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在人情淡薄、注重实利的今天,兄弟之间往往很难相处,更难以合作。而曾国藩兄弟数人,却为相互援助而一齐走上了战场,成为在事业上患难相助的战友,实在是难能可贵。尤其是曾国藩,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之间,经常给诸弟写信,谆谆教导他们做人,频繁督促他们的学业,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个,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因此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曾国藩对待兄弟的态度,自是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用宽恕来姑息放纵他们。他常说: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道光十九年(1839年),曾国藩进京,第二年十二月竹亭老人进京,曾国藩的夫人欧阳氏、弟弟曾国荃、儿子纪泽也跟着进京。两年后,竹亭老人离开京城回湖南,曾国荃跟着曾国藩留在了京城,到了九月初,国荃却“急切地想回去”。曾国藩不理解他想要回家的原因,可再三地询问,曾国荃终不肯说明是为了什么。曾国藩想,可能是自己什么地方不友善,或约束太严,得罪了弟弟,就对弟弟说: “要是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一定要说出来,千万别藏在心里。如果我有什么不对,你应当明说或暗示,我如果不听,你可以写信告诉家里。”但谈了几次,国荃终是一言不发,曾国藩为此事寝食难安,左思右想,不知何故,多次向父亲写家书倾诉,其言辞恳切,对弟弟的爱护之情跃然纸上。
一年后,曾国荃仍执意回家,曾国藩总算明白了其中原委,并为此事再次寄家书给祖父。曾国藩的这封家书,虽琐屑但词意诚恳,虽繁累而情真挚,其为兄悌弟之情闪跃在字里行间。
曾国藩共有四个弟弟,当曾国藩坐困江西、一筹莫展之时,他常常想自己的身边要是有几个亲兄弟相助,一定比现在的这帮人可靠。他的苦处,曾国华等在湘乡也明显地感觉到了。曾国藩几个月不寄家信,便使他们心中极为不安。
曾国荃和曾国华终于憋不住了,去找父亲和其他的兄弟商议办法。大家总觉得不能在家中干等着,应该找人帮助曾国藩一把。找谁去最合适呢?无非就是在长沙的左宗棠和在武昌的胡林翼。左宗棠虽与曾国藩有些矛盾,但毕竟是仗义之人,到了这种危急的时候,想他也不会撒手不管。至于胡林翼,曾家对他历来不错,这个人也最懂得讲究大局,自然会想方设法帮助曾国藩。
他们最后商定,分两头进行联系,而将重点放在胡林翼的身上。于是,曾府给胡林翼和左宗棠各发去一封信,请求他们组织援军以解救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部队。
在家人的努力下,终于组成三支救援的队伍开到江西,更使曾国藩深深感到亲族血缘的关键与珍贵,因而他也赶紧给兄弟送来温情回报,不再反对其弟弟进入军营。
曾国藩对弟弟们都寄予厚望。他不断给曾国华和曾国荃写信,介绍带勇、扎营和打仗的方法。还告诫他们,湘军的特色之一在于大量地招揽书生办理营务,因而必须设法处理好与这些书生的关系。他强调,军营之中用书生不比用官,书生本无任事之责,又多有避嫌之念,谁肯挺身而出以急公事?
