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一定要在“恕”字上下工夫,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步步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恢弘的气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人,能解天下难解之谜,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
曾国藩一生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极大,十分强调儒家所说的“恕”,“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又认为: “敬、恕二字,细加品味体察,确实觉得一刻也离不了。敬字当头,就会谦逊而不放狂;忠恕待人,就会不被私人掩遮。”
曾国藩不仅口头上讲恕道,而且说到做到,他的度量远非常人可比,这一点从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上可见一斑。
曾国藩为人拙诚,语言迟讷,而左宗棠(字季高)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语言尖锐,锋芒毕露。曾、左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常有龃龉。有一次,曾国藩见左宗棠为他的小妾(人们戏称之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 “替如夫人洗足。”左宗棠以牙还牙,立即讽刺说: “赐同进士出身。”就是说“同进士”,并不是真正的进士,“如同”进士。还有一次,曾国藩幽默地对左宗棠说: “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也绝不示弱,说: “藩候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语涉鄙夷,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尽。
尽管左宗棠就像世人所评价的那样“曾公眼中有左宗棠,左公眼中无曾国藩也”,但曾国藩宽宏大量,从来都不与其计较。提起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人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全力相助。
实际上,左宗棠入曾国藩幕府以前,曾国藩就曾举荐过左宗棠。曾国藩奏左宗棠接济军饷有功,朝廷命左宗棠为兵部郎中。而左宗棠性情刚直,又得罪了不少人,在湖南“久专军事,忌者尤众”,于是碰上了樊燮事件。樊燮为永州镇总兵,其私役兵弁,挪用公款。左宗棠为此代巡抚骆秉章拟奏折,请将樊燮撤职查办。谁知樊燮受人怂恿,向湖广总督官文反告左宗棠。官文竟将这案子报到朝廷,朝廷因命考官钱宝青审讯,传左宗棠到武昌对堂。咸丰帝甚至密令官文,“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就地正法”。此事,京城内外闻之者莫不震惊。京中官员如侍读学士潘祖荫,与左素不相识,也上疏痛陈“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骆秉章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均上疏力辩其诬。胡林翼的奏折中且有“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话。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才有“弃瑕录用”的旨意,肃顺也趁机以人才难得进言。官文接旨后,才不再催左宗棠对簿,草草了结此案。
这时,曾国藩驻军宿松,胡林翼驻军英山,议欲分三路进攻安庆。左宗棠来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连日与他商谈。曾国藩与胡林翼是在左宗棠极其潦倒、“四顾苍茫”的时候,向左宗棠伸出了援助之手。
清廷接到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的奏章,于四月二十日,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因而正式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之一。
此后,无论左宗棠在曾国藩幕府中,还是统兵打仗,曾国藩对左宗棠总是爱护备至,极力推崇。
左宗棠加入曾国藩幕府时,恰逢太平军大股已入乐平、贵溪,他即以训练两个月的新兵起而迎战,白天亲自跃马入阵,夜晚秉灯办事,通宵达旦。在十天以内,左宗棠转战三百余里,接连攻克江西德兴及安徽婺源两县。曾国藩便上奏为左宗棠表功,称左宗棠在军事上有特殊的才能,足可独当一面。左宗棠因此而被授予三品太常寺卿,并改襄办军务为帮办军务。
曾国藩当时进兵皖南祁门县。左宗棠认为祁门的地理位置如处瓮中,易受敌制,并不赞成这种措施。果然不久,李秀成、李世贤集中数十万人马,分三路围攻祁门。左宗棠督率所部力战,大败太平军,攻克乐平,打通粮道,曾国藩才转危为安。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此次军功,真是钦仰不已,又上奏盛赞左宗棠的功绩。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四日(公元1861年4月21日),太平军李世贤部自从在乐平被左宗棠大败后,李秀成便改变战略,令李世贤带领江西的太平军入浙,对围困天京的清军采用外线包围形势。李世贤接奉命令,即率所部攻打浙江属郡,攻克了温州、金华、宁波、绍兴等重镇。全浙沦陷,省会杭州亦陷入围中。此时,已奉旨节制江西、安徽和江苏三省军务的曾国藩向朝廷上奏,说左宗棠屡立大功,深明将略,度越时贤,保举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并饬他节制提镇,清廷完全照准。从此,左宗棠才脱离幕僚生涯,开始独当一面施展他的才能去了。
左宗棠接奉诏旨后,即移营婺源,击败太平军杨辅清由浙江入安徽之十余万众,以固根本。继而攻浙江开化,破太平军于马金街。这时杭州又失陷,浙江巡抚王有龄殉职。清廷命曾国藩兼署浙江军务,曾国藩在奏稿中写道: “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为浙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曾国藩如此谦让,又如此真心实意地为清朝廷保举人才,心中哪有半点对左宗棠的嫌隙之意?
清廷根据曾国藩的保奏,以“夙负时望,卓著战功”的褒语,加任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闽浙总督,仍署理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
三年之中,左宗棠从被人诬告、走投无路一跃而为封疆大吏,这样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有赖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左宗棠打一次胜仗,曾国藩就保举一次,如此不断地报功保举,恐怕也只有具有超人气度并且善忍的曾国藩才能做到。所以,左宗棠在挽曾国藩的联中,深情地写道: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时人及后世常爱谈曾、左交恶。其实二人虽偶有意见不和,内里却交情至深,正如左宗棠自己所说的“同心若金,攻错若石”。共同的事业———中兴清室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因而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也正是曾国藩“待人以诚恕”的最好例证。
曾国藩在《书诫仲弟六则》中,明确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想成名、显贵,应首先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和显贵,则与万物同春!“我们兄弟一定要在‘恕’字上痛下功夫,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想想。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
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 “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谁人都有顺境和逆境,在今天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是为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留下了一条出路。
曾国藩说: “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反过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人以虚伪待我,我便应不以虚伪待人;不欲人以权术待我,我便应不以权术待人。”如此等等,已成为曾国藩深入骨髓的品性。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 “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应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我们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曾国藩曾作《忮求诗》告诫儿子: “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正因其如此,处处让人一步,对自己没有多少妨害,反而给他人留了一番余地。
大度宽容使曾国藩自身增加了人格的魅力,同时博取了人们对他的支持和真诚相助,给周围的人产生了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也使曾国藩少树了许多仇敌。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宽容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能够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宽容不仅对你的个人生活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你的事业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一个人经历一次宽容,就可能会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借助宽容的力量,你可以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