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箴言:生当乱世,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曾国藩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他其实完全有机会让自己的家庭富裕起来,但他没有。实际上,曾国藩是有意这样的,因为他有这样一个信念,即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余财。
他在一封家信中,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道理:
看历史上国和家的兴旺,都是由于能够克勤克俭带来的;历史上国和家的衰败,都是由于不能克勤克俭带来的。……现在衙署中服役的人数很多,厨房中每天的花费,也可以称得上是奢侈了。我在两江总督任上卸任时,还存留有两万两的养廉金,如果像现在这样放手去花,很快就会花光。我当初带兵时,下决心不损公肥私,现在看来是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希望子孙过于贫困,以致被迫低声下气地去求人。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勤俭节约,善于持家而已。
所以,他要求家中的用度一定要有计划。他说:
至于家中的用度,绝对不能没有计划。崇尚奢侈,漫无节制,这是败家的气象。一定要爱惜物力,不要丢了寒士的家风。不要怕“寒碜”这两个字,不要怕“吝啬”这两个字;不要贪图“大方”这两个字,不要贪图“豪爽”这两个字。
曾国藩还教导他的儿女要节俭,说: “家中的男孩子必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女孩子不要太懒惰,应当早日学习烧菜煮饭。勤快,就是生动之气;节俭,就是收敛之气。一个家庭能做到既勤且俭,那就绝对不可能不兴旺发达。”曾国藩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勤俭的重要性,目的就在于教育子女要懂得生活的艰辛。当然,最重要的是不愿意看到子孙后代过贫困潦倒、低三下四去乞求得到别人恩赐的生活。可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困境的出现呢?曾国藩教导子孙后代要谨守“节俭”二字。
曾国藩“生平好以俭字教人”,他认为一个家庭,只有崇尚俭朴才可以长久。他说: “居家之道,只有崇尚俭朴才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与俭朴相反的,是官宦习气。”曾国藩认为,齐家之道,最忌讳就是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
为了保持以俭持家的家风,避免染上官宦人家的习气,曾国藩有一条原则,就是不与官宦习气太重的人家联姻。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
儿女联姻,一定要找勤俭孝友之家,不要与做官的人家联姻,这样才不会助长子弟们奢侈懒惰之习气。
有一次,一个姓常的大家族想跟曾国藩家攀亲。曾国藩得知这件事之后,坚决不同意。倒不是门不当、户不对,而是他认为常家官宦的习气太重。
在给弟弟们的信中,他解释说: “听说常家的公子最喜欢依恃父辈的权势作威作福,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一大批仆从。恐怕他们家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会乱我家的家规,诱坏我家的子弟。所以,我家不能跟他们联姻。”因此,在曾纪泽的婚事上,曾国藩专门写信给家里,希望能在乡间选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
曾国藩对“俭朴”这两个字,确实是很看重的。有一次,他的家人把老房子给装修了一下,花了7000串钱。他得知后十分不安,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修理旧屋,为什么要花钱七千串之多?即使是新盖的房屋,也不应费钱这么多。我生平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屋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然先这样做了。”
在曾国藩的影响下,夫人欧阳女士也丝毫没有官太太气息。欧阳夫人早年跟从曾国藩,受了很多的苦。后来曾国藩做了两江总督,欧阳夫人所穿鞋褂等仍然是由女儿们所做的。1863年,欧阳夫人自老家东下,前往南京与丈夫相会,只带了一个乡下的老太太,每个月发给工资八百文。当时两房儿媳没有丫环服侍,家中的粗活也靠这个老太太来做。后来船到安庆的时候,儿媳们感到堂堂总督夫人连个丫环都没有,太不像样,商量了一下,就凑钱给欧阳夫人买了一个。然而,欧阳夫人却把这个丫环送给了其他人。
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儿女过得比自己好的,也都想给儿女们能留些什么。有的留钱,有的留权,有的留名。曾国藩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认为做父母的,要想儿女真正有出息,就不应该给儿女留下太多的钱财。他说:
儿女如果有出息,那么不靠我的宦囊,也能自己挣饭吃;如果没有出息,那么多积一钱,他就会多造一孽,以后淫逸作恶,一定会大大玷污我家的名声。所以我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也绝不肯留银钱给后人。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
做官的人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们自己明白不能依靠长辈,一天不勤劳就会有饥寒之患,这样子弟们就会渐渐勤劳,知道要想办法自立了。
在给两个儿子的信中,他告诫说:
银钱田产,最容易助长人的骄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也断不可买田,你们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有饭吃。
曾国藩是一个“阅历数十年,对于人世间的穷通得失思之烂熟”的智者。他总结了一个规律: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因此,钱多就容易骄横,就容易奢侈,就容易淫逸,就容易放荡,最后必然导致家败名裂。
终其一生,曾国藩都严格坚持不给子女留余财的原则。他曾经明确规定,嫁女儿的嫁妆,不能超过二百两白银。曾国藩的四个女儿出嫁,都是按照这个规矩办的。嫁女如此,娶媳妇也如此。咸丰十年,他派人送家信和二百两银子回家,以其中的一百两作为曾纪泽的婚事之用,另一百两作为侄儿的婚事之用。这的确是太难得了。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有这样一段话:
听说林文忠公(即林则徐)三个儿子分家的时候,各人只得六千串钱;林公为总督巡抚二十年,而其家底清寒如此,高风亮节,实不可及。我们这些人做官,就应该效法这样的作风。
这,也是曾国藩的心声。
虽然不留钱财给后人,但曾国藩非常重视接济自己的亲戚。曾国藩在京为官的时候,曾经把从俸禄中省下来的一千两银子寄给了家里。他详细地开了一个单子,说明这一千两银子的用处,其中四百两是馈赠族人和亲戚的。
曾国藩一生节俭,他去世的时候,也确实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曾家后来人才辈出,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他还用前辈的俭朴来不厌其烦地教育家里的后代们,说:
我们家累世以来,一直是以孝悌勤俭传家。我的老祖父、祖父都是天未亮就起床,整个一天里没有片刻的闲暇。老祖父小的时候在陈氏宗祠里读书,正月上学,他的父亲给了他一百文铜钱,作为零花,五月份回家的时候,只用去了两文,将剩下的九十八文还给了他的父亲。我的祖父在我入了翰林之后,还是亲自种菜收粪。我的父亲如何勤俭,更是你们所能亲自看到的。
还有一次,曾国藩的家人商量着要在黄金堂买地盖房。曾国藩听说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曾国潢,告诫他千万不可如此。
曾国藩的五位兄弟都成家之后,曾家的人口渐渐增多,弟弟们便新建了不少房子,曾国藩很不高兴。
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曾回忆说,有一次李鸿章曾请曾夫人和小姐们吃饭,两位小姐只有一件绸裤,两个人都想穿,结果争持不下,急得哭了起来。曾国藩连忙安慰道: “明年如果能继续当总督,一定给你们再添制一条绸裤。”当时曾纪芬年幼,一听这句话,顿时破涕而笑。
曾国藩人生启示录:
勤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是我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家庭教育信条。这是一条永不过时的时尚,现在仍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