所以,对于书生最好的办法是奖之以好言,优之以薪银。如果发现有一个好的,就要大加表扬,如果发现有不好的地方,则不要声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为你所用。
从此后,曾国华和曾国荃一直随营军中,而且很快各当一面。曾国藩有兄弟相助,自然底气也足了许多。
在曾氏五兄弟中,以曾国藩和曾国荃二人天分最高,资质最佳,成就也最大。曾国藩给国荃的家书最多,这不仅是上下级关系之故,也是两兄弟关系最为密切的原因。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荃因病而请假,在家里休养了三年。其间捻军势大,曾国藩忙得焦头烂额,几欲请国荃出山,但又强压制住这一想法,为国荃的病,也为他将来更为宽广的前程着想,几次三番地劝其暂缓出山,务必等假满之后再出。
为了不影响国荃仕途的发展,曾国藩竟然自愿退出仕途,他说: “星冈公教人常言:‘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今年弟即复出,兄即思退。”
曾国藩是国荃的兄长兼老师,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修身、处世、治军、治家等各方面予以教导,其关系之厚,可谓兄弟间的典范。他认为弟弟曾国荃虽无偏嗜之好,但颇有好动之弊,便写信谆谆劝导。因此,当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时,其弟国荃竟丢下筷子大哭,是毫不奇怪的。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国藩却“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曾遭几位弟弟的误解,但纵观曾国藩家书,其一颗为兄者疼爱弟弟的热切殷重之心,无时不溢于纸间。
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对兄弟子女要求也十分严格。要求一严,就难免提意见的时候多、表扬的时候少。曾国藩还是一个责任心和道德感十分强的人,凡是看不惯的、有违家法的,他都会直言不讳地给予批评。
有一次,曾国荃与曾国藩谈心,其中大有不平之气。曾国荃一下子给哥哥提了很多意见,最大的意见是说哥哥在兄弟骨肉之间,不能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曾国藩虽然稍稍劝止,但还是让曾国荃把话说完了,一直说到夜至二更。其间,曾国荃还给哥哥提了许多别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切中事理,曾国藩在一边一直侧耳倾听。曾国荃所提的意见实际上是说哥哥太严肃了。
曾国藩不理论,也不辩解,而是让弟弟把话说完。这就是曾国藩的可贵之处———有意见就让他把话说出来,说出来了心中就没有不平之气了,如果把他的话卡回去,这只能使他的不平之气更添一分,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更何况曾国藩认为曾国荃也说得在理呢。
在兄弟之间,没有一点矛盾是不可能的,不爱之以姑息同样也是很难做到的,或者爱之深切,或者怕产生隔阂,或者怕得罪兄弟,总是不愿开展批评,以为凡事忍让着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就是分歧的开始。曾国藩绝不这么做,他在适当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己的严厉。
一次,曾国荃在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有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又没有具体谈到是哪一件事情。以曾国藩的默契敏感,他猜测弟弟是在担心与哥哥之间存有不合。曾国藩告诉他,倘若真是如此,则完全不必抑郁担心,他推心置腹地说:
我们的祖父星冈公过去待人接物不论贵贱老少,全是一团和气,唯独对待子孙侄儿则异常严肃。遇到佳令时节,更是凛然不可侵犯。这大概就是一种收敛之气,目的在于使家中欢乐不至于恣肆放纵。这番苦心不知兄弟你是否会领会。
若对曾国荃其人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是个志大才大不甚收敛的人,而且在细节上不很顾虑,因此最后竟落得个“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的名声。曾国藩对他的品性必定了解甚深,曾一再劝诫他要收敛,要知道人言可畏,那些指责别人的言论不知从什么地方兴起,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结束。那些有才华的人,因为那些怀疑与诽谤无根无据,虽然恼怒,但还是悍然不顾,结果诽谤一天比一天严重;那些有德行的人,虽然知道这些诽谤无根无据,但仍深自恐惧,于是收敛下来认真反省,并对自己今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十分谨慎,结果诽谤不攻自破,谣言一天天平息下去。
显然,曾国藩想看到自己的兄弟收敛起来,深刻反省,而不愿意看到弟弟们悍然不顾。他希望弟弟们听从他的忠告,手足相联,同走正道。
不只是亲兄弟之间亲让,敬悯族亲姻党也是曾国藩在道德上口碑甚好的一个重要根由,是他深得众人爱戴、理解和支持的一个有利资本,已经成了他获得成功的一种“势”力,成了他获取成功的无形资产。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曾氏兄弟的手足深情足以成为我们的榜样。
曾国藩人生启示:
同胞兄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关系,这种关系虽不像朋友之间那样可以自主选择,似乎是天命使然,但也正因为这一点而不可多得。尤其由于身体内流淌着同一父母的血液,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关感。因此,应当结成一体,患难与共,互赖互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