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邻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族亲是除了本家庭以外的与己最为密切的关系网络。在这个环境里,一个人品行的优劣、德操的高低,最易被人透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连父母都不敬悯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敬悯族亲,而不敬悯族亲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会兼济天下,此所谓仁德也。
曾国藩是把家作为人生的根据地来看待的,认为进可以治国,退可以安身,是必须治理好的。曾国藩对长辈的孝是很有名的,凡遇什么事情没有做好,或兄弟子侄在道德学业上有什么缺失,他都要以不孝自责,对兄弟子侄更是谆谆嘱咐。这一点也与其家庭的影响有关。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即曾玉屏,年少时喜好游侠,并礼节下士。对于那些老成端庄的人,他总是恭敬而不懈怠,其余各色人等也给予接待。同乡以及亲戚好友,有好事就去祝贺,有丧事就去吊唁,有病就去探望。甚至连乡里的官司也常常须他调解。渡口桥里道路毁坏没修的、孤寡老人生病无亲的,他都给予一定的济助,因而在乡里有着极高的声望。
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更是孝名远扬。他们对后世的教育方法虽然不同,但对于感化家人,成为乡人的榜样,可谓殊途同归。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的熏染下,曾国藩确也成就了他一代孝子的美誉。
曾国藩的孝道,主要表现在他的日记和家书里。尽管他终生居家时日颇短,但其一颗殷殷孝子之心却昭然可表。
曾国藩但凡给父母的家书总有一个格式,开头总是“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膝下”,或“男国藩跪禀父亲母亲万福金安”,结尾则多用“男谨禀”或“男谨呈”等。虽然这是一种格式用语,但也足见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孝心殷切,至孝至诚了。
当然,曾国藩不会只说不做。他在事关孝悌的重大关头,也是挺身向前,勇于担当责任。他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竟不经朝廷允许就匆忙回家奔丧,虽然也有向清廷发泄不满之意,但也足见他的孝悌之心。
一次,曾国藩从京城寄银两周济亲戚族人,并在给家里的信中说,不要说这些馈赠是他的主意,而要说是父母和祖父的主张,这样才符合恩出于上的情理。曾国藩的父亲收到信后,认为这是很好的美德,所以完全按照曾国藩所开的单子馈赠了亲友。
曾国藩多次说过,他一生受其祖父影响最大,其次受他母亲影响也很大。而他的祖父、母亲在性格中都有一种刚毅的品性,这方面曾国藩承继下来了。曾玉屏曾反复教导他的子孙辈要以“懦弱无刚”四字为耻。人生在世,重要的在于“自立”,要自立就“必须以倔强之气”自任,并且常用异常通俗的语言说“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要时时想到“怕临老打扫脚棍”自谨。这种言谈,无不对他的儿孙辈立志为学、为人处世、治事作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曾国藩所说: “余常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孔子说: “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曾国藩则不仅是“无改”,而且是努力继承祖上的优点和训导,他把这看作是孝的重要表现。
曾国藩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人,这一点在他的生活行状、国事、家事的处置等方面皆有深切的体现,而且他的责任心也与他独特而过人的“硬、挺”功夫相关。曾国藩身为曾门长子,自度对诸弟之成长、发展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常常以自己未能勤于教导、督促诸弟,使其个个功成名就、德行完满而暗自引咎自责。曾国藩一生对诸弟的教导、劝诫,也几乎是达到了须臾不忘的境地,足见其耐心和忍性。
曾国藩一生花在四个弟弟身上的功夫心血,并不比用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的少。无论学问、人品、军事、性情、养生、治家等,事无巨细,皆有所涉及。可谓为诸弟殚精竭虑,瞻前顾后,唯恐诸弟有失,有负先人。
曾国藩一生时时不忘教导诸弟。他曾说: “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余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可见曾国藩是如何重视教育诸弟了。
青壮年时代,曾国藩对诸弟要求很严。他最怕的就是兄弟们各执己见,在家中斤斤计较,互不服气,反而忘记了迫在眉睫的外来灾难。当他在籍为父母守丧时,有时还把无名之火发到弟弟们身上,但后来对此非常懊悔。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兄弟们都齐上阵,有两位弟弟死在疆场。这令曾国藩十分伤心。到了晚年,他对存下的两个弟弟总是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对于弟弟的缺失,也是更多地采取委婉的批评方式了。
一般而言,一个家庭几百年出了个进士,做了高官,这个家庭应该是“鸡犬升天”,但曾家就不这样。尤其是曾国藩的祖父,在这方面要求很严格。清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曾国藩已通过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跻入翰林之列,曾玉屏立即冷静地告诫其子曾麟书说: “宽一(曾国藩的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种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曾玉屏本人则每天坚持下地种菜、拾粪,仍不丢“勤俭”二字。同年底,曾国藩奉命启行北上进京入教馆,临行前,特向祖父请示教训。曾玉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你的官是做不尽的,你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你若不傲,更好全了。”曾国藩对祖父叮嘱的这段话时刻铭记在心,至死尚未忘怀。他后来反复告诫其子弟说: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唯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中国人最讲伦常道理,在所谓“五伦”当中,又最重孝字,以为对长辈的孝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敦化五伦纲常之基。也就是认为,对父母能孝,才能对君主忠,才能对兄弟悌,才能对朋友信,才能对儿子爱,如此等等。从生活的常情考虑,一个人对他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别人好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