左右。
岂料座船随员稍不留意,曾国藩猛然起身,推开舱门,纵身跳入江心。“曾大人跳水了!”章寿麟一面大叫,一面由舢板跳入江中,很快救出曾国藩,扶进船舱中。大家七手八脚为他推腹、换衣,好在他并未呛水,尚无大碍。大家一路劝解,狼狈退回长沙。
然而,曾国藩派去攻打湘潭的队伍却屡获胜仗,太平军死伤四千余人,炮械、战船也损失许多,败退岳州,主将林绍璋被革职。塔齐布等人的这一胜利,给曾国藩打了一针强心剂,使他转悲为喜,他像捞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能够继续上游。他笑着对幕友说: “死生盖有命哉!”
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尽则完全是由于湘军的骄傲造成的。1855年湘军由于几个月在岳州、城陵矶、武昌、罗家墩等地连战连胜,很有一股骄气和锐气,水勇赤膊短衩,手持刀枪,露立船头,急流而下。咸丰四年九月(1855年11月),水陆两师先后从武昌等地拔营起行,一路攻克大冶、兴国,九月二十九日(11月15日),水师在蓟州获胜;十月初一、初四、初五(11月20日、23日、24日),陆师在半壁山大获胜仗,逼太平军退到下游的富池口。半壁山对岸为田家镇,在长江以北。
田家镇一战,使太平军在九江、安庆的上游顿失屏障,水师损耗殆尽,西征的计划再次受挫。而在湘军方面,“自有此军以来,随路杀贼之多,无有过于初四之战,水路烧船之多,无有过于十三之役”;加上,北路桂明之绿营虽被朝廷明令归曾国藩节制,但行动迟缓,节节逗留,军功无几,屡遭上谕谴责,故湘军营哨弁勇此时更多骄慢之气,几有不可一世之概。
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曾国藩因田家镇之胜,奉到上谕,“着赏穿黄马褂”。然而,就在这天晚上,湘军大败于长江水面上。九江林启容与小池口苏大纲的太平军,各抬数十只小船入江,乘月黑地暗,冲入湘军船队,进行火攻。湘军大乱,纷纷挂帆上驶,“自九江以上之隆坪、粮台各所之船,水手尽行逃窜”。曾国藩坐在舢板督战,号令不许开船。
仓促中来不及逃亡的战船被焚百余只,曾国藩的座船也被俘虏,“文案全失”,连皇帝奖赏的黄马褂、白玉四喜板指、白玉巴图鲁翎管、玉把小刀、火镰等件,均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曾国藩见自己手中的赌注已失,痛心疾首,再次投水自尽,又被幕客派人救起,送入罗泽南陆军营内;他还欲效春秋时晋国先轸之例,策马赴乱敌以死,被罗泽南、刘蓉等力劝才作罢。
正是因为这两次自杀的经历,让曾国藩得出了“死生由命”、“吉凶同域”、“忧喜半时”等宿命观点,既然一切由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此后曾国藩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再也没有想过一死了之。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认识,才促成了他最后的成功。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先有“用尽人力”,然后才有“成事在天”。如果只想着“成事在天”,而不去“尽人力”,那么天只能成“天事”,而不会成“人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